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置顶
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胡同文化—东堂子胡同

2018-01-17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163
转发:0
评论:0
胡同文化—东堂子胡同,地标的印象   东堂子胡同在明朝的时候,称为堂子胡同,“妓院”胡同的命名可能与之

  胡同文化—东堂子胡同

  地标的印象

  东堂子胡同在明朝的时候,称为堂子胡同,“妓院”胡同的命名可能与之有关,清朝的时候改为现称。东堂子胡同没有那么多大宅院,大都是一些如意门楼和墙垣式院门,可以看到这里过去是寻常百姓的居住所在。

  流年的风景

  蔡元培故居在胡同西口。头几年,拆迁的时候,把故居附近的建筑都拆掉了,而蔡元培故居由于多方努力才得以保留了下来。故居周围的建筑是在2000年拆掉的,本来已经把蔡元培故居划入了拆迁的范围,并提出了所谓“异地保护”的说法,但是最终申请没有被批准,蔡元培故居得以保留下来。

  蔡元培,1868年出生于浙江绍兴,1892年中进士。中日甲午战争后,在上海组织成立了中国教育会,继而又创办了爱国学社。此后,蔡元培赴法国留学,回国后任民国临时政府教育总长,1917年起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其主张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教学理念影响了一代中华学人。

  北京大学的历史可以上溯到1898年,这也是官方的历史。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就是在1898年成立的。蔡元培到北大任校长的1917年,当时国内的思想界非常活跃,也为蔡元培改革校风创造了条件。他聘请了包括陈独秀、李大钊、胡适、周作人、钱玄同等一大批进步学者来校任教,确立了北大兼收并蓄的学风。

  站在东堂子胡同75号院的外面,注目着斑驳的墙壁以及房子后面已经建设起来的高楼和大厦,感觉到了一种历史的厚重与沧桑。蔡元培先生故居的建筑是简陋的,但是,正是在这略带寒酸的住宅里面,他塑造了一种至今都不能磨灭的情怀,那就是北大的情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胡同文化—西堂子胡同
西堂子胡同位于东城区东南部,东起东四南大街,西至王府井大街。胡同西边,从25号到37号是一片四合院,这里过去是左宗棠故居。左宗棠故居紧邻着繁华的商业区,周围已经不再安静,保存下来的宅院也完全暴露在喧嚣的街市里面。走在西堂子胡同里,遥想当年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壮举,所有的一切对于今天而言,只是历史的组成,但作为个体,他的名字实在应该被牢记于史册。
· 胡同文化—赵堂子胡同
地标的印象赵堂子胡同与东堂子胡同隔街相望。“堂子”可能来源于江南方言“妓院”一词。赵堂子胡同在朝内南小街上,周围的一切都被钢筋水泥的建筑和宽阔的大道取代,留下的只是历史的坐标。古老的房舍和建筑的塔吊出现在一幅图画里,着实让人泛起颇多感慨。古老的走了,新鲜的来了,而历史早已灰飞烟灭。流年的风景朱启铃先生的故居建于1931年,是朱启铃在买下的一座未完工院子的基础上按照《营造法式》建筑起来的宅院。当时聘请的木工、画工据说都是参加过紫禁城施工的老工匠。朱启铃生于1871年,贵州开阳人。民国初年,朱启铃曾经担任过很多职务,诸如交通总长、内务总长,甚至还代理过国务总理。他任职期间做过的许多事情,直到今天仍然在发挥着作用,比如他建筑的津浦铁路,比如他督建的黄河大桥,比如他管理的中兴煤矿和远洋公司等等。在朱启铃先生的诸多业绩当中,最值得称道的是他对北京旧城的改造。他主持修缮了社稷坛,成为了今天的中山公园,...
· 胡同文化—东椿树胡同
地标的印象东椿树胡同在明清时期,附近曾有很多椿树,所以得名。现在的东椿树胡同,只剩下了半边,新式的小区取代了古老的胡同,风景变了,显得空阔,失去了源于历史的那种厚实感。周围的建筑还在逐渐消逝着,壮观的高楼大厦一步步走了过来,迈过了香炉营,迈过了北柳巷。东椿树胡同的半边天地还坚持着,只是里面杂乱的房子,早已经包容不了本应具有的那份历史。远处的琉璃厂西口,有一座古庙,过去的山门成了现在的住宅,只留下中间一个窄窄的过道容得住户出入。院子里面还残存着正殿,而且是黄色琉璃瓦的屋顶,房子有些已经拆掉了,从断裂的院墙就能看到外面的世界,无论是行走的人还是搭载起重机的车。流年的风景东椿树胡同18号院是辜鸿铭故居,只是这个名为故居的地方已经找不到当年的痕迹。地标还是那个地标,建筑却换了模样,一代怪杰的身影消逝了,留下的是连绵不断的传说。胡同中仅存的建筑大多是后来翻盖的,基本是简易的平房,远没有琉璃厂附近的奢...
· 胡同文化—东廊下胡同
位于朝天宫内东侧。朝天宫毁于火后,形成街巷。清称东廊下。旧时,庙宇或宫室两侧的胡同称廊下,故北京多有以廊下为称的坊巷。1965年定今称。图中的景象是东廊下胡同南端。站在那里可以十分清晰地眺望白塔。在我照像的背后,可惜的是,必定要在图像之外,是东廊下35号,一座清水脊的小门、楼,十分完整,锓刻有一副门联:名郡重来起太守,东皋韬晦寄诗人。郡是古代区划之称。周时始设,但小于县。周全境设一百县,县下设四郡。秦改之,设三十六郡,郡下设县。宋元以后又改郡为州或府,相当于现在地区级的行政单位。但郡作为州府的别称仍留下来。太守即郡的长官。“重来”用谢安东山再起的典故。“东皋”是田野或高地的泛称。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北京明清之时为顺天府,故称名郡是可以的。当初住在这里的主人,很可能是一位失意的官员,相当于地一级的官员,而暂时寄居,赋诗而不问政事,故曰韬晦。真的是韬晦养诗人么...
· 胡同文化—西砖胡同
西砖胡同位于宣武区中部,北起广安门内大街,南至七井胡同,相传因为有砖塔而得名。明朝时候,称为砖儿胡同,清末始称西砖胡同至今。西砖胡同以西是著名的古刹法源寺。西砖胡同其实就是唐代幽州的东垣,这条胡同以北的广安门内大街也就是唐朝的檀州街。然而,今天,所有能够觉察到的古迹大多已经不复存在,只剩下法源寺这座千年古寺作为见证的坐标。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