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胡同文化—北京的胡同

2018-01-17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46
转发:0
评论:0
胡同文化—北京的胡同,走进现代化的北京城,人们感兴趣的往往不是那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四通八达的宽马

  走进现代化的北京城,人们感兴趣的往往不是那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 四通八达的宽马路,而是那曲折幽深的小小胡同,温馨美丽的四合院.

  因此 ,有人称古都文化为“胡同文化”和“四合院文化”,此话实不为过。

  过去,北京是由千百万大大小小的四合院背靠背,面对面,平排并列 有序地组成的。为出入方便,每排院落间必要留出通道,这就是胡同。

   元代,北京的胡同间隔较宽,元大都基本上都是三进大四合院的距离。 因此后代在中间空地建院,必赖小胡同为出入通道,这样就在许多有名的 大胡同中产生了大量无名的小胡同,于是俗语有云:“著名的胡同三千六, 没名的胡同赛牛毛”。

   截止到1949年,北京城区有名的街巷有6074条,其中胡同1330条, 街274条,巷111条,道85条,里71条,路37条。习惯上.人们把街巷之类统归于胡同。

  在北京,大大小小的胡同纵横交错,织成了荟萃万千的京城.胡同深深 .胡同深处是无数温暖的家,这就是北京人对胡同有特殊感情的根本原因。

  北京最窄的胡同是前门外大栅栏地区的钱市胡同,胡同中间最窄处只有40厘米。还有些曲折幽深的胡同呈九曲回肠之状,

如北新桥原有条九 道弯,实有20多道弯,后划分成五条胡同;前门外也有九道弯,实则要 拐13个弯.北京街巷胡同同名称好比一部百科全书,既反映了历史沿革, 又展示了社会风情,近年,被开发为一种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

  目前,北京古老破旧的大杂院正被现代化的楼房所取代,旧胡同也将 失去它赖以存在的基础。不过,为保持北京的古都风貌,许多著名的胡同 已被当作文物保留下来了,它为我们新兴的首都保存了一丝古老的色彩。

  现在,北京胡同文化发展已经开发出了一项旅游新项目——串胡同。 来自四面八方的外国朋友乘坐北京古老的交通工具人力三轮车,经舒畅刹 海西沿,过银锭桥到鼓楼,登楼俯看北京旧城区和四通八达的胡同,然后 前往后海地区,参观京城古老的南北

官房胡同、大小金狮胡同、前后井胡 同,走进普通的四合院,和北京人聊一聊,了解普通北京人的生活,最后沿柳荫街到有“红楼大观园”之称的恭王府,体验旧时王公贵族的居住环 境和御花园。

  外国朋友们在北京的胡同里留连忘返,连声称赞:“北京的胡同太美了,太迷人了!” 北京的胡同作为北京古老文化的载体,具有一种永恒的魅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胡同文化—北京的胡同概述
"胡同"即小街巷,在上海(南方)称"弄"。"胡同"二字在元代写作"通",明代以后被官方规范为"胡同"。过去一般认为"胡同"是蒙古语城镇的音译或是蒙古语"水井"的借词,因为凡有居民聚落处必有水源(井),北京城区以水井为中心,分布居民区由来以久。最近《北京晚报》又刊登了新的考证文章,认为"胡同"不是蒙古语"水井"的借词,是汉语。北京有多少胡同呢?据文献记载,在明代就多达几千条,其中内城有900多条,外城300多条。清代发展到1800多条,民国时有1900多条。新中国成立初统计有2550多条。后来合并了一些旧名,新命名了一些;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和城市建设的发展,又拆迁改造了一些,发展至今,北京市有街巷名称的约4000多个。北京胡同的名称包罗万象,五花八门,但都具有它的特点。多以衙署官方机构、宫坛寺庙、仓库作坊,桥梁、河道、集市贸易、商品器物、人物姓氏、景物民情等决定胡同、街巷的名称,其中许多...
· 胡同文化—北京胡同名称的由来
解放后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北京城区比解放初扩大三倍多。新建各类房屋面积,相当于建了10个旧北京城。北京有多少胡同呢?据文献记载,在明代就多达几千条,其中内城有900多条,外城300多条。清代发展到1800多条,民国时有1900多条。新中国成立初统计有2550多条。后来合并了一些旧名,新命名了一些;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和城市建设的发展,又拆迁改造了一些,发展至今,北京市有街巷名称的约4000多个。为保护古都风貌,维护传统特色,北京城区划定了二十余条胡同为历史文化保护区,像南锣鼓巷、西四北一条至八条等就被定为四合院平房保护区。自元大都以来形成的老北京胡同成棋盘式格局。胡同的形成和发展,在其名称上也留下了历史变迁的痕迹,并反映出社会风情。"胡同"即小街巷,在上海(南方)称"弄"。明代以后被官方规范为"胡同"。过去一般认为"胡同"是蒙古语城镇的音译或是蒙古语"水井"的借词,因为凡有居民聚落处必有水...
· 胡同文化—北京胡同的四季
在北京这座城市出生长大,关于儿时的记忆几乎全部是以胡同为背景的各种故事。一条条狭长的青灰色甬道,横七竖八地交织成一副看似凌乱却井然有序的地图。初到北京的外地人,用不标准的普通话念出奇怪绕口的胡同名儿的时候,眼睛里闪着的是对胡同的陌生和疏离感;而老北京人则轻巧地转转舌头,就用京片子念叨出一个个地名,仿佛那是多年的老友,熟悉中透着亲切。春天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百花齐放,万物复苏。但是胡同里的春天来得要晚一些,无论外面的春光如何娇媚动人,人流如何纷繁喧闹,一走进胡同,所有的浮华和烦躁都被丢到身后,胡同里安静如另一个世界。这份安静并不是指那种听不到任何声音的静谧,相反,在胡同里你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磨剪子磨刀的吆喝声、老人们下棋时的摔棋子声、春日发情的猫在房檐上的哀叫声,甚至还有院落深处孩子的哇哇哭声。走在这个夹杂着各种声音的长长小巷里,你会觉得内心有一种久违的宁静感,这份宁静源自胡同里平凡而真...
· 胡同文化—北京胡同中的“龙”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所以我们中国人都非常喜欢龙。其中北京人对龙似乎更加宠爱。那是因为北京是全国的首都,八方文化集萃京城,各地的龙也就在这里落了脚。比如北京的食品、工艺品、节俗中都有龙字的。别的不说,就在北京这块方圆之域内,带龙字的地名就达二百多个,也许这该算得上是全国之最了。好,现在我就给您讲几条带龙字的胡同。位于东城区和平里附近有一条不大起眼的小胡同,南半截叫上龙南巷,北半截叫上龙北巷。四周的人们将其统称为上龙巷。据说明朝这条胡同中有一口皇帝饮用的水井。紫禁城离这很远,为什么要用这里的水呢。原来,那时北京城中水井里的水大多是苦的,而这口井中的水却非常甘甜清凉,所以每天早上宫中的水车子就来到这里,装满了水,推回宫去皇帝饮用。因皇帝被称为真龙天子,所以水井就叫上龙井。胡同也因此而得名。今天如果您来到上龙巷打听,这里的老住户便会告诉您那口上龙井就是今天南巷和北巷的交界处。上龙巷是因水井得名。...
· 胡同文化—骑游胡同:老北京的味道
北京人说:有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数不清。通常提起“胡同”,多指的是小胡同。胡同是北京的文化特色,也是老北京的根,要体会老北京的味道,游胡同是必然的行程。胡同是元代留下的文化,也是「井」的蒙古语,这应是没什么争议的,有趣的是大多的北京街道,胡同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有人说过:北京就像一块豆腐,四四方方的,这代表北京人的方位意识极强,而街道和胡同就把北京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的豆腐;另外,每一胡同的名字更是有意思,像菊儿胡同、帽儿胡同、石老娘(老娘是接生婆)胡同、王广福胡同原名王寡妇胡同,每每代表了它的历史背景,不禁使人会心一笑。在来北京之前,就盘算着如何逛胡同,如果用两脚走呢,年纪大了,惟恐体力不支;如果坐三轮车,除了花费太多,最主要的是车子呼哨而过,什么都看不到的;结论是骑自行车最佳游胡同的方法,事实证明我的决定是正确的。只不过那里有自行车出租呢?在携程网上的有问必答中得到了答案,网友们...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