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文化—胡同里的人家
在京城几万条大大小小的胡同里,居住着各色人等。五行八作,三教九流,什么人都有。
还是以东城区报房胡同里的官房大院为例来说吧。在五六十年代,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可谓杂矣。一座座大大小小的院落里,有的是几户人家合住,有的是三代同堂,也有的是夫妻两口。从行业来说,有工人、教师、律师、干部,也有开私人诊所的,蹬三轮车的,摆摊卖货的,干洗澡堂的……几乎当时京城有的行业,在这里都大有人在。
也许是受行业的影响吧,院风、家风不大一样。在大院南边有一座四合院,院门高大,高台阶,两扇黑门前各有一座小石狮子。院内北房4间,左右配有耳房,东、西房齐全。院主是位律师,姓金,人称“金老头”。这家人口不少,但平日大门紧闭,鲜与周围邻居来往。像这样的人家还有几户,但不多。
大多数人家是平民百姓。平日院门大开,人们随便进出;大爷、大妈、大叔、大嫂、小姑、小姨,低头不见抬头见,打个招呼,拉个家常,是常有的事。天一见暖,人们便仨一群、俩一伙儿,拿个小板凳,围坐一起,或择菜,或聊天,或玩扑克。有说有笑,其乐融融。
暑假一到,胡同里便成了孩子们的天下。摆小桌写作业的,跳猴皮筋儿的,玩捉迷藏的,还有帮助家里干杂活儿的,摆满了一“街筒子”。丁家一位大爷在橡胶厂干活儿,时不时领回点“撕皮子”的活儿让孩子干。所谓“撕皮子”,是说将一些边角下料上的橡胶皮撕下来,然后交厂里回炉用。丁家有4个儿子,每人分一小箱子皮子,坐那儿慢慢撕。邻家小孩见了,也都围上去帮着撕会儿。
过春节时,胡同里热闹非凡。一进腊月,人们就忙活开了。要说最忙的,可数各家里的主妇。那时衣服、鞋子大多自家做,主妇们心里盘算着件数,手里忙着裁布料、纳鞋底儿,保准让自家的孩子在年三十晚上穿得里外一新。除此之外,她们还要张罗着蒸馒头、买年货。老爷爷们则喜欢在这时候串门聊天,特别爱对孩子讲“春节习俗”,什么“二十三,糖瓜儿沾”、什么“三十晚上熬一宿(xiǔ),大年初一扭一扭”……讲得眉飞色舞,有滋有味,孩子们也听得入了神儿。大年三十晚上,全家人围在一起,包饺子,吃年夜饭;到了初一、初二,邻居们相互拜年,那劲头儿可亲热了。孩子们在胡同里跑来跑去,除了放鞭炮外,就是抖空竹,特别是几个人一块抖,发出的“嗡嗡”声,震天响,很有些“年味”。
胡同里的起居环境,使人们交流多多,关系融洽。谁家遇到什么事儿,大伙儿都很关心,能帮上的就帮一把。孩子做作业遇到了难题,大哥哥、大姐姐马上过来指点迷津。做饭时没了酱油、少了葱姜,到邻家拿就是了。谁家要是吃包饺子,邻居小孩准能尝上几个。下大雨时,谁家房漏了,院里进了水;不用人组织,大人小孩齐上手,一会儿就搞干净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