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胡同文化—梁家园东胡同

2018-01-17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199
转发:0
评论:0
胡同文化—梁家园东胡同,半顷湖光梁家园南城虎坊桥西北角有好几条梁家园胡同,例如梁家园东胡同、梁家园西胡同

半顷湖光梁家园

南城虎坊桥西北角有好几条梁家园胡同,例如梁家园东胡同、梁家园西胡同、梁家园北胡同和不带任何方位词的梁家园胡同,这些胡同的名称来源于明代人梁梦龙所建的花园。

梁梦龙是大明王朝嘉靖年间进士,万历朝时官至兵部侍郎、尚书、加太子太保。晚年后在外城建梁家园,作为著书、休息游乐之所。

梁家园地处原先辽代燕京古城之麓,野旷天高,碧水潺潺。梁梦龙引凉水河绕园,园内建立了一座厅堂,取名曰半房山。堂的后面还有疑野亭、朝爽楼。堂亭楼幽雅、景致优美。很快,梁家园就成为游览风景区。每当春夏秋游玩季节,梁梦龙的朋友以及朋友的朋友们携带家眷、仆童云集梁家园,旗亭歌榭不断。游客泛舟水上,赏玩景色月夜,常常彻夜欢乐,忘记归家,可见这里风光诱人。
    梁家园花木繁盛,所植牡丹、芍药达数十亩。每当花开时节,如云锦布地,香冉冉可达里余,很远很远就可以嗅到馥香。

到了清代,梁家园荒废,粪土堆积,昔日的繁华不见踪影。吏部尚书李调元看中这块园地,在此地营建私宅。宅院内建有看云楼。楼前有一大片水塘,碧水漾漾,远方可见西山影绰。描述此景,看云楼上贴有对联一副:“槛外远山排阔绕”, “楼前积水当湖看”。

    但不久,园子又荒废下来。到乾隆朝时,有位法名叫莲性的和尚,在梁家园旧地建了一所寺院,取名寿佛寺。这位和尚办了个粥厂,招募了几位善男帮自己干活,每日拿出8 两银子买米熬稀粥施舍给穷人吃。’他的粥厂与众不同,别处的只在冬春两季舍粥,寿佛寺却是一年四季全舍。

    这位和尚还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事:在寺的西邻建了一所义学,招收贫困子弟入学识字。义学大门口贴着“为善最乐,读书更佳”的字句。

    关于义学也有一说,说这所学校是乾隆时代宛平县绅士周之极 东方先生所创。无论是哪位有目光的人士创建的,这所学堂的历史还是 很久远的。直到今天,这所建于清乾隆时代的学校,琅琅读书声依旧未断。清末时,受新思潮影响,该校成为我国第一所不再以“子日”、“诗云”为教材的教习新材的学校,被称为宛平师范两等小学校。民国元年,改作第二十九小学校,今日则改为梁家园小学。小学所在的后楼,据说就是李调元宅的看云楼。后来梁家园小学迁至梁家园北胡同,此址成为北京第一四七中学。

莲性和尚所建的寿佛寺则成为宣武区公安局分局址。

400年春秋过去,现在的梁家园一带小胡同纵横弯曲,居民稠密,路人匆匆,已经无法想见当年曾是“半顷湖光摇画艇,一帘香气扑香荷”的美妙景致。沧桑变化,令人油然生出无限感慨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胡同文化—梁家园胡同
梁家园胡同位于宣武区东北部,东起梁家园东胡同,西至红线胡同,并南接骡马市大街,因过去胡同里有梁姓人家的花园而得名。梁家园与北面的孙公园一样,同为此地著名的私家宅园,当时曾经盛极一时。梁家园引凉水河入园,园内草木茂盛,秀美非常。今天,旧时的园林早已没了踪影,厂房、学校成为这个地方最常见的建筑。
· 胡同文化—东椿树胡同
地标的印象东椿树胡同在明清时期,附近曾有很多椿树,所以得名。现在的东椿树胡同,只剩下了半边,新式的小区取代了古老的胡同,风景变了,显得空阔,失去了源于历史的那种厚实感。周围的建筑还在逐渐消逝着,壮观的高楼大厦一步步走了过来,迈过了香炉营,迈过了北柳巷。东椿树胡同的半边天地还坚持着,只是里面杂乱的房子,早已经包容不了本应具有的那份历史。远处的琉璃厂西口,有一座古庙,过去的山门成了现在的住宅,只留下中间一个窄窄的过道容得住户出入。院子里面还残存着正殿,而且是黄色琉璃瓦的屋顶,房子有些已经拆掉了,从断裂的院墙就能看到外面的世界,无论是行走的人还是搭载起重机的车。流年的风景东椿树胡同18号院是辜鸿铭故居,只是这个名为故居的地方已经找不到当年的痕迹。地标还是那个地标,建筑却换了模样,一代怪杰的身影消逝了,留下的是连绵不断的传说。胡同中仅存的建筑大多是后来翻盖的,基本是简易的平房,远没有琉璃厂附近的奢...
· 胡同文化—东廊下胡同
位于朝天宫内东侧。朝天宫毁于火后,形成街巷。清称东廊下。旧时,庙宇或宫室两侧的胡同称廊下,故北京多有以廊下为称的坊巷。1965年定今称。图中的景象是东廊下胡同南端。站在那里可以十分清晰地眺望白塔。在我照像的背后,可惜的是,必定要在图像之外,是东廊下35号,一座清水脊的小门、楼,十分完整,锓刻有一副门联:名郡重来起太守,东皋韬晦寄诗人。郡是古代区划之称。周时始设,但小于县。周全境设一百县,县下设四郡。秦改之,设三十六郡,郡下设县。宋元以后又改郡为州或府,相当于现在地区级的行政单位。但郡作为州府的别称仍留下来。太守即郡的长官。“重来”用谢安东山再起的典故。“东皋”是田野或高地的泛称。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北京明清之时为顺天府,故称名郡是可以的。当初住在这里的主人,很可能是一位失意的官员,相当于地一级的官员,而暂时寄居,赋诗而不问政事,故曰韬晦。真的是韬晦养诗人么...
· 胡同文化—西砖胡同
西砖胡同位于宣武区中部,北起广安门内大街,南至七井胡同,相传因为有砖塔而得名。明朝时候,称为砖儿胡同,清末始称西砖胡同至今。西砖胡同以西是著名的古刹法源寺。西砖胡同其实就是唐代幽州的东垣,这条胡同以北的广安门内大街也就是唐朝的檀州街。然而,今天,所有能够觉察到的古迹大多已经不复存在,只剩下法源寺这座千年古寺作为见证的坐标。
· 胡同文化—闲话胡同
义达里胡同——有垂花门的郎贝勒府,据说婉荣曾住于此。胡同,是北京的一大特色。当一个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在胡同的废墟上拔地而起的时候,人们在担心:胡同是否会消逝?大概正因为如此,有人又拣起了一个似乎陈旧的话题:胡同是怎么成为街巷的名字的?这个词是怎么造出来的?因为提出了新观点,所以今天再把旧话重说说。一、“胡同”最初不是汉语胡同一词最初见诸元杂曲。关汉卿《单刀会》中,有“杀出一条血胡同来”之语。元杂剧《沙门岛张生煮海》中,张羽问梅香:“你家住哪里?”梅香说:“我家住砖塔儿胡同。”砖塔胡同在西四南大街,地名至今未变。元人熊梦祥所著《析津志》中说得明白:“胡通二字本方言。”何处方言呢,元大都的。明人沈榜在《宛署杂记》中进一步说:胡同本元人语。既是元人语,那就不能是汉语。元代将人划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所谓汉人,指北方的汉人、女真人、契丹人、高丽人。这四种人并非同一民族,也不使用同一语...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