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胡同文化—穿行胡同得真趣访古寻幽寄闲情

2018-01-17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20
转发:0
评论:0
胡同文化—穿行胡同得真趣访古寻幽寄闲情,老北京人都能顺口用一句俗谚概括北京城的格局——里九外七皇城四,九门八点一口钟。不

老北京人都能顺口用一句俗谚概括北京城的格局——里九外七皇城四,九门八点一口钟。不错,北京城是外城套内城,内城套皇城。在内外城之间相互交叉纵横着大大小小的胡同,这种建筑格局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可以说,胡同是咱北京城的一大特色,没了胡同,也就没了北京,没了京味儿了。有多少耐人寻味的故事发生在胡同里,又有多少文化名人居住在胡同里;那里有北京人讲不完的话题,道不尽的人情世故。

近些年来,随着旧城的改造和市政建设步伐的加快,人们在搬进一座座单元楼的同时,似乎更留恋那曾经居住了几十年的小胡同和“天棚、鱼缸、石榴树”的四合院儿。

更有一些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城市建设与保护古都风貌之间的关系;认识到胡同文化具有可开发利用的价值。在一些保存完好的胡同里开展了胡同旅游项目,使初来的外宾对咱京城的市景民情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和了解,不起眼儿的小胡同,如今成了了解北京、认识北京的活生生的教材。

要说历史,北京有着3000余年的建城史。自从蒙古族入主中原,建立元朝以来,北京城的格局就初步形成了。从那时起就有了“胡同”一词,据考证,它是源于蒙古语中的“水井”的发音。(今有的学者对此观点持有疑义)您不见,直到今天北京还保留着许多以“井”命名的胡同吗?如三眼井、四眼井、大甜水井、小甜水井、井儿胡同(今改警耳胡同)……明成祖朱棣在元大都的基础上重建北京城时,“前朝后寝,左祖右社”和鳞次栉比纵横交错的胡同一直延续到现在。

俗语说“大胡同三百六,小胡同如牛毛”,京城街巷之多可见一斑。单说这胡同的名称就十分有趣,如劈柴胡同(今改辟才胡同)、米市胡同、油坊胡同、盐店大院、酱坊胡同、醋儿胡同、茶儿胡同,这是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还有金果胡同、银闸胡同、铜光胡同、铁门胡同、锡邋(邋字去走之加金字旁)胡同,这是金、银、铜、铁、锡五金。说吃的有干面胡同、细米胡同;喝的有烧酒胡同;穿的有裤子胡同(今改库资胡同);戴的有帽儿胡同;用的有笔管胡同、手帕胡同、取灯胡同、锥把胡同;花的有宝钞胡同……这些胡同名称涉及到老北京的衣食住行五行八作,叫法信手拈来宛若一幅民间风俗画儿。

在数不清的胡同中,若问名字取得最好的是哪条?据我看,北京城中有一条极窄的小胡同。您若不信就顺着新街口南大街往北走,由于胡同窄,因此不易被发现。它叫“百花深处”。光听这名字就能令人产生无限遐想。有说清代乾隆年间的种花人在巷子口儿悬挂过“百花深处”的匾额;也有的说,早年间有张姓夫妇在此居住,极善种花。花草繁盛四季竞艳,引得文人雅士前来观看,久而久之就留下了“百花深处”的名字。总之,无论怎么说这美丽的名称算是传了下来。

北京的胡同多,这不假。可您若是走在胡同里决不用担心迷路,只要大方向不错,准行。为什么?因为北京的胡同有个特点——条条通。

在胡同里穿行,不仅可以感受到北京人那浓浓的情谊,更可领悟到历史文化的悠远深长。 比如西城区有个刘兰塑胡同,是为了纪念元代技艺超群的雕塑家刘兰而得名的。刘兰的事迹在《元史·工艺传》和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中多有记载,他曾为元大都的多个寺庙塑像,姿态逼真传神生动。随着岁月的流逝实物久已不存,只有胡同作见证了。

新街口附近的小杨家胡同,过去叫小羊圈胡同。说到这儿您一定明白了,这就是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笔下反复提到的那个小羊圈胡同。老舍先生的童年是在这里度过的,这里的环境自然也就成了他创作《四世同堂》、《正红旗下》两部小说的原型。在先生的小说里,小羊圈就是北平的缩影简直是一个小小的社会。

像这样有名人居住过的胡同在北京还有很多,许多名人故居也已定为文物保护单位了。不光是这些,还有相当一部分可供人瞻仰的历史遗迹保留在胡同中。

西四南大街的砖塔胡同是北京最古老的胡通之一。它的东口儿有一座元代建的八角形七级密檐式砖塔,名叫“万松老人塔”至今犹存。只要到丁字路口儿就能看到。北海公园里的铁影壁早先可不在公园儿里,而是在安定门东大街以北的一条胡同里,现在这条胡同还叫铁影壁胡同呢。

东城区文丞相胡同南口是东西走向的府学胡同,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祠就坐落在府学胡同63号。祠内陈列了文天祥生平资料及文物,并栽有榆树、枣树各一棵,枝干倾于南方;仿佛使人看到文公“不指南方誓不休”的报国之心。所有这些胡同,本身并无特别之处,因为正是这些历史遗迹,胡同才出了名引得人们去探求。

胡同记录了北京的历史,留住了北京的风土民情;如果把每条胡同里的掌故传说都写出来的话,恐怕又是一本《一千零一夜》了。胡同里的生活宁静恬淡,胡同里的人热情好客。树藤瓜架下的花影里,有百灵的叫声;高空中时常传来清越的鸽哨。在胡同中寻幽访古不用带导游,说不准哪院儿的老爷子就能领着您把整条胡同的大杂院小宅门儿,历数得清清楚楚。东头儿有过什么店铺,西边儿住过哪位王爷,只要他知道,能可劲儿掏给您。没准儿您能拾到前朝的一砖半瓦或半快残碑。远离喧嚣嘈杂闹中揽静,在胡同中徜徉就像喝一杯陈年的醇酒,越品越有味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胡同文化—仓胡同道仓趣
朝阳门内北小街的路东,紧贴着马路,有一道高墙,围出一个极大的院落,这就是历史上米仓的遗存基址。当年这座米仓,在咱们北京可是一座特别有名的大仓。它每边的长度足有一里多地,四个大仓使用一个仓座,东面的叫南新仓,西面的叫富新仓,北面的叫兴平仓,南面的为旧太仓。后来因为叫着麻烦,把仓名简化了,全都以仓门的方向来称谓,就有了南门仓、北门仓、东门仓和西门仓。跟着环绕着这座大仓形成了街巷。除了西面因为有南小街,没改名称外,其他三面,都采用仓的名称作为胡同名称,这样就有了南门仓胡同,北门仓胡同和东门仓胡同。南小街的这个四面开门的仓是存储由南方云过来的俸米,以供应政府官员食用。这就有了故事——清代时,朝廷百官凭着米票,到这里来领取政府配发给自己的大米。领米领出了怪事。官员们几乎都不吃领回去的米,反过手低价卖给京城米店,然后再从米店买高价米吃。领了卖,卖了买,这不是吃饱了撑的吗?其实这里有难言之苦。原来是仓里...
· 胡同文化—趣话北京胡同
老北京每一条胡同、每一个四合院,都有来历、趣闻、故事等,显示出“京味”。宣武区的梁家园,曾是诗情画意园。明代进士梁梦龙,居住此园。从北京地图、历史资料绘载,可以看出它的规模、盛况。从前孙公公园南到骡马市大街,从南新华街往西到红线胡同以东,这片地方方圆数里地,便是明代年间的梁家园。它有声有色,如诗如画,宜人居住。一本书《茶舍客论》描绘:“黄兰岩民部寓梁家园,积水到门,颜其堂曰半房山,后有疑野亭、朝爽楼,前对西山,后绕清波,极亭台花木之盛。池之南北,旗亭歌榭不断,游人泛舟,竟夜忘返,赋诗者甚多。”那山、亭、楼、台、榭、池、舟、花、木等,把人引入花木丛丛,清波荡漾,“游人泛舟,竟夜忘返,赋诗者甚多”,一片诗情画意,震撼游者、诗人的情怀,诗兴盎然。诗人王横云抒情:“半倾湖光摇画艇,一廉香气扑新荷。”沈心斋吟诗:“野旷天高启八窗,门前一碧响淙淙。”那诗情迸发,那画意流淌,江南水乡、花团锦簇、旖旎风光...
· 胡同文化—北京胡同名字趣谈
北京的胡同名字包罗万象,既有河湖海(大江胡同、河泊厂胡同、团结湖、海滨胡同)、山川日月(图样山胡同、川店胡同、回升胡同、月光胡同)、人物姓氏(张自忠路、贾家胡同)、市场商品(菜市口胡同、银碗胡同)、工厂作坊(打磨厂、油漆作胡同)、花草鱼虫(花枝胡同、草园胡同、金鱼胡同、养蜂夹道)、星空(云居胡同、雨儿胡同、大星胡同、空厂)、鸡鸭鱼肉(鸡爪胡同、鸭子店、鲜鱼口、肉市街)等等,名目繁多,令人看着眼花缘乱,但如果认真分析,还是有其自个儿内在的规律的。多以衙署官方机构、宫坛寺庙、仓库作坊,桥梁、河道、集市贸易、商品器物、人物姓氏、景物民情等决定胡同、街巷的名称,其中许多沿用至今。1、以形象标志来命名因为好多胡同都是以一个较明显的形象标志来命名的,这也表现出北京人的实在、直爽和风趣,象较宽的胡同,人们顺嘴就叫成了“宽街”、窄的就叫“夹道”、斜的就叫“斜街”、曲折的叫“八道湾”、长方形的称“盒子”、短...
· 胡同文化—西砖胡同
西砖胡同位于宣武区中部,北起广安门内大街,南至七井胡同,相传因为有砖塔而得名。明朝时候,称为砖儿胡同,清末始称西砖胡同至今。西砖胡同以西是著名的古刹法源寺。西砖胡同其实就是唐代幽州的东垣,这条胡同以北的广安门内大街也就是唐朝的檀州街。然而,今天,所有能够觉察到的古迹大多已经不复存在,只剩下法源寺这座千年古寺作为见证的坐标。
· 胡同文化—闲话胡同
义达里胡同——有垂花门的郎贝勒府,据说婉荣曾住于此。胡同,是北京的一大特色。当一个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在胡同的废墟上拔地而起的时候,人们在担心:胡同是否会消逝?大概正因为如此,有人又拣起了一个似乎陈旧的话题:胡同是怎么成为街巷的名字的?这个词是怎么造出来的?因为提出了新观点,所以今天再把旧话重说说。一、“胡同”最初不是汉语胡同一词最初见诸元杂曲。关汉卿《单刀会》中,有“杀出一条血胡同来”之语。元杂剧《沙门岛张生煮海》中,张羽问梅香:“你家住哪里?”梅香说:“我家住砖塔儿胡同。”砖塔胡同在西四南大街,地名至今未变。元人熊梦祥所著《析津志》中说得明白:“胡通二字本方言。”何处方言呢,元大都的。明人沈榜在《宛署杂记》中进一步说:胡同本元人语。既是元人语,那就不能是汉语。元代将人划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所谓汉人,指北方的汉人、女真人、契丹人、高丽人。这四种人并非同一民族,也不使用同一语...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