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胡同文化—仓胡同道仓趣

2018-01-17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317
转发:0
评论:0
胡同文化—仓胡同道仓趣,朝阳门内北小街的路东,紧贴着马路,有一道高墙,围出一个极大的院落,这就是历史上米

朝阳门内北小街的路东,紧贴着马路,有一道高墙,围出一个极大的院落,这就是历史上米仓的遗存基址。

当年这座米仓,在咱们北京可是一座特别有名的大仓。它每边的长度足有一里多地,四个大仓使用一个仓座,东面的叫南新仓,西面的叫富新仓,北面的叫兴平仓,南面的为旧太仓。后来因为叫着麻烦,把仓名简化了,全都以仓门的方向来称谓,就有了南门仓、北门仓、东门仓和西门仓。跟着环绕着这座大仓形成了街巷。除了西面因为有南小街,没改名称外,其他三面,都采用仓的名称作为胡同名称,这样就有了南门仓胡同,北门仓胡同和东门仓胡同。

南小街的这个四面开门的仓是存储由南方云过来的俸米,以供应政府官员食用。这就有了故事——

清代时,朝廷百官凭着米票,到这里来领取政府配发给自己的大米。领米领出了怪事。官员们几乎都不吃领回去的米,反过手低价卖给京城米店,然后再从米店买高价米吃。领了卖,卖了买,这不是吃饱了撑的吗?其实这里有难言之苦。

原来是仓里的官员与米店的老板勾结在一起,做投机生意。仓官把米掺上黄土—— 北京黄土好找,就地挖坑就能铲出黄土。把黄土扬到仓米上,再洒上水,就成了裹黄土的米了。想一想这米牙碜得还能吃吗?所以朝廷百官领了米之后,不得不贱价卖给米店,然后再从米店买干净的米吃。米店干赚,仓官从中分赃。有的官员因为深知内情,索性根本不来领米,这份米也就乐得被仓官收下,卖了钱,落进自己腰包。
    仓官真是了不得,连朝廷命官都敢坑。
    据《 光绪顺天府志》 记载,北京当年有粮仓17 座,包括前边说到的这四座,这些粮仓主要分布在城的东部。
    像禄米仓,在朝阳门内南小街。它有三座仓门,均朝南开,门前那条东西方向的大胡同就称禄米仓街。正对着这三个仓门形成三条南北方向小胡同,分别称作东、中、西龙凤口。

海运仓在东直门内南小街宋姑娘胡同,也在南小街的路东。宋姑娘胡同后来改称颂年胡同。海运仓也成了胡同名,就叫海运仓胡同,西口直抵南小街。
    北新仓,在海运仓的对面,也就是东直门内南小街的路西,距离北新桥很近。后来也成了胡同名称,叫北新仓胡同。

太平仓,在朝阳门外南城墙根。这个仓因为靠着护城河,特意建了一个水门。河水哗啦啦由水门流淌过去。
    恩丰仓,在东华门内,是皇室消耗的。
    内仓,又名火仓。在皇城内,大清门里东朝房,仓门朝东开,门正对着户部。十几个仓,仅这个仓不受仓场侍郎管辖,而是由户部直管。所蓄之粮,由各粮仓提供。专门供给皇家寺的和皇家各坛庙的太监食用。
    火仓对面,即西朝房的位置上,建有木仓。门向西开,对着西皮市,专储柴炭。有这么两个带着“火”、“木”字样的仓相对峙,当时被称作“东火西木”。与五行不符,因为五行讲的是“东木西火”。
    裕丰仓:在东便门外,雍正六年建。
    储济仓:在东便门外裕丰仓北。雍正六年建。

万安仓:在朝阳门外北城墙根,雍正元年建。

安东仓:旧万安仓改为万安西仓。

本裕仓:在德胜门外清河,康熙十五年建。

丰益仓:在德胜门外安河桥,雍正七年建。

以上这些仓都被称之为京仓,另还有两个通仓,建在通州。

1900年以后,通惠河停止潜运。南方来的粮食由铁路转运,为方便粮食运人仓,曾经在东便门外,跨通惠河筑桥修建铁路,火车直达城墙根下的太平仓。直到1921 年,粮仓被改作别用,铁路便也跟着作废。
    仓虽然已经随岁月逝去而不复存在,但不少仓的名称却作为胡同的名称保留在北京的地名里,让人们重温着仓的故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胡同文化—仓南胡同
仓南胡同位于东城区东部,北起南门仓胡同,南至福夹道,胡同曲折,呈南北走向,因位于南门仓以南而得名。如今的仓南胡同周围,已满是新式的住宅和正在建设的工地,古老成为了化石,只有市中心的寸土寸金才代表了时代的追逐。古代粮仓化为了传说点点,留得的只是空空的地标。住在新式小区里的人们,仍然延续着旧时的平和,但也失去了建筑的依靠。曲折的仓南胡同,目之所及的地方,都已是楼房,有新近建的,也有二三十年前建的,无一例外,它们都是北京再普通不过的居民楼。段祺瑞故居就在这片居民住宅的夹逢之中,虽然早就面目全非,但依然存在的院墙仍然述说了一份历史的痕迹。
· 胡同文化—禄米仓胡同
禄米仓胡同位于东城区东南部,东起小牌坊胡同,西至朝阳门南小街,因胡同北侧过去有禄米仓而得名。禄米仓是明清两朝存储在京任职的官员的俸米的地方,在禄米仓之北,还有海运仓和北新仓。现在的禄米仓胡同西口,已经被拆掉了很多,整个南小街东侧基本上被新式的住宅小区取代,很多个精美的四合院早已灰飞烟灭。走进禄米仓胡同深处,还能寻找到一些历史的片段,比如过去仓库的院墙,比如古老的智化寺。智化寺因为古老的京音乐而知名,站在胡同里想,北京的知名其实离不开这长长短短、宽宽窄窄的胡同的。
· 胡同文化—一条刚刚消失了的胡同道义巷
道义巷,这条刚刚消失了的胡同原来位于西城区北长街中间部分的西侧,北长街小学南边的那条胡同便是。这是一条死胡同,沿胡同一直往里走,在最里边一溜儿院落的西院墙外则是的东墙。从1973年我与妻结婚时至1984年我都住在道义巷16号。道义巷16号是这条胡同最里边一溜儿住宅院落之中的一个院落,在我们院子的西墙外就是高大的“海墙”(我们那儿街坊们对的墙的称呼),我们则是货真价实的邻居。站在我们的房顶上,可以看到的水和沿岸的树木花草;在院中可以闻到吹过来的带有一点水腥味的风;早晨我们可以听到保卫的士兵操练的口号声和他们的歌声。在我们院西墙和的海墙之间,有一条道路,是保卫战士巡逻、站岗专用的地方,普通人一般是到不了这条道路的。听老人讲,这条道以前称其为“更道”,是从前打更人巡逻打更的道路,听老年的街坊说,在这一带以前居住的都是在皇宫中工作的人。这里地理位置非常好,往南去是中山公园的西门,往北去是北海公园的...
· 胡同文化—趣话北京胡同
老北京每一条胡同、每一个四合院,都有来历、趣闻、故事等,显示出“京味”。宣武区的梁家园,曾是诗情画意园。明代进士梁梦龙,居住此园。从北京地图、历史资料绘载,可以看出它的规模、盛况。从前孙公公园南到骡马市大街,从南新华街往西到红线胡同以东,这片地方方圆数里地,便是明代年间的梁家园。它有声有色,如诗如画,宜人居住。一本书《茶舍客论》描绘:“黄兰岩民部寓梁家园,积水到门,颜其堂曰半房山,后有疑野亭、朝爽楼,前对西山,后绕清波,极亭台花木之盛。池之南北,旗亭歌榭不断,游人泛舟,竟夜忘返,赋诗者甚多。”那山、亭、楼、台、榭、池、舟、花、木等,把人引入花木丛丛,清波荡漾,“游人泛舟,竟夜忘返,赋诗者甚多”,一片诗情画意,震撼游者、诗人的情怀,诗兴盎然。诗人王横云抒情:“半倾湖光摇画艇,一廉香气扑新荷。”沈心斋吟诗:“野旷天高启八窗,门前一碧响淙淙。”那诗情迸发,那画意流淌,江南水乡、花团锦簇、旖旎风光...
· 胡同文化—北京胡同名字趣谈
北京的胡同名字包罗万象,既有河湖海(大江胡同、河泊厂胡同、团结湖、海滨胡同)、山川日月(图样山胡同、川店胡同、回升胡同、月光胡同)、人物姓氏(张自忠路、贾家胡同)、市场商品(菜市口胡同、银碗胡同)、工厂作坊(打磨厂、油漆作胡同)、花草鱼虫(花枝胡同、草园胡同、金鱼胡同、养蜂夹道)、星空(云居胡同、雨儿胡同、大星胡同、空厂)、鸡鸭鱼肉(鸡爪胡同、鸭子店、鲜鱼口、肉市街)等等,名目繁多,令人看着眼花缘乱,但如果认真分析,还是有其自个儿内在的规律的。多以衙署官方机构、宫坛寺庙、仓库作坊,桥梁、河道、集市贸易、商品器物、人物姓氏、景物民情等决定胡同、街巷的名称,其中许多沿用至今。1、以形象标志来命名因为好多胡同都是以一个较明显的形象标志来命名的,这也表现出北京人的实在、直爽和风趣,象较宽的胡同,人们顺嘴就叫成了“宽街”、窄的就叫“夹道”、斜的就叫“斜街”、曲折的叫“八道湾”、长方形的称“盒子”、短...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