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胡同文化—柳荫蝉鸣话胡同

2018-01-17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66
转发:0
评论:0
胡同文化—柳荫蝉鸣话胡同,几十年前,寓北京的人,都不会忘记柳荫蝉鸣的夏日胡同小景。清晨,胡同街头有拿着鸟蹓
几十年前,寓北京的人,都不会忘记柳荫蝉鸣的夏日胡同小景。 清晨,胡同街头有拿着鸟蹓早的有叫卖豆汁、杏仁茶、油条的,肩挑卖菜与推车送水的,也开始了一天的活动。 中午,烈日当头,街上人很少,只有柳树上“吱吱”蝉鸣和树荫下卖冷食的“叮叮嚓”敲冰盏之声,组成一曲街头小唱,娓娓动人。 傍晚,街头巷尾乘凉者多起来,他们坐在小板凳上,挥扇拂暑,聊天品茶,藉以消除一天的疲劳。   记得在乘凉时,有一老人曾经考我:北京城有四条胡同名,谁最重、谁最轻、谁最黑、谁最白?我一时无以对答。老人笑曰:“铁狮子”胡同不最重?“灯草”胡同不最轻?“煤渣”胡同不最黑?“干面”胡同不最白?我听后捧腹大笑。   北京胡同名称,可谓五花八门。有的胡同名称很俗,诸如“小哑巴”、“羊尾巴”、“猫耳”、“臭皮”等;亦有极雅者,如“百花深处”、“什锦花园”等,听来令人悠然神往。 相传“百花深处”这条胡同,在明万历年间,有张氏夫妇在此一带种菜为业,渐有积蓄,遂养花开石,终成一景,胡同就由此得名。 许多胡同的名称是有来由的,“铁狮子”胡同是因明代田弘遇故宅门前的“铁狮”而得名,“顺城根”、“宫墙夹道”等胡同是因胡同所在的环境而得名。 明代定都北京以后,不少王侯府第所在,成了胡同的名字。如定国公徐增寿(徐达之子)住过的街道,名为定府街(即现在定阜大街),武安侯郑亭所住的胡同名为武侯胡同,后被讹为武王侯胡同等。而方家胡同、史家胡同也是因住户的姓而得名的胡同。   北京的“胡同”一词大约起源于元代。元曲中,描述两军交战的情景时,有“杀出一条血胡同”的词句。 杂剧《沙门岛张生煮海》里,张生问梅香:“你家住哪?”梅香说:“我住在砖塔胡同。”她说的是句玩笑话,却证明胡同在元代是街巷的称呼了,而砖塔胡同迄今已大约有了八百年历史。   关于胡同之称的由来,过去已有不少考证。明代《宸垣识略》中称胡同为“衚衕”。 据《宛署杂记》云:“‘胡同’本元人语,字中从胡、从同,盖取胡人大同之意”。 又有人认为,胡同之称源于蒙语,是蒙语“浩特”的音转,“浩特”乃蒙语中城镇之意。 回 胡同和四合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胡同文化—漫话胡同老门联
胡同老门联,是北京胡同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近年来,随着胡同的拆迁改造,老门联也越来越少了。这里所说的老门联,是指雕刻在大门上,然后再上了漆的那种,或红地黑字,或黑地红字。它们大多是百年物,甚至有的超过百年。虽然这些老门联经过长期日月风霜的侵蚀,有的已然斑斑驳驳,但有些仍不失其“本色”,且更显出它历史的内涵和夺目的光彩。它做工精细,讲求笔法,真草隶篆,无所不包,其笔锋或刚健、或洒脱、或凝重、或飘逸,不但在书法上给人以美的极好享受,更重要的是在文字内容上,给人以潜移默化的教育与熏陶。北京老门联中,以“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这样的内容为最多。它典型地体现了老北京人对传统文化道德的推崇和对修身、立德、求知的渴望与重视。从这一副门联中可以想象到,这是一户忠厚老实而又知书达理的人家。就像当年老舍笔下《四世同堂》里祁老爷子那样的人家一样。如今东城西扬威胡同14号门、西城太平桥东大街1号门、宣武区粉房...
· 胡同文化—取灯胡同话取灯
北京有3条取灯胡同,南城一条,北城两条。为什么叫取灯胡同呢?这与北京古代的引火物有关。我国古代有一种引火之物,史书称之为“取灯”。把松树或杉树枝条削成小木片,然后将硫磺涂在木片顶端,很像现在的火柴。清代末年,西方火柴传进北京后,人们习惯称之为“洋取灯”,简称“洋火”。取灯早在公元6世纪的北周时代就已经出现了。到清代,北京就有人以取灯为业。福格《听雨丛谈·取灯》记载说:“京师有市取灯者,其名甚雅。以芝麻秸削为细枝,涂硫磺于顶,遇火即燃,用以引烛。”这种取灯在当时是一种很重要的商品。大约在明代初年,以制造、贩卖取灯为业的人越来越多,并逐渐聚集在一起,取灯胡同就是取灯作坊手工业者聚集的地方,也是取灯的货栈和批发站。直到民国初年,取灯在北京城里还有出售。随着火柴工业的发展以及火柴需要量的增多,取灯作坊就被北京火柴厂所取代。取灯作坊经常发生火灾,因火灾而破产甚至丧生的人很多。因此,解放后,为保证城内...
· 胡同文化—趣话北京胡同
老北京每一条胡同、每一个四合院,都有来历、趣闻、故事等,显示出“京味”。宣武区的梁家园,曾是诗情画意园。明代进士梁梦龙,居住此园。从北京地图、历史资料绘载,可以看出它的规模、盛况。从前孙公公园南到骡马市大街,从南新华街往西到红线胡同以东,这片地方方圆数里地,便是明代年间的梁家园。它有声有色,如诗如画,宜人居住。一本书《茶舍客论》描绘:“黄兰岩民部寓梁家园,积水到门,颜其堂曰半房山,后有疑野亭、朝爽楼,前对西山,后绕清波,极亭台花木之盛。池之南北,旗亭歌榭不断,游人泛舟,竟夜忘返,赋诗者甚多。”那山、亭、楼、台、榭、池、舟、花、木等,把人引入花木丛丛,清波荡漾,“游人泛舟,竟夜忘返,赋诗者甚多”,一片诗情画意,震撼游者、诗人的情怀,诗兴盎然。诗人王横云抒情:“半倾湖光摇画艇,一廉香气扑新荷。”沈心斋吟诗:“野旷天高启八窗,门前一碧响淙淙。”那诗情迸发,那画意流淌,江南水乡、花团锦簇、旖旎风光...
· 胡同文化—西砖胡同
西砖胡同位于宣武区中部,北起广安门内大街,南至七井胡同,相传因为有砖塔而得名。明朝时候,称为砖儿胡同,清末始称西砖胡同至今。西砖胡同以西是著名的古刹法源寺。西砖胡同其实就是唐代幽州的东垣,这条胡同以北的广安门内大街也就是唐朝的檀州街。然而,今天,所有能够觉察到的古迹大多已经不复存在,只剩下法源寺这座千年古寺作为见证的坐标。
· 胡同文化—闲话胡同
义达里胡同——有垂花门的郎贝勒府,据说婉荣曾住于此。胡同,是北京的一大特色。当一个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在胡同的废墟上拔地而起的时候,人们在担心:胡同是否会消逝?大概正因为如此,有人又拣起了一个似乎陈旧的话题:胡同是怎么成为街巷的名字的?这个词是怎么造出来的?因为提出了新观点,所以今天再把旧话重说说。一、“胡同”最初不是汉语胡同一词最初见诸元杂曲。关汉卿《单刀会》中,有“杀出一条血胡同来”之语。元杂剧《沙门岛张生煮海》中,张羽问梅香:“你家住哪里?”梅香说:“我家住砖塔儿胡同。”砖塔胡同在西四南大街,地名至今未变。元人熊梦祥所著《析津志》中说得明白:“胡通二字本方言。”何处方言呢,元大都的。明人沈榜在《宛署杂记》中进一步说:胡同本元人语。既是元人语,那就不能是汉语。元代将人划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所谓汉人,指北方的汉人、女真人、契丹人、高丽人。这四种人并非同一民族,也不使用同一语...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