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黄河文化—千古洛阳话沧桑

2018-01-17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78
转发:0
评论:0
黄河文化—千古洛阳话沧桑,黄河奔流在中条山与秦岭之间,东行经河南孟津。由这里距黄河30公里处,就是我国
  黄河奔流在中条山与秦岭之间,东行经河南孟津。由这里距黄河30公里处,就是我国著名的都城洛阳。洛阳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从东周起,先后有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炀帝)、唐(武则天)、后梁、后唐等朝代在此建都,被称为“九朝古都”。

  相传周武王灭殷以后,就把传国之宝九鼎迁到洛阳,有定都洛阳之意。武王死后,当时辅助成王的周、召二公,大规模地营造洛邑,分别建立王城和成周城两座。在涧水东、水西间的为王城,即今河南洛阳王城公园一带;在水东,即今白马寺附近的为成周城。周平王迁都住在王城,周敬王又迁都成周城。东汉刘秀称帝后,建都洛阳。

  汉魏时的洛阳城是在成周城遗址的基础上加以扩展的。史载洛阳城“南北九里七十步,东西六里十步”,因此,也被称为“九六城”。

  隋唐时的洛阳城最为鼎盛。当时的洛阳城规模宏大,洛阳地处“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隋炀帝即位后,决定迁都洛阳。大业元年(公元625年)三月,令尚书、杨素、将作大匠宇文恺营造东京,在汉魏故城基础上加以扩建。即在今白马寺旧城西18里,洛河两岸建立,洛水横贯全城,分南北两城。洛水北为皇城,南为居民区,城周围约50里。洛阳城主要有三大市,在洛水南有丰都市,洛水北、水东为通远市,城西南角为大同市。人口多达百万,仅丰都市就有120行,3400多个店,行当密布,铺面林立,人们摩肩接踵,来住不绝,熙熙攘攘,很是热闹。停泊在水面上的船舶数以万计,人们不停地上下穿梭,装货卸货,吆喝声、嘈杂声不绝于耳。洛阳城内的设置十分有序美妙,城西有西苑,周长200里,院内沿龙鳞渠上有16所宫院,奇花异草,多姿多彩,珍禽异兽,各展身姿。院内还开挖了一个“海”,有10里之围。周边群山环抱,山上有台、观、殿、阁。蓝天、青山、绿水,湖光山色,尽显美丽、雅致。

  隋洛阳城水源充足,布局合适。自城西西苑引谷、洛水为通济渠入城,又有洛水贯穿洛城,并在宫城东南建滚水堰,遏水入北岸的通济渠,渠口有闸门控制,整个城市用水极为方便。

  城内的给养则靠漕运。主要有两条:一条是通济渠,从洛阳的西苑由洛水到洛口与黄河汇合,又自今河南荥阳县汜水镇东北,引黄河水为水源与汴渠分流,东南走向注入淮河,再通过邗沟直达长江;另一条是永济渠,即引沁水南达黄河,北至涿郡(今北京市西南)。两条渠成为当时重要的交通动脉,船只南来北往,富庶的江淮地区生产的粮食和物资被方便快捷地运往京师洛阳,这使隋炀帝在洛阳城周围储备了大量粮食。

  “九朝古都”洛阳不断在繁荣昌盛,为各朝的科学文化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和经济保障,造就了许多杰出的科学家、文学家,为后代留下了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早在五六千年前,洛阳西50里处就有“仰韶文化”,可见当时的母系氏族公社制相当发达。由此为发端,愈发辉煌。

  周朝时期,洛阳北部约有9~12万平方米的地方成为铸铜作坊,制作技艺高超,并且已经娴熟地使用分铸法等先进技术,制作出大量精美的青铜礼器、生活用器、兵器、车马器等。

  东汉任太史令的张衡,对于天文学有独特见解,他认为陨星是与日、月、星一样绕地球轨道运行的天体,自空间降落成为陨星的,而欧美在18世纪初还有许多人认为陨星是一种天气现象。张衡还在天文仪器上有所创造。他把西汉时已有的浑仪和象仪进行改造,配以计时漏钟,成为一种综合的天文仪器,这是我国古代第一台自动天文仪器——水运浑象(浑天仪),开辟了使用组合仪器的先河,创造了世界上第一架地震仪——地动仪,比欧洲的地震仪早了1700多年。西晋太史令陈卓,综合前人的成果与经验,绘制了圆型盖天式星图,而使星图定型化,一直被后人沿用。

  在京师任尚方令的蔡伦,在造纸技术上开拓了一个新领域,把我国早期的丝质絮纸,改造成新型的纸——蔡侯纸。

  在京师任给事中的机械专家马钧发明了龙骨水车,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提水工具之一。他还对以前笨拙、效率低的绫织机改造成轻便、效率高的新织机,并且发明了指南车。

  东汉著名的医学家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一部医学经典著作,对国内外均有很大影响。西晋太史令王叔和的《脉经》,是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

  北魏时石窟寺造像以河南洛阳龙门石窟为主要代表。龙门石窟的人物造像,面容清秀、两肩削下、身着“褒衣博带”式袈裟的新风格,符合中原民族特色。

  曹魏时刊刻的《正始石经》,集古文、小篆、汉隶为一体,非常精美有新意,立于魏都洛阳太学门外西侧。

  西晋中散大夫、音乐家嵇康、步兵校尉阮籍和阮咸,精通音律,其所作的琴曲,为音乐史做出了贡献。当时已有的《清商乐》就是西晋宫廷的俗舞。

  洛阳是我国经学、佛学、理学三大学派主流先后总汇处。洛阳小说家虞初写的《周说》对后世影响很大。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洛阳写下了我国第一部断代史《汉书》。西晋中书令文学家张华的《博物志》和著作郎史学家陈寿的《三国志》也都是在洛阳为官时完成。曹操推动了建安文学的兴盛,他的儿子曹丕、曹植在诗赋方面也很有成就。还有“建安七子”中的王粲,陈琳以及著名的女作家蔡文姬等人的诗作,都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曹操统一北方后,保存了汉代杂技百戏。曹操对善于幻术奇技的方士之流广为搜罗。魏明帝曹睿又在洛阳宫建总章观,命博士马钧作“司南车水转百戏”。

  隋炀帝建都洛阳只有十几年,武则天也不过30年。时间不长,洛阳却仍然保持着长安时的文学艺术风格,许多佳作流传至今。

  “九朝古都”洛阳,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在我国八大古都中建都最早、历时最长、朝代最多。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以“河图洛书”为代表的河洛文化是华夏文明的源头,洛阳始终长期保持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重要地位,她灿烂的古代文化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丰厚的文化积淀留下了大量的珍贵文物。今日的洛阳依然犹如朵朵牡丹,绽放着光彩夺目的艳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黄河文化—千古洛阳话沧桑
黄河奔流在中条山与秦岭之间,东行经河南孟津。由这里距黄河30公里处,就是我国著名的都城洛阳。洛阳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从东周起,先后有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炀帝)、唐(武则天)、后梁、后唐等朝代在此建都,被称为“九朝古都”。相传周武王灭殷以后,就把传国之宝九鼎迁到洛阳,有定都洛阳之意。武王死后,当时辅助成王的周、召二公,大规模地营造洛邑,分别建立王城和成周城两座。在涧水东、水西间的为王城,即今河南洛阳王城公园一带;在水东,即今白马寺附近的为成周城。周平王迁都住在王城,周敬王又迁都成周城。东汉刘秀称帝后,建都洛阳。汉魏时的洛阳城是在成周城遗址的基础上加以扩展的。史载洛阳城“南北九里七十步,东西六里十步”,因此,也被称为“九六城”。隋唐时的洛阳城最为鼎盛。当时的洛阳城规模宏大,洛阳地处“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隋炀帝即位后,决定迁都洛阳。大业元年(公元625年)三月,令尚书、杨素、将作...
· 黄河文化—沧桑戏剧
从接触的艺术,是晋剧。父亲老旧的收音机里传出的,邻家姐姐关好门偷偷演唱的,乡间小戏台上激荡的,常常是早已熟悉的梆子腔——慷慨激昂的,高亢粗犷的,但又不全是,其间自有细腻缠绵,清新婉约。这便是黄土高原绽放的花,看上去豪放,骨子里却温婉柔和。秦腔就不同了。秦腔的古朴雄壮是彻底的,仿佛蓬勃生长蔓延无际的野草,倔强而张扬,一往无前。有时听秦腔,还没分清是在唱还是在吼,已经被莫名的苍凉与凄苦所笼罩。也许,只有经历过坎坷波折起落沉浮,才能从风风火火震天撼地的秦腔中品出深味。真正有气势的,其实是京剧。字正腔圆,中规中矩,透着大家气派。京剧是豪门深宅里的繁华旧梦,是泛黄书卷中的世态人情。听京剧,最好在神清气爽时,沏一壶香茶,微闭了眼,懒懒地靠在椅子上,手中再展一把折扇,等那一声声唱腔行云流水般飘来,听到高亢处,忽地喊一声“好!”这般听戏的模样,该是旧日气象了,透着几分历史的沧桑。南方的剧种也不少,可总是听...
· 黄河文化—黄河口村名看沧桑
打开黄河三角洲地图,你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在三角洲扇形版图的东北部,自南向北看,星星点点的村庄名称颇具特色。南部多以序数加一个“村”字为名,如一村、五村、二十五村等,中部村庄几乎全是带“林”字的。越过黄河主流往北,则逢村必有个“屋子”缀尾,如张家屋子、利城屋子……再向西南至三角洲顶端,则多是刘家、李家、孙家……间或有几个带“庄”字的。十年河东,十年河西。黄河在渤海边滚来滚去淤出了大片大片的肥沃土地,在这不断增长的新淤地上,500多年的岁月诞生了近千个村庄,透过每一区域的村名,或辛酸,或悲壮,或喜悦,或无奈,总有一种历史的沧桑让你感慨。上个世纪50年代末,我初到入海口,那掩映在绿树丛中的一个个小村便永久地锁在了我的记忆中。这是一处叫做大孤岛的地方,我在一个叫护林的小村旁上了马车。马车在莽莽苍苍的林海之中穿行,我问赶车的大伯啥时才能走出这片林子,他说从护林往南是建林,掉头向东经广林、青林、...
· 于公古道话沧桑
在九万大山边缘,一条布满历史沧桑的古官道,从远古的风云延伸而来,绵延在人们对于公无尽的敬仰之中,这便是于公古道。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5月,于成龙辞母别妻,远离故土,从山西永宁到广西柳州府罗城县(今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任知县,迈开他仕宦生涯的第一步。于公古道从千山万壑间蜿蜒穿过。九万大山几百年风雨的涤荡,于成龙那早已远去的脚步声,仿佛还在古道青石间回响。“荒芜之地,皆国家之土。人生仕宦,岂有择险趋易哉?”于成龙壮士般的言语,把永久的记忆留在斑驳的石板桥。古道边,残破的汇源古寺,依稀莹绕于成龙枕刀而眠中,强腕治罗的梦。苦难的岁月,罗城蛮烟嶂雨,财瘦民刁,于成龙早有所闻。然而,“成龙岂可知难而退!”于成龙从山西老家带上5名仆人,骑驴日夜兼程。孤零的驴声荡过山间日月,飘向古道浩瀚寂寥的星河。在“黄茅直抵城下”的罗城,于成龙及5名仆人寄居在四面透风的关帝庙,过着“三餐食野菜,四壁透冷风”的日子。...
· 百年沧桑话井庄
井庄,历史以井姓为村名,意义重大。从古至今,井庄始终未曾更改其名,足以说明井姓人脉鼎盛,实乃久居井庄,大户院外之家,人丁子嗣兴旺,乃智慧超群一族。这个具有浓厚文化底蕴,储存乡村气息浓郁的村庄,确实是个人杰地灵培养人才的地方!井庄,几经发展,几经繁荣,几经运动,几经变迁。井庄充满了欢笑,充满了忧愁,充满了斗志,充满了自信。这里曾经挖过寨河,开垦过荒地;这里曾经修筑过寨门,开发过学堂,这里有一段谜一样的难忘故事和不寻常的历史辉煌。位于河南省镇平县张林镇,有个美丽的自然村落----井庄。他坐落在豫西南一个偏远的地方。当年是镇平县官司公社的辖区,后归属镇平县黑龙集乡管辖,现归属镇平县张林镇管辖区。这里气候适宜,四季分明。这里冬种夏收,粮食丰收。这里秋收冬藏,物产丰富。这里民风纯朴厚道,代代传承。这里人们勤劳智慧,百业俱兴。掀开历史的画廊,透过历史的轻烟薄雾,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个有着自然景观、风味...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