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胡同文化—胡同里的人家

2018-01-17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38
转发:0
评论:0
胡同文化—胡同里的人家,在京城几万条大大小小的胡同里,居住着各色人等。五行八作,三教九流,什么人都有

  在京城几万条大大小小的胡同里,居住着各色人等。五行八作,三教九流,什么人都有。

  还是以东城区报房胡同里的官房大院为例来说吧。在五六十年代,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可谓杂矣。一座座大大小小的院落里,有的是几户人家合住,有的是三代同堂,也有的是夫妻两口。从行业来说,有工人、教师、律师、干部,也有开私人诊所的,蹬三轮车的,摆摊卖货的,干洗澡堂的……几乎当时京城有的行业,在这里都大有人在。

  也许是受行业的影响吧,院风、家风不大一样。在大院南边有一座四合院,院门高大,高台阶,两扇黑门前各有一座小石狮子。院内北房4间,左右配有耳房,东、西房齐全。院主是位律师,姓金,人称“金老头”。这家人口不少,但平日大门紧闭,鲜与周围邻居来往。像这样的人家还有几户,但不多。

  大多数人家是平民百姓。平日院门大开,人们随便进出;大爷、大妈、大叔、大嫂、小姑、小姨,低头不见抬头见,打个招呼,拉个家常,是常有的事。天一见暖,人们便仨一群、俩一伙儿,拿个小板凳,围坐一起,或择菜,或聊天,或玩扑克。有说有笑,其乐融融。

  暑假一到,胡同里便成了孩子们的天下。摆小桌写作业的,跳猴皮筋儿的,玩捉迷藏的,还有帮助家里干杂活儿的,摆满了一“街筒子”。丁家一位大爷在橡胶厂干活儿,时不时领回点“撕皮子”的活儿让孩子干。所谓“撕皮子”,是说将一些边角下料上的橡胶皮撕下来,然后交厂里回炉用。丁家有4个儿子,每人分一小箱子皮子,坐那儿慢慢撕。邻家小孩见了,也都围上去帮着撕会儿。

  过春节时,胡同里热闹非凡。一进腊月,人们就忙活开了。要说最忙的,可数各家里的主妇。那时衣服、鞋子大多自家做,主妇们心里盘算着件数,手里忙着裁布料、纳鞋底儿,保准让自家的孩子在年三十晚上穿得里外一新。除此之外,她们还要张罗着蒸馒头、买年货。老爷爷们则喜欢在这时候串门聊天,特别爱对孩子讲“春节习俗”,什么“二十三,糖瓜儿沾”、什么“三十晚上熬一宿(xiǔ),大年初一扭一扭”……讲得眉飞色舞,有滋有味,孩子们也听得入了神儿。大年三十晚上,全家人围在一起,包饺子,吃年夜饭;到了初一、初二,邻居们相互拜年,那劲头儿可亲热了。孩子们在胡同里跑来跑去,除了放鞭炮外,就是抖空竹,特别是几个人一块抖,发出的“嗡嗡”声,震天响,很有些“年味”。

  胡同里的起居环境,使人们交流多多,关系融洽。谁家遇到什么事儿,大伙儿都很关心,能帮上的就帮一把。孩子做作业遇到了难题,大哥哥、大姐姐马上过来指点迷津。做饭时没了酱油、少了葱姜,到邻家拿就是了。谁家要是吃包饺子,邻居小孩准能尝上几个。下大雨时,谁家房漏了,院里进了水;不用人组织,大人小孩齐上手,一会儿就搞干净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胡同文化—胡同里的小摊
过去北京的胡同幽深、安静,胡同里偶尔走过人力车、手推车、马车等,不时传过各种叫卖的吆喝声。孩子们玩耍的地方就在胡同里,男孩子推着铁环跑,抽着“汉奸”转,抖着空竹响,戴着花脸耍,舞着大刀追,扇着洋画玩;女孩子跳皮筋、跳房子、扔包、玩拐(一种羊骨头)等,这里是孩子们的乐园,绝没有安全问题的后顾之忧。除此以外,我们那时还有一个快乐的去处,那就是胡同里的小摊,那里有我们童年的企盼,童年的欢乐,童年的梦想。崇外手帕胡同里的小摊,陪伴了我们的童年。小摊的主人是肖大爷、肖大妈两位随和的老人。从早到晚,从春到冬两位老人守候着小摊,也守候着胡同里孩子们的童年,一拨又一拨。小摊的摊位只有几块木板拼接而成,可经营的东西却品类齐全。学习用品有本子、铅笔、橡皮等,本子又分大字本、小字本、算术本、方格本、横格本、作文本、红模本等;铅笔有普通铅笔、橡皮头铅笔、红蓝两色笔、绘画的蜡笔;橡皮有方形的,也有白灰两色条形的,以...
· 胡同文化—感化胡同里的刑场
位于宣外长椿街与下斜街之间,有一条东西走向的胡同。它原名窦家坑,后俗呼为斗鸡坑,民初后始称感化胡同。据《燕都丛考》载:“自教场口而西曰老墙根…..其西曰火道口,又西曰下斜街,云山别墅在北,民国元年设刑场于其后,今已移至天桥”。这里所说的教场口即今校场口胡同。火道口即今老墙根胡同西口外。云山别墅即今之三晋宾馆。民国元年设刑场于其后即指今感化胡同。由此可知感化胡同在民国元年袁世凯当政时,曾一度是处死人的刑场。据当地一位年近九旬的老人讲,此刑场就坐落在这条胡同的中间路北。大门南开,高大的院墙东西长几乎占了整条胡同的二分之一。东西两边的墙往北,可达三庙前街,面积十分巨大。平日大门外有卫兵站岗。一名叫安三的刽子手整日无所事是,吃肉喝酒,悠闲进出。遇有“差事”,就由他来执刀“处理”。当时院内,房屋只有几间,其余是遍地丛生的杂草树木,空旷无比。后来刑场移至天桥,此处被香山慈幼院等单位占用。解放后成了通用...
· 胡同文化—胡同之最最窄的胡同
最窄的胡同几年来有不断的新发现。较早说崇文门东珠市口北的高筱胡同南口最窄,仅65厘米。我踏勘天桥西永安路北边的小喇叭胡同,发现北口向西拐弯处仅58厘米,大胖子过这个胡同口还得侧着身走。最近又有人关地踏勘,发现前门外大栅栏地区的钱市胡同虽然东口宽八十厘米,可胡同中间最窄处却只有四十四厘米,是胡同两侧居民住宅院前的台阶伸出占了地方,在这个地方俩人相遇,得有一人退进居民院的门洞里,另一个人才能过去,要不然谁也甭想通行。
· 胡同文化—老北京胡同里的涂鸦
终于来到了这条早有耳闻的胡同——百花深处,百花深处其实只是北京一处很小很小的胡同,顺着新街口南大街往北走,由于胡同窄,因此不易被发现。别的先不说,光听这名字就能令人产生无限遐想,相传明代有张姓夫妇在此辟园种植牡丹、芍药,花草繁盛四季竞艳,引得文人雅士前来观看,久而久之就留下了“百花深处”的名字。张姓夫妇去世后,此园便逐渐荒废,形成街巷,遂称百花深处胡同,后简称百花深处,总之,无论怎么说这美丽且充满诗意的名称算是传了下来。现如今,“百花深处”已经今非昔比了,取而代之的是北京最专业的滑板店,整条胡同也因为墙上大幅的涂鸦作品而重新活跃了起来。就在这一片古老而又容易被人遗忘的胡同墙面上,那些张扬而有个性的青年用鲜艳的色彩表现着另外一种个性的张力和激情,同时也谱画出了另外一种文化。我不能具体地说出这一幅幅涂鸦所代表的意思,我想其中的意思最好还是由大家自己来体会和感受。
· 胡同文化—北京胡同里的叫卖声
北京胡同里的叫卖声含混、悠长、拐弯抹角,像唱歌似的。那是一种被牧歌化了的,带有浓郁农业文明色彩的抒情的声音。叫卖者好像不是在从事商业行为,而是在进行民歌演唱。他们似乎不关注人们是否来买卖,只是喜欢在街头游荡。从那种看似散淡而诗化的音调中,透露出中国传统的农业文明面对商业文明的遮掩和羞涩态度。唱歌式的叫卖声已经越来越孱弱了。在商业文明的冲击下,出现了另一种极端的叫卖声。他们站在自由市场的两旁,扯起了大嗓门,对着行人的耳朵,声嘶力竭地大叫,一副不买就不饶你的架势。这种叫卖声中隐藏着一种穷怕了而急于致富的焦虑,一种恨不得掏你口袋的“急色相”。一旦你不买,他们便绝望、焦虑、着急、怨恨、生气,进而恶言相对。我们从这些“嗓音”中可以感觉到一种语言暴力的倾向,像“文革”时期的人在街上喊口号一样。对此,环境保护部门并没有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这种叫卖的声音更多地集中在刚刚开窍的城镇。成熟的商品社会的叫卖声应...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