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胡同文化—国子监街

2018-01-17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077
转发:0
评论:0
胡同文化—国子监街,   位于雍和宫大街与安定门内大街之间。   国子监街上有四座牌楼。东口与西口各

    位于雍和宫大街与安定门内大街之间。
    国子监街上有四座牌楼。东口与西口各一座,额坊曰“成贤街”。街内有两座,额坊曰“国子监”。
    国子监街有国子监与孔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子监始建于元大德十年(1306),是元明清三代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也是掌管国学政令的机关。国子监的最高长官称祭酒,元代的著名学者许衡便做过这里的祭酒。他手植的柏树存活了好几个世纪。孔庙,元大德六年(1302)开始营建,十年(1306)建成。明永乐九年(1411)在旧址重建。清乾隆二年(1737)易为黄色琉璃瓦。光绪三十二年(1906)升祭孔为大祀。如同国子监,孔庙内也有不少柏树。有一株位于大成殿西侧,相传明时的奸相严篙代嘉靖皇帝祭孔,行至树下,被树枝掀掉了帽子。于是相传柏树有知,称此树为“除奸柏”。
    国子监街是北京现存不多的古老街道,如果从营建孔庙算起,至今已有七百年的历史了。在北京二环路以内,街道上保存牌楼的,也仅存一例。是十分珍贵的。
    明之时,国子监街无称。清乾隆时称国子监,至今未变。虽然街两端的牌楼额坊题曰“成贤街”,却始终不能作为正式地名传播,不知何故。或者“成贤”二字过于雅化不成?

国子监街先师庙

在安定门内大街路东,有一条至今还保持着古巷风貌的老胡同——国子监街。它街道宽阔笔直,巷里国槐掩映着青砖灰瓦四合院,大小门楼南北鳞列。四座色彩斑斓的古牌楼耸立在巷口和巷里,与金碧绚丽的琉璃黄瓦古建筑相映成辉。

国子监街为东西方向街巷,其西口在安定门内大街;东口在雍和宫大街,街口正对着气势巍峨的雍和宫,是北京市历史悠久的古街巷之一。
    国子监街原名成贤街,还俗称过国子监胡同。明代时,隶属崇教坊。成书于明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的《 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 中,还没有“街”或“胡同”字样,仅有“国子监文庙”五字。在晚些时候的明崇祯八年(公元1635 年)刊印的《 帝京景物略》 则有了这样的记载:“都城东北良隅,瞻其坊曰‘崇教’,步其街曰‘成贤’,国子监在焉。”这时候的胡同的名称叫成贤

国子监

国子监街突出的景致之一是那四座牌楼。街的东口和西口各有一座,额上写的是“成贤街”三个字,标明了这条街的名称。另外两座在胡同中间的国子监大门的两边,额上书“国子监”三字,显见是这座太学的装饰性建筑物。

国子监又名太学、国学,是王朝时代的国家最高于学府,也是掌管国家政令的最高机关。北京的这所国子监,始建于元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起初效仿晋代称为国子学。大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 年)改称为北平府学,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 又效法唐代名称改称为国子监。

国子监中富有特色的建筑之一是琉璃牌坊。牌坊位于第二道门即太学门(临街大门为集贤门)之内。它与国子监街的木质牌楼不同,是用砖瓦、石砌而成,三门七顶,上半部镶嵌黄色和绿色琉璃瓦,牌坊横额均为清乾隆帝亲笔御书,南面为“圜桥教泽”,北面为“学海节观”,向世人宣布了此学府的寓意。牌坊沉稳敦厚,庄重壮观,与这所博学深识的高等学府十分相称。

另一个极富特色的建筑是辟雍。

雍是国子监的主体建筑,位于太学中心,琉璃牌坊的北面。它是清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 年)与琉璃牌坊一起建立起来的。一带圆形水池,碧水平静地环绕着中心那座正方形重檐黄琉璃瓦四角攒尖方殿,方殿四面开门,各有一座秀丽典雅的白色石栏杆平桥通向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岸上。由于是国家最高规格学府,因此方殿的四条脊背上排列着七个小兽。

绿水白石金壁流辉的方形大殿,给人以崇高、静谧、宏伟之感。

由于辟雍造型奇特,在北京还有过一个传说故事,与大明王朝永乐皇帝建北京城有关。

话说永乐帝迁都北京,想建辟雍,以授课培养国家栋梁,便派刘伯温负责设计修建。刘伯温未曾见识过辟雍的建筑模式,很是发愁。但他是个聪明好学而且又善于动脑筋的学者,他从周天子的“天子之学圆如璧,壅之以水示圆”的关于辟雍的解释入手,建造出方形殿后,又在四周环以圆形水池,形成“辟雍浮水”的形式,终于造出了这座具有传统建筑风格且又变化独特的古代中国一流学府。
     在国子监这所杰出的古建筑的东面,一墙之隔便是孔庙。

孔庙

孔庙又被称为文庙、圣庙、夫子庙、先师庙,是祭祀我国古代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孔丘孔仲尼的庙宇。北京国子监街的这座孔庙先于国子监建的,它在元代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动工兴建,历经四年,于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建成。到国子监建成后,形成我国传统的左庙右学的规制。

孔庙虽然始建于元代,但后来全部毁坏。明代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在故址上重建新孔庙,以后又多次扩建,改建。到明代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把孔庙和国子监的大门顶、各殿的殿顶同时改换为青色琉璃瓦。清代乾隆二年(公元1737 年)又把孔庙与国子监同时易青琉璃瓦为黄琉璃瓦,与皇室享用了同等颜色规格。
    
    另外一项具有帝王享用资格的标志是,孔庙临街大门外的东西两边,各有一座下马碑,用满文、汉文、蒙古文、托文、回鹘蒙文、藏文等6 种文字刻写“官员人等至此下马”。

孔庙里的殿堂宏伟,古木参天。院内有公元前8 世纪周宣王时代遗物“猎”的石鼓复制品,有元、明、清三代进士题名碑,其中就有被老百姓所熟悉的刘墉刘罗锅的进士碑。

孔老夫子和后裔的荣誉

孔老夫子在北京的这所庙宇规模之大,仅次于他的故里山东曲阜的孔庙。孔夫子能够享受到与帝王等齐的身份待遇,与历代的王朝尊孔崇孔有关系。从好神仙的汉武帝时起,我们的这位教育家便开始受到尊重,其尊号步步加封,从汉至晋至隋,被尊为先师、先圣、宣尼、宣文;由唐至宋,又加谧为文宣王及“至圣”,元代进一步加谧为“大成”,终于成就了我们所熟悉的那一串吓人的最高封号:“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与关羽关老爷这位武圣人并列,从而成为中国的文圣人,并且有了与帝王相同的避讳的资格。清代就有大成至圣先师孔夫子孔丘的丘字满文呻用如神恭代的钦定规定。
   
    孔老夫子的光荣也荫及子孙,在孔老夫子被累封谧号的同时,他的后裔也在被不断加封,汉代时被封为奉祀君、关内侯;唐时孔氏嫡系子孙被封为文宣公,元代时封为衍圣公,跟着又是皇恩浩荡成为世袭衍圣公,这个实衔可以世代相袭,像传家宝一样传给正统孔丘的后代子孙。其无穷无尽的子孙尽管无功也受禄,凭借着祖宗的伟名,自有享受不尽的荣华富贵。呜呼,这大概是咱们那位陈蔡绝粮在陈蔡地区差点被饿死的孔老教员生前没有料到的事吧?
   
    衍圣公并非虚名,明代时衍圣公为正一品大员,享有朝廷傣禄,清袭明制。朝廷对衍圣公恩宠有加,以乾隆为例,他在位60年,去曲阜就有8 次之多。在孔氏家族中,甚至还有乾隆将女儿嫁与72 代衍圣公为妻的传说。尽管已有多位专家经过慎重翔实的考证,证实在那个汉满不通婚的特定历史条件下,乾隆帝绝无可能有女下嫁孔府,但这一史实也难敌来自76 代衍圣公之女回忆的权威性。        
衍圣公举报丁疯子

当然,皇家与至圣先师家联姻事真焉假焉自然可以不必理论,不过乾隆朝倒是确切有过一次因为孔府而引发的骇人听闻的文字冤狱,而告密者却恰恰是传说中的乾隆帝的驸马爷、孔圣人的第72 代后裔世袭衍圣公孔昭焕。

话说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 年)初夏,乾隆接到衍圣公这位正一品大员的一份奏章,报告说,孔府门前突然来了一个陌生的不速之客,姓丁名文彬,职业农夫,家庭出身亦农夫,自称是孔府的乘龙快婿,拿着自己的著作《 洪范春秋》 五本,来请衍圣公尊览。孔府的男婚女嫁历朝历代都是与名门望族联姻,哪里会有女许配给一个握锄把子的穷小子呢?由此,圣贤后人慧眼睿目看出破绽,断定这混混必定是恶人无疑,便命令下人对其搜身。这一搜不要紧,搜出一个滔天大祸来。原来此人大逆不道,所携带书内均有令人发指的反清字样,诸如“大明”、“大夏”等。衍圣公不敢等闲视之,急奏朝廷,报告此事。奏章末尾,这位夫子还建议,让山东巡抚杨应处理此案。
   
    乾隆接到奏章,对衍圣公的这一举措大加赞许,说自己“嘉阅览之”。
   
    由此,一场株连多人、由官至民,由旁系亲属至街坊邻里,由家族后代直至挑担挑夫均被卷进的要案命案拉开了序幕。

细审丁疯子

山东巡抚杨应,接到衍圣公建议被皇帝采纳的指令后,立刻推掉在黄河地区视察虫灾的有关百姓吃饭问题的事务,精神抖擞赶赴山东充州,完成这件政治任务。
   
    由于这一案件审判力度大、程度深,牵扯到了各个方面的人,人物关系复杂,所牵扯事情枝枝蔓蔓,繁乱庞杂,请读者耐下性来,随着我们的笔触慢慢看下去。
   
    在把要犯丁文彬押到充州之前,杨应从审判思想到审间细节已经做好充分准备。丁犯一到,立刻投入战斗。很快,从审问中得知这个衣衫破烂的的狂妄农夫原来是个粗通文墨之徒,原籍浙江绍兴府上虞县,出生地杭州,却是在松江府华亭县西门内花柳兄嫂家长大成人的,饭也吃不上,却从小爱读孔圣人的《论语》,读着读着,突然如醍醐灌顶,毛塞顿开,大有效法舜帝轰轰烈烈干一番事业的劲头了。这一定是受了“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真谛熏染。于是开始废寝忘食写书立论,将自己的言论尊称为“丁子曰”,进一步提高为“天子曰”“王帝曰”。书写成后,初本曾送与过一位有学问的朝廷命官江南学府庄有恭庄大人。修改本两部,一部还准备送给庄大人,另一部随身携来,准备呈现给自己的老丈杆子孔府七十一代衍圣公因为正是他老人家看出丁某论经讲道之才学赶上了舜,便效法“有虞二妃,帝尧二女也”,将自己的两个女儿许配给这位靠讨几个铜子活命的丁氏。

这就理直气壮来孔府讨要老婆的由来。

杨应身为要案审判者,他关心的是,除了庄有恭庄大人外,都还有谁看了这部叛逆大清王朝的逆作伪书?

丁文彬据实回答,有王家米铺的老掌柜的,有丰乐桥的徐旭初和西门口的蔡先生。遗憾的是自己的叔祖丁芝田早死了,不然的话,他肯定要看。

杨应又细细地追问了疯子在书中提及到所有人名,都是何许人,与丁某是什么关系,现居何处,等等,等等。丁文彬毫不隐讳,全盘从实道出。这里面有他在孔府的大舅子,可惜他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反正是自己老婆的娘家兄弟;有他所仇恨的抢了他暗恋的一位女孩的情敌;有骂过自己是“痴子”的大字不识的糙人、自己的哥丁文摧和嫂子秦氏以及尚不谙人事的小侄,当然,丁某不客气,在书中也骂他们是“兄顽嫂嚣侄傲”。此外,还有几个是他打工伺候过的有钱主儿,都住在浙江及江苏各府县。

审过丁文彬后,杨应琚马不停蹄审问那个给丁文彬挑担子一块来的挑夫。挑夫供称,他叫田应隆,是河南汝宁府淇县西乡田家湾仁和里人。有个儿子叫八子,自家靠给人拉船过日子,别的全不会干。与姓丁的素不相识。两人在船上搭的话,姓丁的雇他挑行李到曲阜,说好给他二百个钱。一路走了五六天,姓丁的一顿饭吃半斤饼子。天不下雨就光着脑袋,下雨就打起一把破雨伞。后来花光了钱,朝挑夫借了五十个钱。末了,挑夫叫屈道,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姓丁的被拿住,我也吃了挂落,二百个钱没得着一个子儿,还往里赔进去五十个,还把自家给关起来了,您说冤枉不冤枉?
   
    杨应琚虽然看出挑夫是个垫背的,但他宁可错杀一万,也不能错放一个,照旧把这个苦力关押起来。

丁疯子被剐

随后,杨应琚又向72 代衍圣公,那位告发者孔昭焕核实许亲之事。孔昭焕既紧张又恐惧,将孔府两个姐妹婚配情况禀告于杨。

    孔昭焕之姐已于雍正十四年(公元1736 年)嫁于原尚书张照之子荫生张应田伯耕,其妹也于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 年)乾隆爷巡幸来山东时,由太后指婚,许配给太常少卿袁承宏之子举人袁光裕。至于那个丁文彬无赖之徒,孔府上下无人与他有瓜葛,他犯下的滔天大罪,与本府毫无关系。
   
    二次提审丁文彬,对供词细过了一遍筛子,还是那一套疯话,于是杨应琚决定将审问情况向皇帝作一个详而又详的汇报,并小心翼翼做出自家的结论和处理意见。
   
    杨应琚的结论是:丁文彬至贫至贱,日思夜想,妄想富贵美色,苦苦熬煎,产生奇幻影像,无法摆脱,便无所顾忌胡作非为,成为妄想型疯子。处理意见是对丁文彬正典刑,惩奸匪,以快人心。
   
    在这里,杨应据耍了一个小小滑头,他在奏折中夸大了丁文彬的病态,说如不从速处理丁,他就有死在狱中的可能。果然,乾隆接到杨文后,既满意又着急,也怕丁文彬挺不到刑部正式公文下达就蹬腿了,起不到杀一做百的作用,便特谕杨应琚:可在部文到来之前处决丁文彬。
   
    接到圣旨后,杨应琚便依照大清王朝的大逆律,将疯子凌迟处死,剐3675 刀。该是拇指般大小的肉条,在人活着的时候,生生从人体上一刀一刀割下来。
   
    此时为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 年) 六月十四日 午时,地点在山东济南府。

乾隆不饶同案犯

丁文彬死了。我们大清王朝这位一手炮制130 多起文字冤狱,超过其祖父康熙十几倍的乾隆帝,深知为彻底摧毁被压迫人们的民族自尊和民族气节,强迫他们成为忠顺的奴才,就必须穷追猛打,不能让一个有叛逆思想的人漏网。乾隆凌迟了丁疯子之后,并没有睡觉,他想到了一个别人还没有想到的问题:那个曾经得到过丁文彬逆书的江南学政庄有恭,为什么胆敢收藏如此悖逆的书?为什么他不当场捉拿凶犯严加追究?为什么不奏闻我知?庄有恭,叫他马上给我回答,并把逆书进呈,一天不许耽搁!
   
     蒙在鼓里的庄有恭,春风得意,由江南学政晋升为江苏巡抚已经两年,突然收到这样一道圣旨,不窗晴天霹雳,惊得他魂飞魄散,他怎么记得四五年前那个芝麻粒似的人物和那本什么书?把府中上上下下的人都聚在一起,共同绞尽脑汁回忆,才挖掘出了那件桩疯子挤进人群嚷着呈书的事来,不敢怠慢,庄有恭怀着惶恐战栗之恐惧,赶紧给乾隆写了一份奏折,将丁疯子献书的过程有头有尾,有枝有叶,详详细细,一个字儿不敢落地汇报上去,并保证要细细搜检,争取把逆书找到呈上。

不料乾隆大怒,力逼庄有恭必须马上将书找出,没有任何回旋余地。这下庄有恭有点后悔,早知如此,不如当初赖账,一口咬定既没见过人,更没见过书,让事变成一桩无头案,让乾隆老头子查去吧!可如今后悔也来不及了,谁叫自家犯傻呢?自己捅的娄子自己补吧!庄有恭愁肠百结,千思万想找对策,万般无奈中,想出一个下策,给乾隆上了一道请罪折,以十分卑下十分诚恳十分忠顺的语气、,检讨了自己可能把书当废纸烧了的罪行,接着臭骂自己是罪上加罪,昏庸无能,有负于皇恩浩荡,天高地厚,最后恳请皇帝将自己这一罪犯交给刑部治罪。

    别说,这个死马当活马治的无奈法子,到真的打动了乾隆。乾隆写了一份回信,先骂庄有恭投机取巧,用空话戏弄、推搪皇上,使用鬼蜮伎俩糊弄皇上,应该治他一个欺君重罪。但由于皇上宽宏大度,不杀他。既然他是在当学政时犯的罪,因此罚他十倍的学政奉银。

庄有恭这件大逆不道的罪过才算放过。但此案中的其他案犯则一个也没放过。

    在追查庄有恭的同时,几路人马分别扑向浙江、江苏各处捉拿同案犯,将丁文彬的兄、侄及翻过逆书的邻里和曾雇佣过丁犯的雇主们,加起来得有小20 口子多人,全部捉拿归案。有意思的是,涉及的雇主案犯中,有两位早已过世。那不要紧,本人不在,带其儿子和堂弟交差。甚至还错抓了同姓一个王字的丰乐桥住户。

    一个月的工夫,山东巡抚杨应琚就将一干犯人审讯完毕,做出如下判决:

丁文彬之兄丁文耀虽大字不识,而且不断喝骂过成日抄抄写写的疯弟弟,但鉴于他未能察觉出丧心病狂的贼子弟弟,故按律斩首,籍没家产。

丁文彬的两个侄子即丁文耀的儿子,这一对靠卖烧饼、打短工活命的老粗,尽管对其叔丁文彬的罪行一无所知,除了只会磕头作揖求大老爷饶命外,不能提供任何证词,仍旧按大清律斩立决。

其余案犯有杖一百,发三千里外苦役的;有杖八十,押回原籍交由地方官发落的;有功名的,着尽行革去。已死的曾雇过丁文彬当短工的那两位,将从其家中抄没的书籍全部焚烧掉。

报告打上去,乾隆帝于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 年) 九月二十日 朱批:将丁家三个姓丁的斩立决改为斩监候,余依议。

这场热热闹闹的丁疯子文字狱到此落下帷幕。咱们的那位"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的万世之表,倘若在天有灵,看着他的脑后拖着小辫的衍圣公搅起的这场冤死人命的悲剧,不知会不会长叹一生,曰:"内省不疚,夫何优何惧?"

这桩惨案,就发生在北京国子监街里的这座规模宏大的孔庙易换成黄琉璃瓦的16 年之后。

国子监街除了国子监和孔庙这两座著名的古建筑外,还曾有过两座规模较小的庙宇,均在路南。一座为明代建的火神庙,位于胡同西部,虽然已经成为78 号居民院,但至今仍保留昔日的别具一格的拱形山门。另一座为灶君庙,位于东部地段,门牌40 号,可惜旧貌难窥,全部拆除,成了小学校舍。此外还值得一提的是,在国子监后面的府学胡同内,有座韩文忠公祠,是祭祀唐宋文学八大家之一的韩愈庙。韩愈生前任职中有长安城国子监祭酒。庙宇为四合院建筑,现只有大殿尚存,门牌为国学胡同31 号。
   
    国子监街东口,隔雍和宫大街相望的便是当年清雍正帝的潜龙宫,乾隆帝的出生地,今天的北京最大的庙——雍和宫。雍和宫整体建筑既典雅古朴,又宏伟壮丽,金碧辉煌,与古韵悠长的国子监街组成了一幅最美最引世人瞩目的北京街道图景。

国子监街,北京的历史,北京的骄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胡同文化—陟山门街
陟山门街位于西城区东北部,东起景山西街,西至北海陟山,因陟山门而得名。所谓陟山门,就是北海公园的东门;陟,即为登高之意。在陟山门街里,还有一条名为雪池胡同的支巷,那里是旧时皇宫贮存冰块的地方。现在冰窖还保存着,虽然布满了沧桑,但残存的黄色琉璃仍然述说着曾经至高无上的皇权。陟山门街以南,是著名的大高玄殿。大高玄殿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是明清两朝的皇家道场。今天的陟山门街早已变成了通阔的大道,过去的御史衙门也成了职工宿舍,历史的含义行将老去,只是路边闲聊或是下着象棋的老人,述说这段逝去的光阴。
· 胡同文化—黑窑厂街
黑窑厂街位于宣武区东南部,北起南横东街,南至陶然亭路,明清时期,此地有官窑,且烧砖之土为黑色,因此得名。金中都的东垣由此穿过,一直向北延伸。今天看来,北京的土壤不可能是黑色,可能是当时的砖土取自金中都的夯土城垣。黑窑厂现在大多已是新式的住宅楼,只有胡同北部路东仍保存着一小片古老的建筑,那里便是建于清代的尼姑庵——三圣庵。
· 胡同文化—珠朝街
地标的印象珠朝街在清朝时,称为珠巢街,建国以后改为珠朝街。珠朝街是一条不算长的胡同,以普通的四合院为主,胡同的5号院是中山会馆,一座很气派的广亮式大门。珠朝街的南端是一个折弯,由此而西就是官菜园上街了。胡同西面的官菜园上街现在已经基本不存,只留下一段短短的建筑,过去的胡同,而今已成为菜市口大街的组成。流年的风景过去,珠朝街曾经集聚过很多名人,历史上著名的《京报》就创刊于此。今天“铁肩辣手”的《京报》已经远去,留得的只是往事如烟,孙伏园主编的《京报副刊》、鲁迅先生主编的《莽原》陪伴了《京报》的行程。聂耳在中山会馆里住过,他的名字和《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在一代一代国人中传颂。聂耳,1912生,云南玉溪人。他初中毕业考入云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曾参加进步,后前往上海,20世纪30年代初先后到联华、百代等影片、唱片公司工作。他创作的作品在中华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唱出抗日救亡和民族解放的时代最强...
· 胡同文化—上斜街
地标的印象上斜街在明朝时称为西斜街,所谓斜街是由于这里过去是河流故道而得名的。斜街过去是河流的故道,后来河水消失后便成为了道路,和一般那些斜街不同的是,这里应该是先有宅子后有路,因为每一个院落都高出了路面很多,需要拾级而上。如今的上斜街,东口的部分建筑已经开始了拆迁步伐,历史被埋藏在了地层深处,留得的只是空空的名词。据说东口曾是北京大学四院的旧址,那是很远以前的事情,而现在被埋藏下来的,也是经年以后的传说。流年的风景上斜街50号院是龚自珍故居,从院内的建筑上看,过去的规模是很大的,但现在只剩下窄窄的过道,作为院子的大门。“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这首流传于世的诗陪伴了一代一代中国学子。龚自珍,出生于1792年,浙江仁和人,那里是今天的杭州。他出身于世代官僚文士家庭,27岁中举,38岁中进士。他是清朝著名的诗人,也是改革运动的先驱。上斜街,昔日的河流...
· 胡同文化—白米斜街
地标的印象白米斜街在明朝时就已存在,相传是过去胡同中有白米寺的原因。胡同东口在地安门外大街,胡同不算宽敞,也比较曲折。胡同不是典型的横平竖直,但房屋和院子还是尽可能的建成了坐北朝南的样式。白米斜街里很安静,和胡同外的大街完全不同,有种幽幽的感觉。流年的风景胡同11号院是张之洞故居。张之洞是洋务派代表人物,生于1837年,16岁中举,27岁中进士,继而进入仕途。1898年,他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派主张。在百年后的今天,张之洞的故宅仍然屹立于什刹海之滨,苍老的雕栏,斑驳的门窗,注视着世间的沧桑和人世百态。在腐朽的清王朝末年,历史环境造就出了张之洞的大局风范,却换不来真正的国之振兴。一个制度一个时代的衰亡在思想没落的年代是不可避免的,当年的洋务运动和同样没有获得成功的戊戌维新一样,都选错了对象,毕竟依靠皇权已不再可能。作为不可回避的历史,张之洞也曾过起义、反对过维新运动,毕竟他还是...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