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置顶
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胡同文化—东羊管胡同

2018-01-17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297
转发:0
评论:0
胡同文化—东羊管胡同,羊管胡同朱侯爷东直门北小街里,有条羊管胡同。“羊管”原为“羊馆”,是羊进京暂时等

  胡同文化—东羊管胡同

  羊管胡同朱侯爷

  东直门北小街里,有条羊管胡同。“羊管”原为“羊馆”,是羊进京暂时等待买主的场所。目前已演变为东、西羊管胡同。这里曾经住过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物:大明王朝朱姓皇帝的后裔——延恩侯朱煜勋。

  清王朝时对明王朝后裔采取的是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严厉与收买人心并举。朱煜勋便是怀柔政策的受益者。

  “延恩侯”,望文索义,虽然是皇恩绵延的意思,实则只是一个薄弱空头衔,没有实惠,最大的恩惠是允许他一年两次可以公开到明十三陵给祖宗扫墓。但是回来后,必须要一五一十地向清室汇报,谢恩:他何时启程,何时回来,又是如何祭祀的。其行动不能脱离朝廷的监控。

  朱煜勋是生活在社会圈子之外的人,他的情况属于内控,不仅外国人,连中国人都不知世界上还有一个朱姓的大明王朝皇室后代成员活着。不用说,清朝皇帝也从不用正眼瞧过他一下。    

1924 年9 月

  7 日,紫禁城内养心殿,这位大明王朝的皇帝后裔与清王朝的废帝溥仪,两人有生以来第一次会面了。

  这件具有新闻意义的有趣的历史性的交流,是溥仪的英文老师庄士敦一手促成的。那还是在8 月份,这位外国人从《宫门抄》 (一种用手抄成的宫廷内部参考消息,仅限于高层人物阅读)读到报道:“本日朱侯启程前赴明陵致祭”, “延恩侯祭毕明陵,归来谢恩”。激起了这位外国人的强烈好奇心,他极力促使两代王朝的“皇帝”(大明王朝如果没有被李自成推翻,保不齐朱侯爷还真会是个皇帝,谁知道呢?)进行一次历史性的“握手”。

  庄士敦如愿以偿,两个王朝的代表果真友好地会了面。尽管一个是“当朝天子”,一个是前朝阶下囚。但气氛还是很平和,充满了融洽的君臣之礼。“握手”后的当天下午,朱侯奉旨特来感谢庄士敦,他递上的名片写着:“明裔延恩侯朱煜勋,炳南,东直门北小街羊管胡同。”

  “明裔”朱煜勋身着清朝长袍马褂,头戴红缨帽,相貌端走憨厚。圆脸膛,身材魁梧,与清帝遗传的清瘦面庞和干瘦身子

  镶形成鲜明对照。这位明代后裔性格文静,态度谦逊,但所受文藻程度不高。他应庄氏要求向庄士敦谈了自己家庭的情况:有两小儿子,一个9 岁,一个4 岁。

  谈话中,对这位大明皇帝子孙充满好奇心的庄士敦提出回访。朱立刻婉言谢绝了,说自己住得非常简陋,没有会客厅。证实家境,这位侯爷告之这位洋人:“我外面穿戴的这套冠用是为这次谒见特地借来的。”他掀起长袍让庄士敦看他里面的烂衣服。向庄士敦告辞后,朱又一次悄悄告诉庄的仆人:千万要回访,“我这套衣服今晚就得还给人家”。

  庄士敦遵守诺言,果真没有回访,只是派了仆人送去几件礼物。仆人回来报告说:侯爷的住房果然东倒西歪,说话就要爬架。为了照顾朱侯爷的面子,庄士敦没有再次提出回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胡同文化—羊胡同
与牛亲密无间的羊胡同“羊羊羊,跳花墙,拔青草喂你娘”。北京人对羊亲切,儿歌都唱出了羊。其实,在整个中国人眼里,羊都是吉祥物。羊同祥,三羊开泰,吉祥平安。中国人喜欢羊,生活中离不开羊,于是在北京的街巷里就出现了许多带“羊”字的胡同。京城羊胡同已有三千多年建城史的北京人对羊很熟悉了。早在明代重建北京城,重新规划城市建设时,内外五城就已经命名了十几个舞地名。例如中城有个羊房豹房,西城阜成门街南的砖塔胡同旁娜有个羊肉胡同。附近还有羊市口、羊毛胡同,南城有羊房草场一条至十条,四个羊肉胡同,一个养羊胡同。北城的东北郊附近有羊房南店。有意思的是五城中,只有东城没有“羊”地名。这些地名大都保留下来了,像那5个羊肉胡同,除了神木厂大街的那个外,都使用到了50年代至60年代。其中砖塔胡同旁的羊肉胡同至今还在使用。羊房草场一条至十条一直使用到今天,只不过去掉了“羊房”二字,那个“一条”改作了“头条”字样,“场”...
· 胡同文化—东椿树胡同
地标的印象东椿树胡同在明清时期,附近曾有很多椿树,所以得名。现在的东椿树胡同,只剩下了半边,新式的小区取代了古老的胡同,风景变了,显得空阔,失去了源于历史的那种厚实感。周围的建筑还在逐渐消逝着,壮观的高楼大厦一步步走了过来,迈过了香炉营,迈过了北柳巷。东椿树胡同的半边天地还坚持着,只是里面杂乱的房子,早已经包容不了本应具有的那份历史。远处的琉璃厂西口,有一座古庙,过去的山门成了现在的住宅,只留下中间一个窄窄的过道容得住户出入。院子里面还残存着正殿,而且是黄色琉璃瓦的屋顶,房子有些已经拆掉了,从断裂的院墙就能看到外面的世界,无论是行走的人还是搭载起重机的车。流年的风景东椿树胡同18号院是辜鸿铭故居,只是这个名为故居的地方已经找不到当年的痕迹。地标还是那个地标,建筑却换了模样,一代怪杰的身影消逝了,留下的是连绵不断的传说。胡同中仅存的建筑大多是后来翻盖的,基本是简易的平房,远没有琉璃厂附近的奢...
· 胡同文化—东廊下胡同
位于朝天宫内东侧。朝天宫毁于火后,形成街巷。清称东廊下。旧时,庙宇或宫室两侧的胡同称廊下,故北京多有以廊下为称的坊巷。1965年定今称。图中的景象是东廊下胡同南端。站在那里可以十分清晰地眺望白塔。在我照像的背后,可惜的是,必定要在图像之外,是东廊下35号,一座清水脊的小门、楼,十分完整,锓刻有一副门联:名郡重来起太守,东皋韬晦寄诗人。郡是古代区划之称。周时始设,但小于县。周全境设一百县,县下设四郡。秦改之,设三十六郡,郡下设县。宋元以后又改郡为州或府,相当于现在地区级的行政单位。但郡作为州府的别称仍留下来。太守即郡的长官。“重来”用谢安东山再起的典故。“东皋”是田野或高地的泛称。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北京明清之时为顺天府,故称名郡是可以的。当初住在这里的主人,很可能是一位失意的官员,相当于地一级的官员,而暂时寄居,赋诗而不问政事,故曰韬晦。真的是韬晦养诗人么...
· 胡同文化—羊肉胡同与牛肉湾儿
晚报曾载文介绍西四的砖塔胡同,在引元杂剧《张生煮海》戏文时,提到“羊市角头”地名。这让笔者想起老北京众多的“羊肉胡同”以及与之共具特点的“牛肉湾儿”。老北京起码有五条“羊肉胡同”、三处“牛肉湾儿”。最有名、历史最悠久且今尚存的羊肉胡同当属西四那一条。它东西走向,连接太平桥大街与西四南大街。这是一条自元大都时就有的胡同,是大都城三大闹市之一(另两处分别是钟鼓楼和东四南灯市口大街)。那时西四一带有米市、面市、马市、羊市、骆驼市等,“羊市角头”即羊市。“角头”是指“人烟凑集之处”的市场所在地。到了明朝,它属咸宜坊,名羊肉胡同(见侯仁之先生编《北京历史地图集》)。从前门大街穿过廊房头条、北火扇胡同,就来到另一条羊肉胡同(后改耀武胡同)。如果从元大都城丽正门里的“省东市”算起,前门的商业繁荣已历700年,特别是清中叶以后,前门外热闹已极,“棚房比栉,百货云集,较前代尤盛”是在乾隆朝。那时的前门大街两...
· 胡同文化—珠光宝气笼罩羊肉胡同
西四羊肉胡同是北京的一条老胡同,四合院、大槐树和生活了几十年的老北京居民都透着浓浓的京味风情。同时,这也是北京一条新起的特色商业街,近十几年来,金、银、钻、翠使这条老街熠熠生辉,近百家珠宝店铺使这条街成为名副其实的北京珠宝一条街。小店珠宝价值连城紧邻着车水马龙的西四南大街,羊肉胡同却丝毫没有大街上的喧嚣之气,而是透着一种都市中难得的宁静。四五米宽的胡同里东口一溜都是珠宝店铺,一个个非常低调,连显眼点的招牌都难得一见,但就是这些不张扬的小店里却都囤着价值连城的珠宝。各家店里的顾客都不多,店员也只是简单招呼后就不再过问,“随便看,看好了哪个就给您拿出来。”只有一些店铺后面的加工区比较忙碌,钻石加工的师傅都在忙碌,可以看出生意不少。一家店的老板向记者透露,这样一间十几平方米的街面房每年的租金就高达10万至14万元。记者大致计算,整条羊肉胡同共有珠宝店30多家。如果加上羊肉胡同珠宝交易中心和西四南...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