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胡同文化—静祥和的小胡同

2018-01-17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392
转发:0
评论:0
胡同文化—静祥和的小胡同,这是一条不大知名的小胡同,位于和平门外,琉璃厂的南面,前孙公园胡同内。一条弯

  这是一条不大知名的小胡同,位于和平门外,琉璃厂的南面,前孙公园胡同内。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胡同,北面接前孙公园,南面连梁家园后身。北面出口很窄,只有一米左右,南面较宽,大约三米许。自北向南,胡同北半狭长,中间有个较宽畅的斜坡,形成北窄,中间稍大,南宽的布局。老人们讲,过去,胡同叫东裤裆,你看,中间大,两头窄,不是裤裆是什么。由于不好听,后来,就改叫为“东富藏”,但是,“藏”字仍读做“仓”,还是有点谐音吧。小胡同相当幸运,在几次的大拆大毁的浪潮中,没有遭劫,仍然保持了七十多年前的格局,也算不易了。过去,胡同有十个门,北口内西边是1号,依次向南是2,3,4,5号。5号位于南头,紧把着口。由南向北,则是6,7,8,9,10号。10号位于北口。现在,门牌号变了,又多加了两个门,但是,总格局没变。

  小胡同是宁静,而祥和的。每个门内院子不大,几十平方米到上百平方米;以此为根据6号最大,1、8、9号次之。在那时,大部分是独门独院,如1、3、5、7、8、9号,其余,就是小杂院,每院也只两三家。虽然没有那种名副其实的大杂院,但是,整个胡同是开放的,成了一个大杂院,一个大家庭。

  小胡同的色彩是多变的,随着四季的变化,呈现着不同的特色。春天来了,小胡同充满着生机。孩子们脱了厚厚的棉衣,在胡同内奔跑,打破了冬天的那种寂静。街坊们互相打着招呼,“可暖和啦”,“开春儿啦”。小贩们也多起来啦。“卖小金鱼啦”。由南郊来赶庙会的人也络绎不绝地过来,他们挑着担子,担子上挂有串铃。丁当,丁当,很好听。他们也常在我们的小胡同内休息会儿,再走。胡同内还散发着椿树花的香味儿。我们住在9号。9号对面,即大门在梁家园后身的“惜字会馆”后院内,有三棵大椿树。椿树不但为会馆遮荫,还伸过来,也为胡同遮了阳。胡同南面,外二区大院的东面广场上,人们放起了风筝。张继伍师伯的风筝最有特色,两个绸子做的小人连在一起,放起来,时分时合,引人注目。那时候,人们只在春天放风筝。因为,春天多南风,放风筝的人脸向北,阳光不刺眼,这是有讲究的。春天很快过去了,天热起来,小胡同更热闹了。卖菱角的用特制的钳子夹开菱角的坚硬外壳,露出了嫩白的果肉,使孩子们艳羡不止。卖扇子的来了,挑子上挂着五颜六色的扇面,有“大闹天宫”、“封神榜”,吸引了孩子们的好奇目光。卖甑糕的来了,敲着梆子,挑子前面有个冒着热气的小蒸锅。一次只做一个,真是小本经营。很难想象,他们怎能维持生活。尽管天热,但是我们这一段却不大感觉,这全是椿树的功劳。当时,有位姓王的邮递员,比较胖。夏天,他总会在我们家门口休息一会儿。由于熟悉了,我们也常请他喝水。1956年的夏天,母亲在门口乘凉,还遇到了十几年不见的邻居姐妹,十分高兴。椿树带来了凉爽。但是,它有时也带来不愉快。一个暴风雨的夜晚,椿树的一个大杈被风雨折断,树杈砸在我们9号的门楼上。次日早起,我们用了好大劲才把它挪开,后来,又花了钱修复了门楼。秋天来了,胡同又是另番景象。北口有了卖白薯的叫卖声。一个车子上,放有装满热腾腾白薯的大锅,锅里的白薯汁浓浓的,散发着特有的香味。小贩用一个麻刷将蜜似的汤汁刷在软软的白薯上,显得很好看。南口则时常过来卖“粳米粥”的。刷的发白车子上,放个盛满白米粥的砂锅,粥相当稀,不过,搭配卖的有油条。热粥泡焦脆的油条也别有风味。这种小吃早已绝迹,怕是利太小了吧。凄凉的冬天又到了,小胡同的人又少了。尤其是天黑,掌灯后,人门纷纷关了大门,小胡同显得十分荒凉,寂静。但是,入夜后,“半空儿多给”、“萝卜赛梨、辣了换”、“羊头肉”、“硬面饽饽”,那一声声苍凉、凄惨的叫卖声打破了冬夜的宁静,也引起人们对小贩们的同情。过年了,胡同里也热闹起来。卖年画的过来了,他们扛着蓝布画卷,向人们展示年画。什么“大过年”、“四扇瓶”、“吉庆有余”等等孩子们围着看,大人们耐心地挑拣,给小胡同带来过年、新春的气息。农历除夕时,一些小孩挨门逐户地送财神,喊着“送财神爷来啦”。这时,人们不能随便地拒绝,只能说“有啦”。小胡同的生活也有不安定的一面。我们家9号的街门上有一对铜门环,敲起来响亮、好听。一个北风呼叫的冬夜,突然间,门声大响。带动了门里挂的铃铛也响个不停。但是,我们没敢开门。天亮了,开门。才知道是铜门环被盗了。那时,铜是值钱的呀。冬夜,有时还出现劫道的。一天夜里,还不算太晚,我家帮忙的一位老太太就遇到了劫道的,被抢去了包袱,受了惊吓。不平静的岁月啊!

  小胡同就是扩大的四合院。我们是在1937年春季搬来的。转眼已经七十多年了,1966年搬走,在这儿住了近三十年。充分体会到小胡同的温馨。除了冬天,家家户户都开着街门,邻居们走来走去,打招呼、问候。夏天时,在胡同里吃饭、乘凉。有时,甚至于隔墙谈天。住在我家对面“惜字会馆”内的一个姓沈的小孩就常爬上墙头和我们聊天。他后来学了医。想来,也应是个大医生了。胡同里的孩子们更不用说,走门串户,称兄道弟,亲近非凡。3号谭家的孩子多(其中三个后来成了京剧界的有名的鼓师,即谭世秀,世安,世强),他们家小人书很多,我常去看。一天,我把一本小人书给弄坏了,我还大哭一场。后来,我和弟弟入了中学,成了“大”学生了,附近的弟弟、妹妹们就常来请教、答疑。有时,天晚了,胡同黑,完成任务后,我们还得担任送回家的任务。邻居们的熟悉过程也很有意思。住在8号的劳家有只猫,猫是白色的,头上有个黑点,因此就叫大点。“大点”常常来我们房上闲逛,劳家就大叫“大点”回去。就这样,因为“大点”,我们两家认识,熟悉了。起初,胡同里没有自来水,我们家先安装了。1号的崔大爷提着点心来访,请求借“光”安水,我们自然答应。住在3号的谭竹坡大爷早和父亲相识,谭家的三个哥哥又拜父亲为师,学习京剧的武场打鼓。自然就更熟悉了。时间长了,胡同里的其余街坊也先后都熟悉了。不说亲如一家,也是和睦相处。星回斗转,物换人非。不知不觉之间几十年过去了,小胡同依旧,但是,风光变了,人也不认得了。尽管如此,自己依然留恋这条给自己带来无限欢乐、怀念的小胡同。每当回到这条宁静的胡同时,仿佛又回到了少年时代,似乎仍然听到叫“大点”的声音,仍能看到那些亲切、熟悉的面孔,又遇到那些早已消失的小贩们的身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胡同文化—胡同之最最窄的胡同
最窄的胡同几年来有不断的新发现。较早说崇文门东珠市口北的高筱胡同南口最窄,仅65厘米。我踏勘天桥西永安路北边的小喇叭胡同,发现北口向西拐弯处仅58厘米,大胖子过这个胡同口还得侧着身走。最近又有人关地踏勘,发现前门外大栅栏地区的钱市胡同虽然东口宽八十厘米,可胡同中间最窄处却只有四十四厘米,是胡同两侧居民住宅院前的台阶伸出占了地方,在这个地方俩人相遇,得有一人退进居民院的门洞里,另一个人才能过去,要不然谁也甭想通行。
· 胡同文化—胡同之最最短的胡同
北京最短的胡同在琉璃厂东街东口的东南,原来叫“一尺大街”,不过十来米长,东西走向,听一位老人讲胡同里原有几家门店,路北是刻字店,路南的店铺已记不清为何了,虽叫一尺大街,其实是条胡同,现已划入杨梅竹斜街,成了小街的西段。最近有人又发现,就在这儿附近,有一条更短的胡同,叫贯通巷,只有20多米长,可算是北最短的胡同。
· 胡同文化—北京的胡同
走进现代化的北京城,人们感兴趣的往往不是那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四通八达的宽马路,而是那曲折幽深的小小胡同,温馨美丽的四合院.因此,有人称古都文化为“胡同文化”和“四合院文化”,此话实不为过。过去,北京是由千百万大大小小的四合院背靠背,面对面,平排并列有序地组成的。为出入方便,每排院落间必要留出通道,这就是胡同。元代,北京的胡同间隔较宽,元大都基本上都是三进大四合院的距离。因此后代在中间空地建院,必赖小胡同为出入通道,这样就在许多有名的大胡同中产生了大量无名的小胡同,于是俗语有云:“著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赛牛毛”。截止到1949年,北京城区有名的街巷有6074条,其中胡同1330条,街274条,巷111条,道85条,里71条,路37条。习惯上.人们把街巷之类统归于胡同。在北京,大大小小的胡同纵横交错,织成了荟萃万千的京城.胡同深深.胡同深处是无数温暖的家,这就是北京人对胡同有特殊感情的...
· 胡同文化—以井命名的胡同
北京过去生活用水主要靠井,因此以井命名的胡同很多。井,与人们的生存息息相关,所以至今仍有不少带“井”字的街巷,过去北京有80多个地名与井有关。明、清时直接叫井儿胡同的就有十几条,后来随着朝代的更换和井水的干涸都改名了。崇文门的镜子胡同、南锣鼓巷的景阳胡同、新街口的景尔胡同、东华门的景丰胡同,过去都叫井儿胡同。前门外的肉市街二巷、天桥北粉店胡同、天坛半壁街,过去也称井儿胡同。朝阳门南小街的井儿胡同并入了遂安伯胡同,位于东四十四条的井儿胡同并入八宝坑胡同。今思源胡同、恭检一巷、后英房胡同花园大院过去都称四眼井。阜成门内的福绥境胡同过去叫苦水井。崇文门外的金鱼池东巷过去叫牟家井。牛街的天景胡同过去叫大井胡同。天坛东路有四块玉胡同,四块玉也是井名。过去那里是一片菜地,井很多,其中有一口井的井台是用四块汉白玉石做的,十分引人注目,因此留下了四块玉的美名。位于琉璃厂西街的琉璃巷,过去也有个好听的名字,...
· 胡同文化—西砖胡同
西砖胡同位于宣武区中部,北起广安门内大街,南至七井胡同,相传因为有砖塔而得名。明朝时候,称为砖儿胡同,清末始称西砖胡同至今。西砖胡同以西是著名的古刹法源寺。西砖胡同其实就是唐代幽州的东垣,这条胡同以北的广安门内大街也就是唐朝的檀州街。然而,今天,所有能够觉察到的古迹大多已经不复存在,只剩下法源寺这座千年古寺作为见证的坐标。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