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胡同文化—北京胡同的昨天和今天

2018-01-17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76
转发:0
评论:0
胡同文化—北京胡同的昨天和今天,●儿时记忆里的老胡同“我从小就是在胡同里长大的,跟胡同太有感情了。”迄今

  ●儿时记忆里的老胡同

  “我从小就是在胡同里长大的,跟胡同太有感情了。”迄今为止,刘大妈在胡同里已经生活了56个年头。回忆起儿时的胡同生活,她记忆犹新:“那时候,邻里街坊都跟一家人一样,谁家大人不在,孩子就让邻居帮忙照看,家长都特放心。”

  曾经在胡同里长大的小朱回忆说:“小时候,我们整条胡同的孩子们都凑在一起疯玩儿。男孩子玩弹玻璃球、拍洋画、搧三角,女孩子玩耍拐、跳皮筋、跳房子。可是后来我搬了家,那种美好的时光不再有了。如果有可能,真想一辈子住在胡同里。”

  刘大妈说,小时候,胡同里还有耍猴、演布偶戏的。“耍猴的挑一担儿,手拿一面锣,一进胡同就敲开了。先得到信儿的孩子就会立马跑回院里喊‘耍猴戏的来了’,我们就赶紧跑出院子看。猴子的滑稽样儿把我们逗得前仰后合……”

  据《北京胡同志》统计:目前,北京18区县共有3413条胡同。几百年来,胡同给北京一代又一代人提供了宁静、和谐的生存空间,也创造了独特的胡同景观和胡同文化,这一切都成了北京人难以割舍的情怀。那些散布世界各地的北京游子,每每回到家乡都要去胡同走走,以唤起昔日美好的回忆。

  ●融入现代元素的新胡同

  “如今住在我们小院里的人,一半以上会说英语,还有人程度不同地掌握了阿拉伯语、西班牙语、日语……”家住东城区四合院内的石先生说。

  石先生的女儿在莫斯科留学,去年5月带着4个俄罗斯同事来家里玩。第一次走进胡同,看到四合院,4个俄罗斯人兴奋极了。其中一个懂中文的俄罗斯小伙子用普通话一板一眼地说:“北京的胡同太美妙了!”

  在鼓楼西南侧、毗邻后海的地方,有一条北京城最老的斜街,明代称“打鱼斜街”,到了清代称“鼓楼斜街”,后来因为街道走向似烟斗形状,且街上开了很多烟袋店铺而改名为“烟袋斜街”。

  如今,走在这条斜街上,来自不同国家、不同肤色的人络绎不绝。街两旁的小店不仅有烟袋店,还出现了许多民族特色小店,比如卖藏族服饰、云南手工艺品的小店,还有坐落其中的酒吧、西餐厅、泰国餐厅……

  一家西餐厅的经理刁先生说,这条街每天都要接待很多来自不同国家的游客,“他们既希望看到具有中国特色的东西,也为能在这儿吃上一顿西餐感到亲切。”

  对于这条胡同是不是会“西化”,刁先生认为,西式餐厅和中国特色小店给老北京胡同融入了更多的现代元素,这是顺应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

  ●保持原味与多元发展

  目前,北京的很多胡同都得到了保护,例如东四三条到八条,由于聚集了叶圣陶、张学良等名人的故居,已被列入“国家保护”范围。但还有许多老胡同的改造和保护工作需要跟上。东四八条居委会主任说:“现在的很多胡同,一个院儿里就住了八九家,实在很拥挤。”

  据统计,上世纪90年代,北京老城区的人口密度就已接近每平方公里3万人。现在的院落基础设施老化,急需改进。

  “我们现在叹息几十年前拆掉的老城墙,别再让我们的后人叹息今天消失的胡同。”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员赵书呼吁。

  北京地方文献中心主任韩朴说:“在向国际大都市迈进的过程中,变动不可避免,只是要权衡利弊。我们期盼的是:胡同文化能够在保持原味和多元发展之间把握住一个好的平衡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胡同文化—到胡同感受昨日的北京
胡同,是北京特有的一种古老城市小巷,在这里,你能感受到北京悠久的历史和传统的风俗。胡同,是北京特有的一种古老的城市小巷。在北京,胡同浩繁有几千条,他们围绕在紫禁城周围,大部分形成于中国历史上的元、明、清三个朝代。我们为您了解北京胡同丰富的文化历史内涵,提供最为规范、最为专业的服务。公司有十余名受过专门培训的英、日、德、中文专职导游,有50名经过外事纪律、交通常识及外语培训、统一着装上岗的青年组成的三轮车队。公司为所有参加胡同游的客人提供全程的导游、三轮车服务。而最具游览价值的属什刹海胡同,什刹海是北京城一处历史文化风景区,包括前海、后海、西海三个湖泊,保存良好的恭王府,纵横交错的胡同,与古老的钟楼、鼓楼遥相呼应。堪称北京最具代表的胡同地区。从鼓楼大街西侧进入什刹海地区,登上银锭桥驻足观望,天空晴朗的时候,能看到山清晰的轮廓,这就是著名的燕京八景——“银锭望山”。后海的两岸有恭王府、郭沫若故...
· 胡同文化—北京的胡同
走进现代化的北京城,人们感兴趣的往往不是那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四通八达的宽马路,而是那曲折幽深的小小胡同,温馨美丽的四合院.因此,有人称古都文化为“胡同文化”和“四合院文化”,此话实不为过。过去,北京是由千百万大大小小的四合院背靠背,面对面,平排并列有序地组成的。为出入方便,每排院落间必要留出通道,这就是胡同。元代,北京的胡同间隔较宽,元大都基本上都是三进大四合院的距离。因此后代在中间空地建院,必赖小胡同为出入通道,这样就在许多有名的大胡同中产生了大量无名的小胡同,于是俗语有云:“著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赛牛毛”。截止到1949年,北京城区有名的街巷有6074条,其中胡同1330条,街274条,巷111条,道85条,里71条,路37条。习惯上.人们把街巷之类统归于胡同。在北京,大大小小的胡同纵横交错,织成了荟萃万千的京城.胡同深深.胡同深处是无数温暖的家,这就是北京人对胡同有特殊感情的...
· 胡同文化—北京的胡同概述
"胡同"即小街巷,在上海(南方)称"弄"。"胡同"二字在元代写作"通",明代以后被官方规范为"胡同"。过去一般认为"胡同"是蒙古语城镇的音译或是蒙古语"水井"的借词,因为凡有居民聚落处必有水源(井),北京城区以水井为中心,分布居民区由来以久。最近《北京晚报》又刊登了新的考证文章,认为"胡同"不是蒙古语"水井"的借词,是汉语。北京有多少胡同呢?据文献记载,在明代就多达几千条,其中内城有900多条,外城300多条。清代发展到1800多条,民国时有1900多条。新中国成立初统计有2550多条。后来合并了一些旧名,新命名了一些;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和城市建设的发展,又拆迁改造了一些,发展至今,北京市有街巷名称的约4000多个。北京胡同的名称包罗万象,五花八门,但都具有它的特点。多以衙署官方机构、宫坛寺庙、仓库作坊,桥梁、河道、集市贸易、商品器物、人物姓氏、景物民情等决定胡同、街巷的名称,其中许多...
· 胡同文化—北京胡同名称的由来
解放后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北京城区比解放初扩大三倍多。新建各类房屋面积,相当于建了10个旧北京城。北京有多少胡同呢?据文献记载,在明代就多达几千条,其中内城有900多条,外城300多条。清代发展到1800多条,民国时有1900多条。新中国成立初统计有2550多条。后来合并了一些旧名,新命名了一些;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和城市建设的发展,又拆迁改造了一些,发展至今,北京市有街巷名称的约4000多个。为保护古都风貌,维护传统特色,北京城区划定了二十余条胡同为历史文化保护区,像南锣鼓巷、西四北一条至八条等就被定为四合院平房保护区。自元大都以来形成的老北京胡同成棋盘式格局。胡同的形成和发展,在其名称上也留下了历史变迁的痕迹,并反映出社会风情。"胡同"即小街巷,在上海(南方)称"弄"。明代以后被官方规范为"胡同"。过去一般认为"胡同"是蒙古语城镇的音译或是蒙古语"水井"的借词,因为凡有居民聚落处必有水...
· 胡同文化—北京胡同的四季
在北京这座城市出生长大,关于儿时的记忆几乎全部是以胡同为背景的各种故事。一条条狭长的青灰色甬道,横七竖八地交织成一副看似凌乱却井然有序的地图。初到北京的外地人,用不标准的普通话念出奇怪绕口的胡同名儿的时候,眼睛里闪着的是对胡同的陌生和疏离感;而老北京人则轻巧地转转舌头,就用京片子念叨出一个个地名,仿佛那是多年的老友,熟悉中透着亲切。春天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百花齐放,万物复苏。但是胡同里的春天来得要晚一些,无论外面的春光如何娇媚动人,人流如何纷繁喧闹,一走进胡同,所有的浮华和烦躁都被丢到身后,胡同里安静如另一个世界。这份安静并不是指那种听不到任何声音的静谧,相反,在胡同里你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磨剪子磨刀的吆喝声、老人们下棋时的摔棋子声、春日发情的猫在房檐上的哀叫声,甚至还有院落深处孩子的哇哇哭声。走在这个夹杂着各种声音的长长小巷里,你会觉得内心有一种久违的宁静感,这份宁静源自胡同里平凡而真...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