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黄河文化—野菜情结辛酸泪

2018-01-17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02
转发:0
评论:0
黄河文化—野菜情结辛酸泪,   每当春暖花开时节,家乡的田野里野菜繁多,我叫上名来的有荠菜、曲曲菜、马齿苋

    每当春暖花开时节,家乡的田野里野菜繁多,我叫上名来的有荠菜、曲曲菜、马齿苋(又名马扎菜)、仁性菜、扫帚菜、青青菜、支楞菜(又名刺蓬棵菜)、面条菜、黄须菜、灰灰菜、吐鲁酸、水蓬菜等等,不下几十种。在生活极其困难的年代,这些野菜养活了不少人,没有野菜,哪有我家乡人乃至更多人的生存。

    从小土生土长的我,自记事起就加入到了挖野菜的行列,每次都能满载而归,我从母亲烹调中熟悉了各种野菜的吃法。荠菜、仁性菜、扫帚菜、支楞菜、黄须菜用开水焯一下,攥干水,用刀剁碎,撒上适量盐拌食或蒸野菜包、菜窝窝都可;曲曲菜一般蘸面酱生食,既苦又清香,也可蒸菜窝窝或做菜粥;马扎菜焯熟后不仅可拌食,还可晒干保存,包水饺或包子都可;用青青菜做的菜豆腐非常爽口;面条菜搓上少许面粉蒸熟后沾着蒜泥吃味道很美。

    1958年之前,野菜大都作为副食,而且多得很,挖不完采不败,吃起来比较可口,没听说有谁因食野菜而落下病的。而1959年至1963年间,口粮少得可怜,其间最少时曾每人每天2两地瓜干,野菜变成了主食。虽然从大人们的熏陶中知道不少野菜具有药用价值,如“吐鲁酸里三分面,曲曲菜里三分米”、“福子苗治便秘、马扎菜治痢疾”等等。然而,人们喜爱的野菜连菜芽芽都被采得净光。无奈之下,人们只能吃其它野菜,甚至连多种草根、树叶和榆树皮也争相食用。男女老少个个吃成了大肚子,青绿青绿的,隔着肚皮能看见肠子,人人活像个“大蜘蛛”。有不少人浑身浮肿,尔后干瘦,走路要拄拐杖。记得有一天早上醒来,我村一次死去了十几人,就连以往常逗我的本院伯父也一同而去。那时的我每当看见野菜就反胃,可不吃又不能活命。

    那年代我们家比常人家更为艰难,因为1958年秋,我母亲肾炎复发,浑身肿胀得不能躺卧,依偎在炕上墙角处一坐就是一年多。尽管全家平常饭食仍是野菜,由于母亲不能为我们烹调,笨拙的父亲摆弄的野菜总比不上母亲做得好吃。10岁的我刚上五年级,饿得没有心思上学,经常逃到野外去采谷荻(茅草发芽时才能长出)吃。其间曾被学校找回几次,我哭,老师和同学们也跟着哭,后来只好辍学。1959年腊月某天夜里,朦胧中的我隐隐听见母亲对父亲说:“我最——放心不下的——是孩子们,他们——生来——没享过一天福,跟着咱——尽吃野菜,啥时候——才能让孩子们——不再吃野菜?我在——九泉之下——也盼着这一天。”当我从梦中醒来,母亲已然辞世。就在母亲去世的前一天晚上,父亲将仅有的几个半干的糖萝卜煮给母亲吃,她没舍得吃半口,而且断断续续地说:“我——怎么——舍——得吃,留给——孩子们——吃吧。”母亲临终时双腿都没能伸直。

    母亲走后,父亲既当爹又当娘。他不忍心看着我们挨饿,就领着我和哥哥,顶着刺骨寒风,到野外去捡干野菜,不长时间竟积攒了一大囤。最难吃的当属那干野菜,虽然放到锅里猛煮并淘洗多遍,但吃起来说啥也比不上鲜野菜好咽。1960年农历8月17日,父亲也离开了我们。我们兄妹四个靠着那些鲜、干野菜勉强生存下来……

    自打1964年开始,生活逐渐好转,虽然过的是半粮、半野菜的生活,但还是比过去好了许多。

    1968年春季,我应征入伍。尽管在部队每周只能吃到三顿面食,其余吃大米,而蔬菜、油水比在家时强了百倍。未曾想,入伍时仅1.55米的我,一年多长到了1.68米,最胖时体重竟增加到了126斤。1976年秋,部队紧急疏散,由于和群众共用一眼水井,我所在的连队普遍染上了痢疾,于是派战士挖来马扎菜全连共食。尽管多年没能吃到,我却一口也没吃。因为野菜早就伤透了我的心,而且留下了永远抹不掉的阴影。

    现今的生活条件与当年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说来也怪,不光大多人爱吃野菜,就连我也时常吃点野菜换换口味。原因有二,一是每天食用大米、白面加鱼肉蔬菜感到腻了;二是如今大多食物程度不同地被污染,吃啥都不放心,人们普遍青睐那真正的绿色食品。

    野菜,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恩赐。野菜情结,人人有之,但各不相同。我深信,凡从生活艰难时期过来的人们,食野菜既有辛酸感,又有欣慰的享受。野菜能充饥,野菜能养生。但不管怎么说,野菜就是野菜。生活好了偶尔吃点换换口味感到新鲜,如果靠野菜生存当然不行。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万不可生在福中不知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黄河文化—渭水情结
我的老家在渭河畔的南塬上。听大人们说渭河时有洪水泛滥,我问父亲如果渭河水涨到和我们南塬这么高的时候怎么办,父亲笑着说:“不会的,要是那样,我领你到塬边用渭河水。”那时我经常到塬西沟底的渭河支流尤河里捞鱼捉虾,心想渭河一定是一条很大的河,到那儿也一定会捞到很多大鱼。初中的时候,读“泾渭分明”的成语故事,背“晚来清渭上,凝似楚江边。鱼网依沙岸,人家傍水田”的诗词,看电视剧《封神榜》中姜子牙在渭水上直钩垂钓,更加向往有朝一日能亲眼看看渭河。一次去渭河北岸的同学家玩,骑车路过渭河,第一次见到了向往已久的渭河,心里非常激动。同学说渭河以北的好多地方都用渭河水浇地,麦子、玉米、棉花、果树都长得可好了。望着渭河两岸一望无际绿油油的麦田,我禁不住感叹渭河的神奇和伟大。中专毕业后我被分到陕西省三门峡库区管理局搞测绘工作,未曾想从此与渭河结下了不解之缘。做了多年渭河淤积测量工作,多次亲历了渭河肆虐的洪水带给两...
· 黄河文化—黄河奇石
大河出奇石、大河出名石——这是大自然的造化。其自黄河的“黄河奇石”以其独有的魅力,赢得人们的钟情和喜爱。黄河奇石是“上苍”的手笔、“母亲”的刀工。黄河自青藏高原奔流而下,纳百川,容千流,沿途汇聚了洮河、大夏河、湟水、大通河、北浪河、祖历河等众多支流。这些河流从巴颜喀拉山、阿尼玛卿山、祁连山、西秦岭等古老的山脉带来了大量岩石。这些岩石成因复杂,石质多样,特别是其中的火成岩、水成岩、变质岩所含矿石的种类、色泽、结晶硬度不一样,经千百万年风化、剥蚀和河水长期搬运、冲刷、撞磨之后形成色彩多样、花纹美丽、形状奇特的卵石。黄河奇石的石面光滑,大小不一,但一般都很“壮硕”,大的重几公斤、十几公斤,也有重百公斤的。兰州黄河石中甚至有上千公斤的,它的质地坚硬,具有凝重的气质。黄河石不像雨花石那样晶莹剔透,绚丽多彩,但丰富的纹理显示的多为间色和复色,既古朴浑厚,又粗犷豪放,记载着历经沧桑的岁月,饱含着千磨万砺...
· 黄河文化—黄河"花儿"
一提起我国西北的优美民歌“花儿”,人们会因地域称之为“青海花儿”、“甘肃花儿”、“宁夏花儿”以及“河州花儿”、“洮岷花儿”;或因民族称之为“回族花儿”、“撒拉花儿”、“东乡花儿”、“土族花儿”、“保安花儿”等,无人称“黄河花儿”。但是,当我无意间画了一张青、甘、宁三省区相连的草图,并画出黄河及其支流的流向,按照“花儿”流行的大夏河流域、洮河流域、青海甘肃段黄河流域、大通河流域、宁夏境内黄河流域标出各县、市具体地名以后,猛地吃了一惊:我看到“花儿”只集中流行在北起宁夏贺兰山南至甘肃宕昌,东起六盘山西至甘肃河西走廊青海日月山这约二十万平方公里范围内,不足三省区总面积的百分之六,都在黄河龙羊峡至吴忠市这一段黄河及其支流大夏河、洮河、大通河、湟水、清水河的沿岸地区,是这一段黄河流域独有的特殊民歌,若真的将其称为“黄河花儿”也毫不为过。这不能不让人想到它的文化地理学和环境文化学的意义,即黄河文化蕴含...
· 黄河文化—黄河落日
一缕清风勾勒出向晚的清凉,青芦拂摇沙沙,抖落几许初夏的嫩绿和暖色夕辉,微弯的叶子轻拨黄河浅水之上的金弦,此刻我身后是碧蓝而波伏潮涌的渤海,西太平洋的暖流穿越季节的防线逼近北中国环东海岸,一圆远古红铜色的太阳在黄河上游广阔的河滩上沉落,溅起一河金色波光。置身黄河,我橙色的思绪漫过河滩麦穗齐整的方阵,大豆在河堤上萌芽新叶,河柳浓绿一撇,大写意地涂抹黄河飞翔意境。足下的软泥,岁月的柔情写真,牧童扬鞭抽落一串鹬类的啼鸣,蝶翅上驮着清风之歌――这个时候我心底升腾的想念,悬浮于黄河上空永世苍凉。我无以言述,双目含潮,情痴意拙,久远的时光潮落潮起,我爱恋的方向,是不朽的阳光。多少个期盼的日子已经过去,走马黄河,从河口出发的意念紧扣我心灵的渴望,在涂满玫瑰色广阔的黄河三角洲伫立,一任河风拂摇,让日子布满微甜的沙粒,让鱼在向往的空间穿梭,一瞬定格的命题在潮涨潮落时侵蚀往昔,或许有初月如水印,一个世纪蜕去滔滔...
· 黄河文化—黄河源头
关于黄河的源头,《荆楚岁时》曾记载有一则神话故事:相传汉武帝曾派张骞出使西域,寻找黄河源头。张骞奉命沿黄河西行数月,在黄河源头附近见到了织女,织女十分热情地恭迎并接待了这位汉朝使者。张骞返回时织女赠其一机石。张骞持机石返回长安向汉武帝复命,将机石献给汉武帝,并将寻找黄河源头、到银河、遇织女、赠机石和经过一一禀报汉武帝。自此有黄河源头与天上银河相通的传说。而传说终究是传说,黄河源头的探寻多年来颇费周折。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