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胡同文化—北京胡同的四季

2018-01-17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86
转发:0
评论:0
胡同文化—北京胡同的四季,    在北京这座城市出生长大,关于儿时的记忆几乎全部是以胡同为背景的各种故事。

胡同文化—北京胡同的四季

    在北京这座城市出生长大,关于儿时的记忆几乎全部是以胡同为背景的各种故事。

    一条条狭长的青灰色甬道,横七竖八地交织成一副看似凌乱却井然有序的地图。初到北京的外地人,用不标准的普通话念出奇怪绕口的胡同名儿的时候,眼睛里闪着的是对胡同的陌生和疏离感;而老北京人则轻巧地转转舌头,就用京片子念叨出一个个地名,仿佛那是多年的老友,熟悉中透着亲切。

    春天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百花齐放,万物复苏。但是胡同里的春天来得要晚一些,无论外面的春光如何娇媚动人,人流如何纷繁喧闹,一走进胡同,所有的浮华和烦躁都被丢到身后,胡同里安静如另一个世界。这份安静并不是指那种听不到任何声音的静谧,相反,在胡同里你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磨剪子磨刀的吆喝声、老人们下棋时的摔棋子声、春日发情的猫在房檐上的哀叫声,甚至还有院落深处孩子的哇哇哭声。

    走在这个夹杂着各种声音的长长小巷里,你会觉得内心有一种久违的宁静感,这份宁静源自胡同里平凡而真实的生活。迟来的春日的阳光透过老槐树稀疏的枝叶洒下斑驳光影,伴着轻快的回家的脚步,鼻端已嗅到母亲饭菜里熟悉的香味,进入自家院落时,回望刚刚走过的那条胡同,夕阳把碎金般的光彩投射下来,冬的寒气在暖阳和炊烟中正逐渐消失,这时你会欣喜地发现,胡同的春天,终于来了。

    到了夏天,胡同是纳凉避暑的胜地。老槐树高大的树荫像母亲慈祥的大手,替儿女们挡住了炎炎烈日的毒火,没完没了的蝉鸣虽然唱得人心烦意乱,但是人们仍然愿意在院落里支起一张躺椅,拿着蒲扇泡壶茶,就着夏夜的星星天南海北地神侃,没有人在乎蚊子多,仿佛人人都练就了蚊虫不叮的神功。

    青灰的石砖墙因为潮湿长满了青苔和蜗牛,孩子们最喜欢从砖缝里找蜗牛玩儿。蜗牛在北京俗称水牛儿,外界稍有触动它就会藏在壳里不出来,这时候孩子们就会大声唱:“水牛水牛,先出犄角后出头,你妈你爹,给你买了烧羊肉,你不吃,喂狗了,狗吃了,你没了。”

    从傍晚到入夜前,夏夜的胡同分外嘈杂热闹,胡同或高或矮的墙壁包围着属于自己的领地,人们大咧咧坐在自家地界,宣泄着一天的酷热和不满,满口的京片子能跑火车,不用避讳哪些话能说不能说,更不用一句话要绕七八个弯子说出来。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进了胡同,就是自个儿家了,还有什么不能说的。

胡同文化—北京胡同的四季

    如果说春日的胡同是温暖的家,夏日的胡同是知己的挚友的话,那么秋日的胡同则更像一位垂暮的老者。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今晨老槐树凋落了几片树叶,接着的一天、两天、三天,地上,房檐上,每天都零落着些许枯黄。

    落叶的秋在诗人眼中是萧瑟悲凉的,在情人眼中是离别伤感的,在住在胡同的北京人眼中,秋仅仅意味着冬天的到来,这就暗示着人们要抓紧时间买煤买白菜,要抓紧时间笼火换烟筒,要在冬天的第一场雪来之前做好过冬的准备。

    秋天的胡同里,往来穿梭的是一辆辆运煤车、运菜车,地上零星散落着煤渣和白菜叶,人们互相打听是东口的菜好还是西口的煤干,当然抽空还要找瓶子灌西红柿酱。这时候很少有人站在胡同口闲聊天,偶尔碰面说几句话也大多是关于煤或者白菜的事,一吃一住,这可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问题,谁敢怠慢呢。

    等到有一天老槐树的叶子全部掉光的时候,光秃秃的枝干再也挡不住阳光了,萧瑟的秋风肆意钻进人们的脖领里,袖口里,胡同不再是温暖的避风港,不远处,冬天正跟着秋风的脚步,向胡同口一步步走来。

    一年中,冬天的胡同是最有特点的。太阳像一个小小的亮点挂在灰白的天空中,和胡同冷冷的青灰色砖墙形成强烈的对比,胡同在寒冷中没了往日的生气,干枯的树枝上挂着几片未掉的黄叶,屋顶的砖瓦缝隙里长满干黄的杂草、站在胡同口往这条狭长幽深的胡同看,眼底见到的只有灰色的墙和白色的天,它像一个萧条而无助的流浪者,在惨白的阳光下走过它平凡而雷同的每一天。

    雪来的时候,厚厚的雪更增添了胡同的寂寞和空洞感。一个个冰柱挂在房檐的瓦片上,不时滴下的水珠落在未化的雪里,消失得悄无声息。地面上结满成块的冰,出行的人们小心地走在冰面上,一边互相叮嘱着一边咒骂鬼天气的到来。寒鸦从天际偶尔传来几声悲鸣,更添萧索。在这样的日子里,即使是小贩的吆喝声听起来也没了往日的穿透力,一声声吆喝回响在整条胡同里,寂寥而孤独。

    屋外的寒冷让人们更愿意躲在家里,抱着被子或自己的猫一边看电视,一边等待着雪停,等待着雪化,等待着下一个春天的到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胡同文化—北京的胡同
走进现代化的北京城,人们感兴趣的往往不是那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四通八达的宽马路,而是那曲折幽深的小小胡同,温馨美丽的四合院.因此,有人称古都文化为“胡同文化”和“四合院文化”,此话实不为过。过去,北京是由千百万大大小小的四合院背靠背,面对面,平排并列有序地组成的。为出入方便,每排院落间必要留出通道,这就是胡同。元代,北京的胡同间隔较宽,元大都基本上都是三进大四合院的距离。因此后代在中间空地建院,必赖小胡同为出入通道,这样就在许多有名的大胡同中产生了大量无名的小胡同,于是俗语有云:“著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赛牛毛”。截止到1949年,北京城区有名的街巷有6074条,其中胡同1330条,街274条,巷111条,道85条,里71条,路37条。习惯上.人们把街巷之类统归于胡同。在北京,大大小小的胡同纵横交错,织成了荟萃万千的京城.胡同深深.胡同深处是无数温暖的家,这就是北京人对胡同有特殊感情的...
· 胡同文化—北京的胡同概述
"胡同"即小街巷,在上海(南方)称"弄"。"胡同"二字在元代写作"通",明代以后被官方规范为"胡同"。过去一般认为"胡同"是蒙古语城镇的音译或是蒙古语"水井"的借词,因为凡有居民聚落处必有水源(井),北京城区以水井为中心,分布居民区由来以久。最近《北京晚报》又刊登了新的考证文章,认为"胡同"不是蒙古语"水井"的借词,是汉语。北京有多少胡同呢?据文献记载,在明代就多达几千条,其中内城有900多条,外城300多条。清代发展到1800多条,民国时有1900多条。新中国成立初统计有2550多条。后来合并了一些旧名,新命名了一些;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和城市建设的发展,又拆迁改造了一些,发展至今,北京市有街巷名称的约4000多个。北京胡同的名称包罗万象,五花八门,但都具有它的特点。多以衙署官方机构、宫坛寺庙、仓库作坊,桥梁、河道、集市贸易、商品器物、人物姓氏、景物民情等决定胡同、街巷的名称,其中许多...
· 胡同文化—北京胡同名称的由来
解放后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北京城区比解放初扩大三倍多。新建各类房屋面积,相当于建了10个旧北京城。北京有多少胡同呢?据文献记载,在明代就多达几千条,其中内城有900多条,外城300多条。清代发展到1800多条,民国时有1900多条。新中国成立初统计有2550多条。后来合并了一些旧名,新命名了一些;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和城市建设的发展,又拆迁改造了一些,发展至今,北京市有街巷名称的约4000多个。为保护古都风貌,维护传统特色,北京城区划定了二十余条胡同为历史文化保护区,像南锣鼓巷、西四北一条至八条等就被定为四合院平房保护区。自元大都以来形成的老北京胡同成棋盘式格局。胡同的形成和发展,在其名称上也留下了历史变迁的痕迹,并反映出社会风情。"胡同"即小街巷,在上海(南方)称"弄"。明代以后被官方规范为"胡同"。过去一般认为"胡同"是蒙古语城镇的音译或是蒙古语"水井"的借词,因为凡有居民聚落处必有水...
· 胡同文化—北京胡同中的“龙”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所以我们中国人都非常喜欢龙。其中北京人对龙似乎更加宠爱。那是因为北京是全国的首都,八方文化集萃京城,各地的龙也就在这里落了脚。比如北京的食品、工艺品、节俗中都有龙字的。别的不说,就在北京这块方圆之域内,带龙字的地名就达二百多个,也许这该算得上是全国之最了。好,现在我就给您讲几条带龙字的胡同。位于东城区和平里附近有一条不大起眼的小胡同,南半截叫上龙南巷,北半截叫上龙北巷。四周的人们将其统称为上龙巷。据说明朝这条胡同中有一口皇帝饮用的水井。紫禁城离这很远,为什么要用这里的水呢。原来,那时北京城中水井里的水大多是苦的,而这口井中的水却非常甘甜清凉,所以每天早上宫中的水车子就来到这里,装满了水,推回宫去皇帝饮用。因皇帝被称为真龙天子,所以水井就叫上龙井。胡同也因此而得名。今天如果您来到上龙巷打听,这里的老住户便会告诉您那口上龙井就是今天南巷和北巷的交界处。上龙巷是因水井得名。...
· 胡同文化—骑游胡同:老北京的味道
北京人说: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通常提起“胡同”,多指的是小胡同。胡同是北京的文化特色,也是老北京的根,要体会老北京的味道,游胡同是必然的行程。胡同是元代留下的文化,也是「井」的蒙古语,这应是没什么争议的,有趣的是大多的北京街道,胡同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有人说过:北京就像一块豆腐,四四方方的,这代表北京人的方位意识极强,而街道和胡同就把北京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的豆腐;另外,每一胡同的名字更是有意思,像菊儿胡同、帽儿胡同、石老娘(老娘是接生婆)胡同、王广福胡同原名王寡妇胡同,每每代表了它的历史背景,不禁使人会心一笑。在来北京之前,就盘算着如何逛胡同,如果用两脚走呢,年纪大了,惟恐体力不支;如果坐三轮车,除了花费太多,最主要的是车子呼哨而过,什么都看不到的;结论是骑自行车最佳游胡同的方法,事实证明我的决定是正确的。只不过那里有自行车出租呢?在携程网上的有问必答中得到了答案,网友们...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