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黄河文化—初识东平湖

2018-01-17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15
转发:1
评论:0
黄河文化—初识东平湖,站在山东第一闸——石洼闸,49个闸洞连接在一起足有0.5公里长,放眼望去如同

  站在山东第一闸——石洼闸,49个闸洞连接在一起足有0.5公里长,放眼望去如同一条长龙盘踞在黄河岸边,它与林辛、十里堡闸共同担负着把超量洪水吞进东平湖的重任。黄河洪峰过后,再由清河门、陈山口及司垓闸吐入黄河或南四湖。有“江北都江堰”之称的戴村坝使我们见识了人类力量与智慧的结晶,人造瀑布的奇观令我们惊讶不已。该坝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作用是向京杭大运河调剂水源,有“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之说。现在起着抬高水位、保证汶上县工农业自流引水的作用。

  飞驰的车轮驶进蜿蜒曲折的二级湖堤,远远望去如同一颗晶莹剔透的明珠镶嵌在碧绿的山峦之中,那就是东平湖。绿水荡漾,芳草长堤,宽阔的水面向远处展开,青翠的山头在湖波中若隐若现。湖水清澈,碧波荡漾,捕鱼船在水面上来回穿梭,养鱼箱连成一片又一片,婷婷玉立的荷花随风摇曳,绽开灿烂的笑容,一幅“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景。

  站在湖边,带有泥腥味的清香扑鼻而来。朝南望去,二级湖内道路、沟渠纵横,一座座人造土山分布其间。带着我们参观东平湖工程的刘处长介绍说:“那不是土山,是为库区群众修筑的避水房台,保证群众安全的重要屏障。”

  听了介绍才知道,东平湖水库是确保黄河下游防洪安全的一张“王牌”,其主要任务是:调蓄黄河、汶河洪水,控制艾山站下泄流量不超过1万立方米每秒。做到分得进、守得住、排得出、保安全,以实现“四个确保”,即:保证省会济南、津蒲铁路、胜利油田和沿黄千百万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同时老湖区还承担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调蓄及向济南市和环湖地区工农业供水,开发渔业、旅游资源等兴利任务。

  近年来,水资源不足成了人们的心头大患,尤其是华北地区的情况更为严重,东平湖为解决这一难题将做出突出贡献,她将献出自身的水源。因她处于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脊梁”位置,长江水经过13级提水后在东平湖蓄积起来,再分两路向华北大地和胶东地区供水。

  随着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开通,伴随而来的是水上运输配套建设,东平湖以其“襟三江而带五湖,控汶运而引江河”的优越地理位置,将发挥更大限度的综合效益。东平湖水面综合开发利用具有优越条件,经专家考察论证,她是浅水富养型淡水湖泊,水质肥沃,水温适宜,水面适宜于水生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湖内浮游植物、底栖动物等饲料生物种类繁多、生长发育快,为多种水生经济动物提供了充分的饲料,对水域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起着重要作用。

  旅游将会成为未来东平湖的另一个亮点,以老湖区为中心,形成水面、山峦、河口、湿地、闸坝等综合性的景观体系。群山环绕,湖光山影,烟波浩渺,景色迷人,具有“小洞庭”之称。这里还有因《水浒传》而扬名海内外的水泊梁山,具有“小岱峰”之称的腊山森林公园等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我为成为描绘东平湖未来的新战士感到无比荣幸和自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黄河文化—东平湖畔洪范池
洪范池,又名“龙池”。位于山东平阴县西南角洪范池镇,西临黄河,南靠东平湖。洪范池风景区四面环山,山清水秀,历史悠久,名泉古迹众多,旅游资源丰富。主要有洪范池、姜女池、墨池、丁泉、扈泉、东流泉、白雁泉、拔箭泉等九泉,为济南泉群之一。有龙祀、龙池石刻、千年桧柏、于林等名胜。关于洪范池名字的来历,说法不一,最初的说法是上古时候,这里洪涌泉滥,周武王取大禹治水之法,疏通泉流不再为患,并取“洪水就范”之意,取名洪范。另外,传说金代一位主持道人,一日钓取池中一金鱼,放于锅内煮欲食,忽听池内响动,泉水翻腾。道士大惊,认为池中之鱼为神鱼,龙王见怪。忙将锅端起将鱼扣入池内,池水平息,后人取名“洪范池”。有史料记载源于《尚书·洪范》。据池前清道光十八年《重修洪范池碑记》载:金完颜时,龙池呈正方形,四周砌石。边长各7米,水深约6米,清澈见底。池底及四壁散泉缓缓侵溢,不显喷涌之状,故名洪范。至今已有...
· 黄河文化—黄河奇石
大河出奇石、大河出名石——这是大自然的造化。其自黄河的“黄河奇石”以其独有的魅力,赢得人们的钟情和喜爱。黄河奇石是“上苍”的手笔、“母亲”的刀工。黄河自青藏高原奔流而下,纳百川,容千流,沿途汇聚了洮河、大夏河、湟水、大通河、北浪河、祖历河等众多支流。这些河流从巴颜喀拉山、阿尼玛卿山、祁连山、西秦岭等古老的山脉带来了大量岩石。这些岩石成因复杂,石质多样,特别是其中的火成岩、水成岩、变质岩所含矿石的种类、色泽、结晶硬度不一样,经千百万年风化、剥蚀和河水长期搬运、冲刷、撞磨之后形成色彩多样、花纹美丽、形状奇特的卵石。黄河奇石的石面光滑,大小不一,但一般都很“壮硕”,大的重几公斤、十几公斤,也有重百公斤的。兰州黄河石中甚至有上千公斤的,它的质地坚硬,具有凝重的气质。黄河石不像雨花石那样晶莹剔透,绚丽多彩,但丰富的纹理显示的多为间色和复色,既古朴浑厚,又粗犷豪放,记载着历经沧桑的岁月,饱含着千磨万砺...
· 黄河文化—黄河"花儿"
一提起我国西北的优美民歌“花儿”,人们会因地域称之为“青海花儿”、“甘肃花儿”、“宁夏花儿”以及“河州花儿”、“洮岷花儿”;或因民族称之为“回族花儿”、“撒拉花儿”、“东乡花儿”、“土族花儿”、“保安花儿”等,无人称“黄河花儿”。但是,当我无意间画了一张青、甘、宁三省区相连的草图,并画出黄河及其支流的流向,按照“花儿”流行的大夏河流域、洮河流域、青海甘肃段黄河流域、大通河流域、宁夏境内黄河流域标出各县、市具体地名以后,猛地吃了一惊:我看到“花儿”只集中流行在北起宁夏贺兰山南至甘肃宕昌,东起六盘山西至甘肃河西走廊青海日月山这约二十万平方公里范围内,不足三省区总面积的百分之六,都在黄河龙羊峡至吴忠市这一段黄河及其支流大夏河、洮河、大通河、湟水、清水河的沿岸地区,是这一段黄河流域独有的特殊民歌,若真的将其称为“黄河花儿”也毫不为过。这不能不让人想到它的文化地理学和环境文化学的意义,即黄河文化蕴含...
· 孟良初识焦赞
1111在老嘉山里有一座废弃的城池,说是城确实有些夸大了,因为它南北占地1里多,东西拉跨也不到2里,仅是大的村庄而已。但在北宋时期山里有这样一个村庄的确不算小了。村里有200多户人家,大多都姓孟,周围的小庄子的人都把这里叫作孟良城。因为孟家在北宋时出过一员大将叫孟良,孟良为人忠厚、武功高强,是忠臣杨延昭身边最得力的大将之一。1111这孟良未投军前是名猎户,力大无比,拉弓、投叉百发百中。据说有一天两条牯牛抵角斗红了眼要争个你死我活,两条牯牛的放牛娃都怕自己的牛出问题,回去交不了差,急得直哭。正巧遇上孟良打猎回来,这孟良放下猎物和猎器,挽起袖子,两手分别抓住两条牯牛的角,下蹬马步,双手一用力,两条牛被分开了。再看那两条斗红眼的牯牛,放过对手同时用力向孟良抵去,围观的人不由发出惊呼。再看那孟良死死抓住牛角"哇嘿"一声大叫,两牯牛又被推开,始终控制在一臂之距,两个放牛娃此时拼命拽绳子,这牛也无奈,...
· 黄河文化—黄河落日
一缕清风勾勒出向晚的清凉,青芦拂摇沙沙,抖落几许初夏的嫩绿和暖色夕辉,微弯的叶子轻拨黄河浅水之上的金弦,此刻我身后是碧蓝而波伏潮涌的渤海,西太平洋的暖流穿越季节的防线逼近北中国环东海岸,一圆远古红铜色的太阳在黄河上游广阔的河滩上沉落,溅起一河金色波光。置身黄河,我橙色的思绪漫过河滩麦穗齐整的方阵,大豆在河堤上萌芽新叶,河柳浓绿一撇,大写意地涂抹黄河飞翔意境。足下的软泥,岁月的柔情写真,牧童扬鞭抽落一串鹬类的啼鸣,蝶翅上驮着清风之歌――这个时候我心底升腾的想念,悬浮于黄河上空永世苍凉。我无以言述,双目含潮,情痴意拙,久远的时光潮落潮起,我爱恋的方向,是不朽的阳光。多少个期盼的日子已经过去,走马黄河,从河口出发的意念紧扣我心灵的渴望,在涂满玫瑰色广阔的黄河三角洲伫立,一任河风拂摇,让日子布满微甜的沙粒,让鱼在向往的空间穿梭,一瞬定格的命题在潮涨潮落时侵蚀往昔,或许有初月如水印,一个世纪蜕去滔滔...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