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文化—西四北头条
胡同文化—西四北头条,【历史渊源】西四北头条东西向,全长600米,与六合三条、姚家胡同、大兴隆胡同相交
【历史渊源】
西四北头条东西向,全长600米,与六合三条、姚家胡同、大兴隆胡同相交。
明清时称驴肉胡同。明朝时属于鸣玉坊,和珅的祖上是正红旗,入关后住驴肉胡同,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和珅由御前侍卫兼都统擢升为户部侍郎,军机大臣时,乾隆帝在什刹海畔三座桥附近赐给他一块广阔的地皮。《京师坊巷志稿》记载三等威靖伯车尔布住在该胡同。正红旗学舍曾设于驴肉胡同,后迁至西直门内高井胡同附近。
1911年后一谐音该称礼路胡同。1965年并入南井儿胡同,后因是西四北大街西侧由南向北的第一条胡同故改今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24小时热门
推荐阅读
· 西四北头条至北八条:元代胡同遗存
这一带是反映元大都建城规划的难得的历史遗存。同时,这一带也是北京四合院存在时间最长、质量最高、式样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至今保存较好的极具历史文化价值的四合院达40多处,这在北京其他街区是极少见的。因此,这一地区是第一批确立的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被誉为“旧城历史精华地段的核心保护区”。700多年间,世事沧桑,这些变化也无不反映在这些胡同中,它们也是北京城演进的历史见证。日前,西城区西四北头条至北八条的开墙打洞治理工作,取得极大进展,作为北京市最大的平房文保区,这八条东西向胡同的肌理得以重新梳理,而其中蕴含的历史也再次展现在人们眼前。西四北头条至北八条这八条胡同,南起阜成门内大街,北至平安里西大街,西起赵登禹路,东至西四北大街。这块不大的街区,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它们是修建元大都时,按照严格规定修建而成的八条整齐排列的东西向胡同。原来这八条胡同是各有名称的,1965年整顿地名时,...
· 胡同文化—西四北三条
【历史渊源】西四北三条全长527米与小绒线胡同相交。明朝属于鸣玉坊,称箔子胡同(箔有两种解释,其一:用苇子或秫秸编成的篮子,其二:涂上金属粉末或裱上金属薄片,用做纸钱)。清代称雹子胡同、报子胡同。1965年后改做西四北三条。胡同内3号原为明建隆长寺,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建,原为汉经厂外厂。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重修。寺坐北朝南。中轴线上依次为山门一间,石门额上书“圣祚隆长寺”。天王殿三间,钟鼓楼;大千佛殿三间;后殿五间及配殿和僧房。天王殿内供奉四大天王和韦陀;大千佛殿供奉三大士、十八罗汉、五方佛和二十四诸天;后殿供奉观音、达摩和千手千眼观音。原有铜五方佛移至法源寺,今尚存山门、残殿和诗碑,为西城区保护文物。现为民居。11号为建筑面积为1800平方米的小花园式四合院。南北中轴线上依次排成一个四进院落,其格局与三进四合院类似,最后是罩房。东边是小花园,内有假山、上山游廊,并有太湖...
· 胡同文化—西四北四条
【历史渊源】西四北四条全长503米。明代称熟皮胡同,因当时有熟皮作坊在此而得名。因熟制皮料臭气四溢,后又称臭皮胡同。1911年后以谐音改称受壁胡同。光绪九年(1883年),“正红旗官学”由阜成门内巡捕厅迁到报子胡同14号。同年九月,学校由“前清义塾”改为“正红旗官学”,是当时的八旗学校之一。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改为“八旗高等小学堂”,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在受璧胡同25号建立分校。1915年改为“京师公立第四小学堂”,1932年改为“北平市立第四小学堂”,1934年按地址改为“北平市立报子胡同实验小学校”。1941年北京师范学校迁到端王夹道,又因报子胡同是本市四个实验小学之一,地区重要,学生众多,且办学亦著成就,逐又改名为“北平师范附属小学”。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9月9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批示受璧胡同吴禄桢、蔡锷祠堂由民政局按寺庙处理办法进行代管,交由北师附小应用,并准许北师附...
· 胡同文化—西四北二条
【历史渊源】西四北二条全长595米,与新成胡同相交。明朝属于鸣玉坊,正德十二年(1517年),明朝打退鞑靼数万骑兵的进攻,武宗自封为威武大将军、太师镇国公,并在此设立大帅府。后人讹为西元帅府,故称此街为西帅府胡同。清代称帅府胡同。雍正、乾隆初期的重臣鄂尔泰(1677--1745)在此居住。1965年改做今称。今街内58号民国时为萃文、萃真教会学校校址,1921年陈垣创办的贫民学校迁此,1949年后改为北京市第四十一中学。
· 胡同文化—西四北七条
西四北七条全长430米。明代称泰宁侯胡同,因泰宁侯陈珪及其后裔凡9代14侯据此而得名。清代为避讳宣宗旻宁的“宁”字,改称泰安侯胡同,亦称太安侯胡同。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