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黄河文化—黄河与红枣的传说

2018-01-17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97
转发:0
评论:0
黄河文化—黄河与红枣的传说,传说很久很久以前,现在的三交与陕西清涧方圆八百里,群山巍巍,奇峰险峻,古木参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现在的三交与陕西清涧方圆八百里,群山巍巍,奇峰险峻,古木参天,绿草如茵。有一天,观音菩萨外出巡游至此,发现这里恰是一方仙家圣地,又见云雾绕间似有点点红珠,霞光隐约中放射着万道红光,“是何方圣物如此神奇?”观音菩萨想探个究竟,变成了一个村姑来到山中......
 
  山峦环抱之间竟然有一户人家,院前的山坡上一位老翁和一对青年男女正在开荒种地,男子生得浓眉大眼,方头大耳,挥舞银锄,开垦山石,女子柳眉栅唇,身姿绰约,清秀可人,怀抱一捆小树,栽在男子刨开的坑里,老翁颤抖着白须,手拿小盆往坑里浇水,古铜色的脸上充满了自信、期盼......,小院里蓊蓊郁郁,一片翠绿间,粒粒红果放着金光,煞是诱人!
 
  观音施礼到:“请问老人家尊姓大名,这里是什么地方?”
 
  三个人这才抬头,诧异地看着来人,老翁缓缓道:“这地方叫三,我叫河,他们是我的儿子秦和儿媳晋”
 
  “这是什么仙果,这般诱人?”
 
  “这是我们的食粮,我们世世代代以此为生”老翁自豪地说,“我们叫它圣果”
 
  女子放下手中的小树,摘了一把“圣果”送给观音:“这荒芜人烟的,姑娘要到哪里去?快坐下来歇歇脚,吃点果子解解渴,充充饥。”
 
  观音含笑不答,只是问:“请问,你们种的就是圣果树吗?”
 
  “是啊,快要当爷爷了。好让我的孙子早点吃上圣果,让孙子的孙子早点过上好日子。”老翁的神情由喜变忧,“只是这荒山野岭,水实在太少了,不够浇哇!”
 
  男子一直没有停下手中的锄头,汗水带着热气洒在了脚下的山坡上......
 
  观音被这一家三口的勤劳、善良深深打动了,脱口说道,“老大爷,别着急,我来帮你”,说完净瓶一抖,只见老翁盆中的水越流越大,秦和晋见父亲盆里水忽然多起来,赶忙跑来帮忙,但水势汹涌,顷刻间变成了一片汪洋,老翁“河”随即融入了汪洋中,被册封为河神,后人以其名而命此水为河,因为老人浇树时挟带了地上的泥沙,致使河水变浑,又有人说老人的脸是苍黄的,水因此而变黄,故而成了我们今天的黄河。
 
  据说秦和晋被大水隔在了两岸,依附着父亲“河”整日相望,久而久之,秦带着他的勤劳、勇敢、朴实融入了河西秦山峻岭,晋也同她的聪慧、美丽、善良融入了河东山川,变为肥田沃土,二人分别成为陕西、山西人民的始祖,故陕西、山西分别以秦、晋而称之。因秦晋原本为一家,所以现在人们说两家联姻为结“秦晋之好”。
 
  又因这一带原名为“三”,后人为了区别黄河两岸两个地方,取其谐音,称河东为“山西”,河西为“陕西”;又说大水浇树之时,他们一家三口忙着浇树,便把它们浇树的地方叫做“三浇”,后改为“三交”;当时晋正抱着小树,观音点化后,隔在山西的晋怀中的小树须臾变成了大片树林,为让其早得贵子,世代兴旺,观音菩萨赐名此树为“早树”。此果为“早”,也就是我们今天的“枣树”和“枣”。
 
  千百年来,“河”以其博大的襟怀哺育了一代代黄河子孙,“晋”以她无私的慈爱把甘美圣果--“红枣”留给了沿河儿女,使三交人民能世代 享受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资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黄河文化—陕北红枣与传统习俗
陕北盛产红枣,以黄河沿岸最多最好,佳县、吴堡、清涧的红枣尤为出名。无定河中下游一带靠近黄河,枣儿好吃。米脂、绥德等县到处栽有枣树。初夏,枣花淡淡飘香,蜂蝶萦绕;秋季,枣红枝头,艳若玛瑙。远来客人常想刨根问底,打听一下枣树起源及栽培史,这可久远哩!《诗经》中有歌:“八月剥枣”;《战国策》中有记:“北有枣粟之利。民虽不细作,枣粟之利,足食于民。”两三千年前,陕北已经有了大枣,而且和小米放在同等位置上。北魏时的农学家贾思勰(480—550)春天下乡采访,见农民用斧背打枣树树干,才知是一种促使红枣丰产技术,叫“嫁枣”,“不斧则花而无实”。这种办法,至今陕北农民依然沿用。陕北红枣有圆枣(团枣)、长枣(马牙枣、狗牙枣、木枣)等品种。枣儿肉厚味甜核小,既是佳美干、湿果品,又是上好滋补品、药品,这就使红枣在当地的食俗和吉俗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红枣既可鲜食又可干吃,也可以加工多种食品。因为产量高,在当地不算稀...
· 黄河文化—在黄河传说中徜徉
古老黄河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留下了辉煌篇章。抚今追昔,在泱泱中华大地上,在亿万民众的心里,流传着多少黄河的传说。它们像星星一样闪烁,像河水一样流淌!徜徉其中,我们看到了太多情感的宣泄和斑驳陆离的色彩,体味到很深的遐想忖度,这里处处渗透着人们企图解释千古之谜的智慧和脉络。人们说盘古开天辟地时,一只翅展九万里的凶猛残忍的大鸟鲲鹏,屡屡为害天下,一嘴吃下数十人!人们为了追杀它,走了七七四十九天才打到它的巢穴,又追了七七四十九天才赶上了它。它在死之前下了怪蛋,想留下它的孽种继续为害人们。人们为了斩草除根,凿了二九一十八天才把蛋凿了个缝,不想一声巨响裂开,蛋青向西流汇成一片海,蛋黄向东流入东海冲出一条黄河。人们总是把黄河的灾难归咎于魔类,把沉重的黄河话题说得轻松并富于情趣。许多传说还叙说着蛟与黄河的故事。据说东海龙王与蟒交配,生下头上无角不像龙却有四爪不像蟒、似龙非龙似蟒非蟒的怪物蛟。蛟为夺取父亲的王位...
· 黄河文化—“福”字的传说
春节,家家户户都喜欢在门窗上贴大红“福”字,以图新的一年喜庆、吉利、富裕。仔细观察斗大的“福”字,有正贴的,亦有倒贴的,正贴、倒贴各有传说。春节贴“福”字源于明朝朱元璋。传说,有一年正月十五,一个镇上的许多人围着一幅画大笑。画上绘着一个赤脚女人抱着个大西瓜,意思是取笑淮西妇女大脚。恰巧,这些被微服私访的明太祖朱元璋看到了,他以为镇上的人有意取笑他的马皇后,因为马皇后也是大脚,且是淮西人。回宫后,朱元璋吩咐军士到镇上调查,看哪些人曾去围观,这幅画是什么人的手笔。对于没有取笑的住户,一律在他们的家门口贴个“福”字。军士以此为据,来到没贴“福”字的百姓家里抓人,控以讥笑皇后之罪。于是,人们感到贴“福”能保全家平安,便年年贴“福”讨个吉利。我国居民大多沿袭了这一风俗,春节前夕都在自家门上贴个斗大的“福”字。倒贴“福”字源于清朝。传说清代恭亲王府每年春节都在门窗上和大院里贴大红“福”字。有一年春节前...
· 黄河文化—沙湖的传说
沙湖也称“棱湖”,位于宁夏西大滩边。它东临滔滔黄河,西倚巍巍贺兰山,是集金沙、碧水、翠苇、鱼跃、鸟鸣五大特点,是融“江南水乡”与“塞外大漠”景致于一体的旅游景观,有“塞上明珠”、“高原宝镜”之美称。据考证,沙湖古已有之,是乾隆年间平罗大地震时留下的遗物。关于沙湖还有个传说:过去唐徕渠西岸有个地方叫许家桥,夏日麦浪盈盈、秋日稻谷飘香,一派美丽丰收的景象。玉皇大帝的三女儿凌波仙子每天无聊时就借着宝镜向凡间看一遍,见凡间绿树鲜花,人欢马叫、五谷丰登,她十分向往。有一天,凌波仙子“望凡”一事被玉皇大帝发现了,她正在对着镜子梳头时,突然被炸雷一般的痛骂声所惊吓,宝镜摔在凡间大兴墩上,碰成两半,一半飞溅到西大滩变成了现在的沙湖,另一半飞溅到黄河东岸陶乐县境内变成了月牙湖。沙湖有着独特秀美的自然景观和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湖面呈月牙形,芦苇呈现棋子形,沙漠呈金驼形,沙丘高27米至33米。平均水深2米,最深...
· 黄河文化—一则隐含哲理的黄河传说
黄河缓缓流过兰州之后,河床突然见陡。流速骤急,汹涌澎湃,舟楫忌往,唯有羊皮筏敢过。据曾乘筏路过此地者称,每到此时,筏前倾,几近陡立,令人魂飞魄散。稍倾,流速减缓,不觉已置身十里之外。这才方知虚惊一场,感觉如同坐了空中飞车。但在惊恐中须牢记保持镇静,稳座筏中,人筏时刻不可分离,才可确保平安。就在这处急流的河心,有块一间房大小的礁石,后因一起事故而得名。据说很久以前,有一位金发碧眼的洋人,行抵兰州,乘租羊皮筏,欲作黄河游。当皮筏子漂流到这一险段,洋人误以为将临灭顶之灾。他反应敏捷,身手不凡,急忙纵身凌空一跃,稳稳地跳到那礁石之上。但他马上就明白了这一跳的后果:虽然暂时脱离了险境,缺陷入了再也无法摆脱的绝境之中。那时候,直升飞机尚未问世,舟楫无法靠近,没有任何有效救援措施。说不清洋人在礁石上呆了有多久。筏子客们每每见其招手呼救,也只能望礁兴叹。唯一能做的,不过乘筏子过礁石的一刹那,给他投掷一些事...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