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黄河文化—一则隐含哲理的黄河传说

2018-01-17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32
转发:0
评论:0
黄河文化—一则隐含哲理的黄河传说,黄河缓缓流过兰州之后,河床突然见陡。流速骤急,汹涌澎湃,舟楫忌往,唯有羊皮筏
  黄河缓缓流过兰州之后,河床突然见陡。流速骤急,汹涌澎湃,舟楫忌往,唯有羊皮筏敢过。据曾乘筏路过此地者称,每到此时,筏前倾,几近陡立,令人魂飞魄散。稍倾,流速减缓,不觉已置身十里之外。这才方知虚惊一场,感觉如同坐了空中飞车。但在惊恐中须牢记保持镇静,稳座筏中,人筏时刻不可分离,才可确保平安。

  就在这处急流的河心,有块一间房大小的礁石,后因一起事故而得名。据说很久以前,有一位金发碧眼的洋人,行抵兰州,乘租羊皮筏,欲作黄河游。当皮筏子漂流到这一险段,洋人误以为将临灭顶之灾。他反应敏捷,身手不凡,急忙纵身凌空一跃,稳稳地跳到那礁石之上。但他马上就明白了这一跳的后果:虽然暂时脱离了险境,缺陷入了再也无法摆脱的绝境之中。那时候,直升飞机尚未问世,舟楫无法靠近,没有任何有效救援措施。说不清洋人在礁石上呆了有多久。筏子客们每每见其招手呼救,也只能望礁兴叹。唯一能做的,不过乘筏子过礁石的一刹那,给他投掷一些事先准备好的食物。从此,这块无名岛礁便有了名字——“洋人招手”。

  笔者多次路过兰州,每当听到这个传说时,心里总有一股说不出来的滋味。如今,“洋人招手”之礁犹在。而那位可怜的洋人,自然早就没有了踪影。是死是活,更无下文。岛礁无可奈何地充当起一幅告示牌,供游客凭吊感叹。

  这则传说愈回味,愈觉得它隐含着深刻的哲理,使人顿悟生活的真谛。无论这个传说是否真正发生过,似乎已无关紧要。关键在于,它为我们在面临人生的抉择时提供了前车之鉴,发人深省。

  假如洋人当时没有跃上礁石之举,自然也不会出现他的悲剧。不能不承认,洋人跃上礁石的举动很不简单,确实有点超乎寻常的能耐和勇气。这也可以叫做“急流勇退”。不过,“急流勇退”这句成语,含有“功成不居”的意思,往往是赞许人的明智,是褒意。然而洋人的“急流勇退”的之“勇”,不过是求生的本能罢了。实际上,在急流中不可能容人勇退。退不仅危险,而且是愚蠢的。对于乘坐皮筏而言,只有“急流勇进”方可化险为夷。广而言之,人生一世,罕见有人事事如意,始终一帆风顺的。人总会遇到各种挫折。而这种挫折,又往往会决定人的命运。关键在于经历挫折之后,人所采取的态度。有的人因挫折而奋起,有的人因挫折而一蹶不振。其实,命运就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难怪国际歌也强调:“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全靠自己救自己”。

  敢于直面人生,并以坚韧的毅力接受种种挫折考验人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

  在生活中,人们少有遭遇有形急流的机会,而无形的急流可能与你多次相逢。此时,你必须舍弃任何退路的,因为无形的“洋人招手”更为可怕;你别无选择,唯有“急流勇进”,勇往直前,才会出现“柳暗花明”。难怪古人发出“自古英雄多磨难”、“梅花香自苦寒来”的感叹,可见,人生经历一些磨难,并非是坏事。如果一个人碌碌无为,虚度一生,纵然苟活百岁也只是一具行尸走肉而已。洋人因逃生而陷入绝境之中,度日如年,苟延残喘,确是行同活着的死人一般。因此,那陷入绝境的洋人所留下的“洋人招手”的悲凉故事,分明是应了古代的一句名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前车之鉴,应予诫记。即使是传说也罢,能够从中吸取一些教训,催人奋进,也算是一项精神收获。如果有人能对这个传说故事,细品三思,大概也会认同我的感受,以为这非牵强附会之言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黄河文化—黄河与红枣的传说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现在的三交与陕西清涧方圆八百里,群山巍巍,奇峰险峻,古木参天,绿草如茵。有一天,观音菩萨外出巡游至此,发现这里恰是一方仙家圣地,又见云雾绕间似有点点红珠,霞光隐约中放射着万道红光,“是何方圣物如此神奇?”观音菩萨想探个究竟,变成了一个村姑来到山中......山峦环抱之间竟然有一户人家,院前的山坡上一位老翁和一对青年男女正在开荒种地,男子生得浓眉大眼,方头大耳,挥舞银锄,开垦山石,女子柳眉栅唇,身姿绰约,清秀可人,怀抱一捆小树,栽在男子刨开的坑里,老翁颤抖着白须,手拿小盆往坑里浇水,古铜色的脸上充满了自信、期盼......,小院里蓊蓊郁郁,一片翠绿间,粒粒红果放着金光,煞是诱人!观音施礼到:“请问老人家尊姓大名,这里是什么地方?”三个人这才抬头,诧异地看着来人,老翁缓缓道:“这地方叫三,我叫河,他们是我的儿子秦和儿媳晋”“这是什么仙果,这般诱人?”“这是我们的食粮,我们世世...
· 黄河文化—在黄河传说中徜徉
古老黄河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留下了辉煌篇章。抚今追昔,在泱泱中华大地上,在亿万民众的心里,流传着多少黄河的传说。它们像星星一样闪烁,像河水一样流淌!徜徉其中,我们看到了太多情感的宣泄和斑驳陆离的色彩,体味到很深的遐想忖度,这里处处渗透着人们企图解释千古之谜的智慧和脉络。人们说盘古开天辟地时,一只翅展九万里的凶猛残忍的大鸟鲲鹏,屡屡为害天下,一嘴吃下数十人!人们为了追杀它,走了七七四十九天才打到它的巢穴,又追了七七四十九天才赶上了它。它在死之前下了怪蛋,想留下它的孽种继续为害人们。人们为了斩草除根,凿了二九一十八天才把蛋凿了个缝,不想一声巨响裂开,蛋青向西流汇成一片海,蛋黄向东流入东海冲出一条黄河。人们总是把黄河的灾难归咎于魔类,把沉重的黄河话题说得轻松并富于情趣。许多传说还叙说着蛟与黄河的故事。据说东海龙王与蟒交配,生下头上无角不像龙却有四爪不像蟒、似龙非龙似蟒非蟒的怪物蛟。蛟为夺取父亲的王位...
· 黄河文化—“福”字的传说
春节,家家户户都喜欢在门窗上贴大红“福”字,以图新的一年喜庆、吉利、富裕。仔细观察斗大的“福”字,有正贴的,亦有倒贴的,正贴、倒贴各有传说。春节贴“福”字源于明朝朱元璋。传说,有一年正月十五,一个镇上的许多人围着一幅画大笑。画上绘着一个赤脚女人抱着个大西瓜,意思是取笑淮西妇女大脚。恰巧,这些被微服私访的明太祖朱元璋看到了,他以为镇上的人有意取笑他的马皇后,因为马皇后也是大脚,且是淮西人。回宫后,朱元璋吩咐军士到镇上调查,看哪些人曾去围观,这幅画是什么人的手笔。对于没有取笑的住户,一律在他们的家门口贴个“福”字。军士以此为据,来到没贴“福”字的百姓家里抓人,控以讥笑皇后之罪。于是,人们感到贴“福”能保全家平安,便年年贴“福”讨个吉利。我国居民大多沿袭了这一风俗,春节前夕都在自家门上贴个斗大的“福”字。倒贴“福”字源于清朝。传说清代恭亲王府每年春节都在门窗上和大院里贴大红“福”字。有一年春节前...
· 黄河文化—沙湖的传说
沙湖也称“棱湖”,位于宁夏西大滩边。它东临滔滔黄河,西倚巍巍贺兰山,是集金沙、碧水、翠苇、鱼跃、鸟鸣五大特点,是融“江南水乡”与“塞外大漠”景致于一体的旅游景观,有“塞上明珠”、“高原宝镜”之美称。据考证,沙湖古已有之,是乾隆年间平罗大地震时留下的遗物。关于沙湖还有个传说:过去唐徕渠西岸有个地方叫许家桥,夏日麦浪盈盈、秋日稻谷飘香,一派美丽丰收的景象。玉皇大帝的三女儿凌波仙子每天无聊时就借着宝镜向凡间看一遍,见凡间绿树鲜花,人欢马叫、五谷丰登,她十分向往。有一天,凌波仙子“望凡”一事被玉皇大帝发现了,她正在对着镜子梳头时,突然被炸雷一般的痛骂声所惊吓,宝镜摔在凡间大兴墩上,碰成两半,一半飞溅到西大滩变成了现在的沙湖,另一半飞溅到黄河东岸陶乐县境内变成了月牙湖。沙湖有着独特秀美的自然景观和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湖面呈月牙形,芦苇呈现棋子形,沙漠呈金驼形,沙丘高27米至33米。平均水深2米,最深...
· 黄河文化—清凉寺的传说
古代惠民淄角镇东部曾有一片四殿三院组成的大型建筑群,四殿为金刚殿、天齐庙、清凉寺和元化阁,三院为四大殿堂相连形成的三大院落。它气势宏伟,造型优美,堪称古建筑一绝。据传,修建清凉寺时,整个淄角镇石料、木料堆积如山,四方名匠聚集如云,呼号之声响彻云霄,令世人叹为观止。某日,从镇南来了一位衣衫褴褛的乞丐,手提破布兜闯入工地,对众木匠乞求说:“诸位师傅请了听说淄角镇大兴土木,我来混碗饭吃,望师傅们指教。”说完便拿出一个破墨斗子准备干活。大伙一看,多有不愿与其为伍之意。木工头见状说:“众人拾柴火焰高。咱们修庙是行善,给他碗饭吃不也是行好吗?”便留下乞丐让他砍木楔子。有的木匠有意刁难乞丐,挑了一根又粗又硬的斜纹木头给乞丐,冷眼瞧他怎么办。只见乞丐往墨斗子里吐了口唾沫,对着那根木头横七竖八地打了很多墨线看着数不清纵横交错的墨线,众木匠暗中发笑,看乞丐怎么下锯。人们围观乞丐打墨线,只见乞丐把墨斗子收起...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