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文化—珠朝街
胡同文化—珠朝街,地标的印象 珠朝街在清朝时,称为珠巢街,建国以后改为珠朝街。珠朝街是一条不算
地标的印象
珠朝街在清朝时,称为珠巢街,建国以后改为珠朝街。珠朝街是一条不算长的胡同,以普通的四合院为主,胡同的5号院是中山会馆,一座很气派的广亮式大门。珠朝街的南端是一个折弯,由此而西就是官菜园上街了。胡同西面的官菜园上街现在已经基本不存,只留下一段短短的建筑,过去的胡同,而今已成为菜市口大街的组成。
流年的风景
过去,珠朝街曾经集聚过很多名人,历史上著名的《京报》就创刊于此。今天“铁肩辣手”的《京报》已经远去,留得的只是往事如烟,孙伏园主编的《京报副刊》、鲁迅先生主编的《莽原》陪伴了《京报》的行程。聂耳在中山会馆里住过,他的名字和《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在一代一代国人中传颂。
聂耳,1912生,云南玉溪人。他初中毕业考入云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曾参加进步,后前往上海,20世纪30年代初先后到联华、百代等影片、唱片公司工作。他创作的作品在中华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唱出抗日救亡和民族解放的时代最强音。
当时没有注目的东西,可能在失去之后才会发现它的珍贵,却为时已晚。总在说建筑是诗是见证,一点不假,因为这标志之于人来说,就是一种叙述的表达。珠朝街仍然残留在菜市口大街的一侧,但已经失去了往日的伙伴,只有那些历史的痕迹依然伴随着它的生命行程。聂耳的不朽乐章回荡在中华大地上,虽然他曾经的足迹已经不能觉察;邵飘萍的“听命百姓、铁肩辣”至今仍然是新闻人追求的方向,虽然《京报》创刊的地点已经不可寻找。珠朝街仍然有自己的影像,比如那远逝的几百年的青石板。伤感,充斥在心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胡同文化—陟山门街
陟山门街位于西城区东北部,东起景山西街,西至北海陟山,因陟山门而得名。所谓陟山门,就是北海公园的东门;陟,即为登高之意。在陟山门街里,还有一条名为雪池胡同的支巷,那里是旧时皇宫贮存冰块的地方。现在冰窖还保存着,虽然布满了沧桑,但残存的黄色琉璃仍然述说着曾经至高无上的皇权。陟山门街以南,是著名的大高玄殿。大高玄殿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是明清两朝的皇家道场。今天的陟山门街早已变成了通阔的大道,过去的御史衙门也成了职工宿舍,历史的含义行将老去,只是路边闲聊或是下着象棋的老人,述说这段逝去的光阴。
· 胡同文化—黑窑厂街
黑窑厂街位于宣武区东南部,北起南横东街,南至陶然亭路,明清时期,此地有官窑,且烧砖之土为黑色,因此得名。金中都的东垣由此穿过,一直向北延伸。今天看来,北京的土壤不可能是黑色,可能是当时的砖土取自金中都的夯土城垣。黑窑厂现在大多已是新式的住宅楼,只有胡同北部路东仍保存着一小片古老的建筑,那里便是建于清代的尼姑庵——三圣庵。
· 胡同文化—上斜街
地标的印象上斜街在明朝时称为西斜街,所谓斜街是由于这里过去是河流故道而得名的。斜街过去是河流的故道,后来河水消失后便成为了道路,和一般那些斜街不同的是,这里应该是先有宅子后有路,因为每一个院落都高出了路面很多,需要拾级而上。如今的上斜街,东口的部分建筑已经开始了拆迁步伐,历史被埋藏在了地层深处,留得的只是空空的名词。据说东口曾是北京大学四院的旧址,那是很远以前的事情,而现在被埋藏下来的,也是经年以后的传说。流年的风景上斜街50号院是龚自珍故居,从院内的建筑上看,过去的规模是很大的,但现在只剩下窄窄的过道,作为院子的大门。“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这首流传于世的诗陪伴了一代一代中国学子。龚自珍,出生于1792年,浙江仁和人,那里是今天的杭州。他出身于世代官僚文士家庭,27岁中举,38岁中进士。他是清朝著名的诗人,也是改革运动的先驱。上斜街,昔日的河流...
· 胡同文化—国子监街
位于雍和宫大街与安定门内大街之间。国子监街上有四座牌楼。东口与西口各一座,额坊曰“成贤街”。街内有两座,额坊曰“国子监”。国子监街有国子监与孔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子监始建于元大德十年(1306),是元明清三代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也是掌管国学政令的机关。国子监的最高长官称祭酒,元代的著名学者许衡便做过这里的祭酒。他手植的柏树存活了好几个世纪。孔庙,元大德六年(1302)开始营建,十年(1306)建成。明永乐九年(1411)在旧址重建。清乾隆二年(1737)易为黄色琉璃瓦。光绪三十二年(1906)升祭孔为大祀。如同国子监,孔庙内也有不少柏树。有一株位于大成殿西侧,相传明时的奸相严篙代嘉靖皇帝祭孔,行至树下,被树枝掀掉了帽子。于是相传柏树有知,称此树为“除奸柏”。国子监街是北京现存不多的古老街道,如果从营建孔庙算起,至今已有七百年的历史了。在北京二环路以内,街道上保存牌楼的,也仅存一例...
· 胡同文化—白米斜街
地标的印象白米斜街在明朝时就已存在,相传是过去胡同中有白米寺的原因。胡同东口在地安门外大街,胡同不算宽敞,也比较曲折。胡同不是典型的横平竖直,但房屋和院子还是尽可能的建成了坐北朝南的样式。白米斜街里很安静,和胡同外的大街完全不同,有种幽幽的感觉。流年的风景胡同11号院是张之洞故居。张之洞是洋务派代表人物,生于1837年,16岁中举,27岁中进士,继而进入仕途。1898年,他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派主张。在百年后的今天,张之洞的故宅仍然屹立于什刹海之滨,苍老的雕栏,斑驳的门窗,注视着世间的沧桑和人世百态。在腐朽的清王朝末年,历史环境造就出了张之洞的大局风范,却换不来真正的国之振兴。一个制度一个时代的衰亡在思想没落的年代是不可避免的,当年的洋务运动和同样没有获得成功的戊戌维新一样,都选错了对象,毕竟依靠皇权已不再可能。作为不可回避的历史,张之洞也曾过起义、反对过维新运动,毕竟他还是...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