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胡同文化—漫步胡同撷佳联

2018-01-17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028
转发:0
评论:0
胡同文化—漫步胡同撷佳联,    从小在胡同中长大,对胡同里的一砖一石一草一木都充满着深厚的感情。我爱在胡

    从小在胡同中长大,对胡同里的一砖一石一草一木都充满着深厚的感情。我爱在胡同中穿行,爱看人家四合院瓦檐下那精美的砖雕;爱看门口那一对被摸得光亮的抱鼓石;爱看门簪上写的“富贵平安”四个字;更爱看刻在门板上的被风雨岁月消磨得褪了色的对联。

   短短的两句联语,对仗工整平仄相调,或是做人的准则;或是治世的箴言;或是言辞新雅颇具文彩;或是民间俗语听来极近人情。都透着北京人处世的平易与安详,让人感到民风的淳朴。细品那书法的韵味,真书苍劲端方;行书酣畅朴实;隶书沉稳浑厚……有金石碑拓之美。

    北京是文化古城,明清以来百姓家的院门上基本都有对联。有的镌刻有的漆书。在过去老百姓住宅的大门,是不允许完全漆成朱红色的,否则被视为越级犯上,会惹来杀身之祸。因此只能在镌刻对联的四周漆小面积的红底色,其余部分涂成黑色。青灰的砖墙雕刻,黑漆大门,红低黑字的对联,门框上有门簪,左右置门枕石或抱鼓石,最后安上两个闪闪发亮的铜门钹。只要您打门口一过,管保多看上几眼。

   但凡刻有对联的,基本上是等级不高的如意式大门。旧时官宦人家居住的广亮、金柱大门上很少有带对联的。

   平民百姓既用它装饰了门口;又书写出自己对世事的看法,对后辈子孙的希望“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处事留余地,存心居自安”;“知足常乐,能忍自安”(新街口二条内珠八宝胡同31号);“善为益友,德作良谋”;“修身如持玉,积德胜遗金”(禄米仓胡同22号)。

   也许你会认为这些对联,内容有些陈旧,少了些时代气息。不错,可我觉得它们像一面面镜子,折射出老北京人心底的善良、诚恳、谦和的美德。 镌在大门上的对联,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中国传统思想里很强的门第观念。

   做官得光耀门庭;在野希望门户昌盛;娶亲要门当户对,总之家门的兴旺与否关系到每个人的前途命运。

   我曾看到一副对联是这样镌刻的“笔花飞舞将军第,槐树森荣宰相家”。可以想见,早先住在这里的一定是个门第兴隆之家,主人有意夸耀门庭,言语间很有些大家风范。

   宣武区铁树斜街中有一处院门,上有“门庭香且宝,家道泰而昌”的对子。说来也巧,不知是不是天随人愿,光绪甲午年就是在这个院子里,诞生了享誉海内外的一代戏曲大师,居四大名旦之首的梅兰芳先生。还有东棉花胡同31号的对子“总集福荫,备致嘉祥”……这些都能看出人们对门庭或门第十分重视。在如此众多的联语中,有些看来是出自文人的手笔,到底是与众不同不落俗套。给我印象较深的是打磨厂街58号“芝兰君子性,松柏古人心”;和恭俭胡同34号的“高远有风雅,新室照乾坤”,以及“青山不墨千秋书,绿水无弦万世音”。这几联不仅工整而且翻出了新意,算得上是精彩之作了。

   有的文笔虽好,但内容上难免有对封建帝王的感恩戴德之意。如“天临华盖星辰近,地接蓬壶雨露深”。

  说了这么些京城人家遗留到现在的对联,还有一种对联也很值得一提。那就是老北京商号店铺的对联。书中虽有记载,但实物却少而又少了。庆幸的是让我在胡同中碰上了。那是新革路4号,院里虽已住满了人家,门口还保持着商号的原貌。两扇古旧的木门,门上方的拱形砖券具有晚清民国时期的风格。砖券上方的额坊,从右向左雕刻着“义盛号”。门板上的对联镌得别致,上联是“义气相投裘臻狐腋”,下联是“盛名可创衣赞羔羊”。还是一副嵌字对,联首嵌进了“义盛”二字。从文字上看,先前的主人是做皮货裘衣生意的。

   想到这里,我真有发现了新大陆的感觉。当时的兴奋劲儿只有我自己知道。    多少年前,北京人把古城独有的“性情”镌刻在院门上;独有的民风镌刻在院门上,留到现在越来越少了。它们是那么不起眼,不易被发现地散落在大大小小的胡同中;无声地诉说着京城的历史,诉说着人们的喜怒哀乐和世态沧桑。言语不多,依旧是那么亲切,那么平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胡同文化—西砖胡同
西砖胡同位于宣武区中部,北起广安门内大街,南至七井胡同,相传因为有砖塔而得名。明朝时候,称为砖儿胡同,清末始称西砖胡同至今。西砖胡同以西是著名的古刹法源寺。西砖胡同其实就是唐代幽州的东垣,这条胡同以北的广安门内大街也就是唐朝的檀州街。然而,今天,所有能够觉察到的古迹大多已经不复存在,只剩下法源寺这座千年古寺作为见证的坐标。
· 胡同文化—闲话胡同
义达里胡同——有垂花门的郎贝勒府,据说婉荣曾住于此。胡同,是北京的一大特色。当一个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在胡同的废墟上拔地而起的时候,人们在担心:胡同是否会消逝?大概正因为如此,有人又拣起了一个似乎陈旧的话题:胡同是怎么成为街巷的名字的?这个词是怎么造出来的?因为提出了新观点,所以今天再把旧话重说说。一、“胡同”最初不是汉语胡同一词最初见诸元杂曲。关汉卿《单刀会》中,有“杀出一条血胡同来”之语。元杂剧《沙门岛张生煮海》中,张羽问梅香:“你家住哪里?”梅香说:“我家住砖塔儿胡同。”砖塔胡同在西四南大街,地名至今未变。元人熊梦祥所著《析津志》中说得明白:“胡通二字本方言。”何处方言呢,元大都的。明人沈榜在《宛署杂记》中进一步说:胡同本元人语。既是元人语,那就不能是汉语。元代将人划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所谓汉人,指北方的汉人、女真人、契丹人、高丽人。这四种人并非同一民族,也不使用同一语...
· 胡同文化—胡同之最
最长的胡同东交民巷,全长3公里最短的胡同一尺大街,仅长25·23米最宽的胡同灵境胡同,最宽处32·18米最短的胡同小喇叭口胡同,北口不足0·6米拐弯最多的胡同九湾胡同最古老的胡同元朝就有的砖塔胡同仅存的过街楼儒福里的观音院过街楼北京城的胡同虽说大多数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走向的,但也有斜街。北京最长的一条斜街北起西直门内大街,南至阜成门内大街的赵登禹路,太平桥大街由此接下去继续往南至复兴门内大街,佟麟阁路再以此往南接到宣武门西大街。一条原本是北京城西部重要水道的街连起了北京最长的一条斜街。最长的胡同要数东、西交民巷了。这条胡同与长安街平行,在长安街南面,东西走向,东起崇文门内大街,西至北新华街。它仅比从东单到西单实际长八里的长安街短一点五里。与最长、最宽相反的就该是最短、最窄的街巷胡同了。在琉璃厂东街东口的东南,桐梓胡同东口至樱桃胡同北口一段,原来叫一尺大街,不过才十来米长,东西走向。现今...
· 胡同文化—烂缦胡同
烂缦胡同位于宣武区中部,北起广安门内大街,南至南横西街。此处在唐代曾是城东垣护城河的位置。明朝初年形成胡同,称为烂面胡同,清末改称烂缦胡同。胡同里以蛮子门居多,这其实也在说明着过去主人的身份。胡同里的蛮子门大多很气派,只是规制上无法造成广亮或是金柱的模样。所以能够猜测过去的主人大概应该是财力出众的商人了。精美的砖雕镶嵌在门楼上,诉说着属于过去的历史。
· 胡同文化—马胡同
六畜之首的马地名六畜当中,马排在首位,在以六畜为名称的北京地名中,马也是老大。明代时就达到40多个,比牛胡同多,比羊胡同也多。当时与马直接关系的就有乌马驿,养马胡同、马桩胡同——拴马的桩子、马巷胡同、御马监、御马监仓草栏、牧马所、马皮厂、找马河、马市——马匹交易市场;马市桥、马神庙街——街里有祭祀马王爷的庙;糖营瘦马营、骡马市——又一个大牲口交易市场;马厂胡同、马道口和埋马坟等。这些马地名分散在中、东、西、南、北等五个城区里。此外,朝廷还在京东温榆河畔设立了大规模的马房,豢养马匹和小马驹。当时就有驹子马房、北马房、金盏马房、北高马房(新店)、义河马房(常店)等,这些地名一直流传至今。还有一种与马没有直接关系而仅有简接联系的地名,像中兵马司和东、西、南、北城兵马司胡同,这些兵马司既是官署名,又是地名。兵马司全称兵马指挥司,其职责类似今天的公安部门,但管理的范围要宽。除了在五城骑着高头大马负责...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