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胡同文化—滨海胡同

2018-01-17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39
转发:0
评论:0
胡同文化—滨海胡同,段家胡同十刹海寺  什刹海后海西北角上现在有条胡同叫滨海胡同,一看就知道是后改的

段家胡同十刹海寺

  
什刹海后海西北角上现在有条胡同叫滨海胡同,一看就知道是后改的名称,原先这里叫段家胡同。

    段家胡同的段家是指开浦安堂的店主,浦安堂专治疗腰酸痛的坎离砂。几代经营,留下了段家胡同这个地名。

    除了浦安堂外,这儿还是有名的“鬼市”或曰晓市的所在地,有小店铺,有打小鼓儿的、摆小摊的,一过午夜,这里就鬼鬼祟祟、挤挤攘攘开市了。
   
    这里更有名的是北上坡的十刹海寺。

    十刹海寺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占地五十亩,殿堂三十多间。在京城诸寺庙中,以肃穆幽静为特色。钟磐声不远传,香灯光不灿烂,庭院内没有香客簇拥,僧人们以专致于诵经礼拜为上。

    更为奇特的是寺内那位三藏法师。这位法师是陕西人,幼年即师从于大师,修身养性与众不同,是位典型的苦行僧。他终身只穿过一件内衣,其补丁可想而知。他一辈子没在床上躺下睡觉,每日大多是站着,很少坐下。一旦正襟危坐,那就是睡觉了。每日化缘回来,就立在钟板旁边。他的化缘乞讨方式也异于他人。乞食时,手持佛珠,佩带一瓢。没吃过饭,飘就口朝上仰放着;吃过饭了,瓢就扣放着。不用言语,街巷里的老头老太太们一见瓢仰着,就知道“师傅还没吃过饭哩”。争着给老和尚拿饭来。三藏法师吃饭时从不进人家的家门,只在门口外站着吃完饭便走。

    这种自虐生命的做法,实在令今天的人难以理解。

    这位老出家人不但是佛门清规戒律的严格遵循者,还是当时社会道德规范的忠实捍卫者。

    有一回,途中一位官员的女眷慕名向他请教佛事,老和尚不仅不领情,反而像村师教训村童一样呵斥道:“女子!你丈夫身为朝廷尊贵者,你念佛在家念就得了,为何还要出门见和尚?还有没有家法了?还有没有佛法了?我回头就告诉你丈夫去!”羞得那女子花容变色,无地自容,这和尚真是和尚啊!

    老和尚主持十刹海寺二十多年,明万历年间去世。

    清代时,十刹海寺已冷落。清朝嘉庆丙辰年(公元1796年),协办大学士纪晓岚出德胜门办事,夜里借宿十刹海寺,发现寺殿大部房间早在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 766 年)就被封闭。和尚们全挤在寺门一间小屋居住,他自己寄寓在后殿东廊内房间。屋里冰冷阴森,寒气刺骨,点燃了几个火炉,仍无一点暖意。点了几盏油灯,也暗淡无光,仅作莹莹绿色。加之又听到关于此庙的怪异的传说,心中更加恐惧。但已经住下来,就不好说搬走,姑且忍寒躺下。幸喜一夜无事,并没有传说中的恐怖东西出现,熬到天明走人。

    十刹海寺的另一件值得一提和值得纪念的是它面前的什刹海是以寺名而命名的。可惜的是如此著名的十刹海寺,目前已沦为滨海胡同居民住宅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胡同文化—西砖胡同
西砖胡同位于宣武区中部,北起广安门内大街,南至七井胡同,相传因为有砖塔而得名。明朝时候,称为砖儿胡同,清末始称西砖胡同至今。西砖胡同以西是著名的古刹法源寺。西砖胡同其实就是唐代幽州的东垣,这条胡同以北的广安门内大街也就是唐朝的檀州街。然而,今天,所有能够觉察到的古迹大多已经不复存在,只剩下法源寺这座千年古寺作为见证的坐标。
· 胡同文化—闲话胡同
义达里胡同——有垂花门的郎贝勒府,据说婉荣曾住于此。胡同,是北京的一大特色。当一个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在胡同的废墟上拔地而起的时候,人们在担心:胡同是否会消逝?大概正因为如此,有人又拣起了一个似乎陈旧的话题:胡同是怎么成为街巷的名字的?这个词是怎么造出来的?因为提出了新观点,所以今天再把旧话重说说。一、“胡同”最初不是汉语胡同一词最初见诸元杂曲。关汉卿《单刀会》中,有“杀出一条血胡同来”之语。元杂剧《沙门岛张生煮海》中,张羽问梅香:“你家住哪里?”梅香说:“我家住砖塔儿胡同。”砖塔胡同在西四南大街,地名至今未变。元人熊梦祥所著《析津志》中说得明白:“胡通二字本方言。”何处方言呢,元大都的。明人沈榜在《宛署杂记》中进一步说:胡同本元人语。既是元人语,那就不能是汉语。元代将人划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所谓汉人,指北方的汉人、女真人、契丹人、高丽人。这四种人并非同一民族,也不使用同一语...
· 胡同文化—胡同之最
最长的胡同东交民巷,全长3公里最短的胡同一尺大街,仅长25·23米最宽的胡同灵境胡同,最宽处32·18米最短的胡同小喇叭口胡同,北口不足0·6米拐弯最多的胡同九湾胡同最古老的胡同元朝就有的砖塔胡同仅存的过街楼儒福里的观音院过街楼北京城的胡同虽说大多数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走向的,但也有斜街。北京最长的一条斜街北起西直门内大街,南至阜成门内大街的赵登禹路,太平桥大街由此接下去继续往南至复兴门内大街,佟麟阁路再以此往南接到宣武门西大街。一条原本是北京城西部重要水道的街连起了北京最长的一条斜街。最长的胡同要数东、西交民巷了。这条胡同与长安街平行,在长安街南面,东西走向,东起崇文门内大街,西至北新华街。它仅比从东单到西单实际长八里的长安街短一点五里。与最长、最宽相反的就该是最短、最窄的街巷胡同了。在琉璃厂东街东口的东南,桐梓胡同东口至樱桃胡同北口一段,原来叫一尺大街,不过才十来米长,东西走向。现今...
· 胡同文化—烂缦胡同
烂缦胡同位于宣武区中部,北起广安门内大街,南至南横西街。此处在唐代曾是城东垣护城河的位置。明朝初年形成胡同,称为烂面胡同,清末改称烂缦胡同。胡同里以蛮子门居多,这其实也在说明着过去主人的身份。胡同里的蛮子门大多很气派,只是规制上无法造成广亮或是金柱的模样。所以能够猜测过去的主人大概应该是财力出众的商人了。精美的砖雕镶嵌在门楼上,诉说着属于过去的历史。
· 胡同文化—马胡同
六畜之首的马地名六畜当中,马排在首位,在以六畜为名称的北京地名中,马也是老大。明代时就达到40多个,比牛胡同多,比羊胡同也多。当时与马直接关系的就有乌马驿,养马胡同、马桩胡同——拴马的桩子、马巷胡同、御马监、御马监仓草栏、牧马所、马皮厂、找马河、马市——马匹交易市场;马市桥、马神庙街——街里有祭祀马王爷的庙;糖营瘦马营、骡马市——又一个大牲口交易市场;马厂胡同、马道口和埋马坟等。这些马地名分散在中、东、西、南、北等五个城区里。此外,朝廷还在京东温榆河畔设立了大规模的马房,豢养马匹和小马驹。当时就有驹子马房、北马房、金盏马房、北高马房(新店)、义河马房(常店)等,这些地名一直流传至今。还有一种与马没有直接关系而仅有简接联系的地名,像中兵马司和东、西、南、北城兵马司胡同,这些兵马司既是官署名,又是地名。兵马司全称兵马指挥司,其职责类似今天的公安部门,但管理的范围要宽。除了在五城骑着高头大马负责...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