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黄河文化—这样说再见

2018-01-17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90
转发:0
评论:0
黄河文化—这样说再见,过完年回到单位,同事见到我第一句话就说:你又要搬家了。我笑了起来,是啊,距离

  过完年回到单位,同事见到我第一句话就说:你又要搬家了。我笑了起来,是啊,距离上次搬家,时隔半年。这次,是离开三门峡。

  三门峡是我工作的第一站,前前后后待了差不多一年时间。这是个熙熙攘攘的小城,在这里,我有一间小小的屋子,我爱它。除了那间小屋子,我还喜欢两个地方:一个叫做同仁眼镜,一个叫做席殊书屋。

  同仁眼镜是一对夫妻开的小眼镜店,第一次进去纯粹是无意识的行为,只是想把戴的眼镜洗一洗,但是出来的时候,我已经配了另一副眼镜。这完全是因为那家店老板,他在帮我洗眼镜的时候跟旁边的人闲聊,说:自从结婚之后我就再没抽过烟。这句话,让我对其貌不扬的店老板生出好感,这是个值得尊敬的好丈夫和好爸爸,从这里买东西,放心。

  后来光顾那家店,见到老板娘和他们可爱的女儿,很恬静的一家人。女儿常常在店里写作业,妈妈辅导功课,那情景使店里多了几分温馨。

  离开三门峡的前一天,我又去了这家眼镜行,店老板正巧在。我告诉他想要一个拧眼镜的小螺丝刀。老板忙忙地给我找了一个。道了谢出来,我由衷地微笑了,因为素不相识的人们给我微小的帮助而心怀感激。

  离开同仁眼镜,又去席殊书屋。

  席殊书屋是家小规模的连锁书店,从学生时代开始,我就想开一家小小的、漂亮的书屋。这个愿望终未实现。开店既不可能,业余时间我倒是喜欢常来逛逛。

  我是一个经得住漂亮衣服的女孩,但是很难抗拒漂亮书籍的。对我来说书的杀伤力太大了,我喜欢书的外表和内容一样美好,构成她的品质:既华丽又实用。席殊书屋很合我的口味。

  每次去席殊书屋总会买上几本,她们陪我度过一个个夜晚。那里的老板记得我了,主动告诉我:这样买书不划算,不如办一个会员卡,可以打打折扣……

  这次去本来打算只逛不买,因为要搬家,东西越多越累赘,可是一进去就抵挡不住。我挑了一本《三分之一的加菲猫》。作者自序中说:加菲猫最可贵的品质是什么?是它永远不跟自己过不去。能做三分之一的加菲猫,生活已经足够美好。呵呵,一个又懒又肥的卡通形象经年不衰地拍电影是有它的原因的……

  就这样,在一个有阳光也有风的下午,我又逛了这两家可以让我心底微笑的小店,怀揣着小小的收获,我用独特的方式对三门峡说:再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黄河文化—黄河与红枣的传说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现在的三交与陕西清涧方圆八百里,群山巍巍,奇峰险峻,古木参天,绿草如茵。有一天,观音菩萨外出巡游至此,发现这里恰是一方仙家圣地,又见云雾绕间似有点点红珠,霞光隐约中放射着万道红光,“是何方圣物如此神奇?”观音菩萨想探个究竟,变成了一个村姑来到山中......山峦环抱之间竟然有一户人家,院前的山坡上一位老翁和一对青年男女正在开荒种地,男子生得浓眉大眼,方头大耳,挥舞银锄,开垦山石,女子柳眉栅唇,身姿绰约,清秀可人,怀抱一捆小树,栽在男子刨开的坑里,老翁颤抖着白须,手拿小盆往坑里浇水,古铜色的脸上充满了自信、期盼......,小院里蓊蓊郁郁,一片翠绿间,粒粒红果放着金光,煞是诱人!观音施礼到:“请问老人家尊姓大名,这里是什么地方?”三个人这才抬头,诧异地看着来人,老翁缓缓道:“这地方叫三,我叫河,他们是我的儿子秦和儿媳晋”“这是什么仙果,这般诱人?”“这是我们的食粮,我们世世...
· 黄河文化—在黄河传说中徜徉
古老黄河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留下了辉煌篇章。抚今追昔,在泱泱中华大地上,在亿万民众的心里,流传着多少黄河的传说。它们像星星一样闪烁,像河水一样流淌!徜徉其中,我们看到了太多情感的宣泄和斑驳陆离的色彩,体味到很深的遐想忖度,这里处处渗透着人们企图解释千古之谜的智慧和脉络。人们说盘古开天辟地时,一只翅展九万里的凶猛残忍的大鸟鲲鹏,屡屡为害天下,一嘴吃下数十人!人们为了追杀它,走了七七四十九天才打到它的巢穴,又追了七七四十九天才赶上了它。它在死之前下了怪蛋,想留下它的孽种继续为害人们。人们为了斩草除根,凿了二九一十八天才把蛋凿了个缝,不想一声巨响裂开,蛋青向西流汇成一片海,蛋黄向东流入东海冲出一条黄河。人们总是把黄河的灾难归咎于魔类,把沉重的黄河话题说得轻松并富于情趣。许多传说还叙说着蛟与黄河的故事。据说东海龙王与蟒交配,生下头上无角不像龙却有四爪不像蟒、似龙非龙似蟒非蟒的怪物蛟。蛟为夺取父亲的王位...
· 黄河文化—“福”字的传说
春节,家家户户都喜欢在门窗上贴大红“福”字,以图新的一年喜庆、吉利、富裕。仔细观察斗大的“福”字,有正贴的,亦有倒贴的,正贴、倒贴各有传说。春节贴“福”字源于明朝朱元璋。传说,有一年正月十五,一个镇上的许多人围着一幅画大笑。画上绘着一个赤脚女人抱着个大西瓜,意思是取笑淮西妇女大脚。恰巧,这些被微服私访的明太祖朱元璋看到了,他以为镇上的人有意取笑他的马皇后,因为马皇后也是大脚,且是淮西人。回宫后,朱元璋吩咐军士到镇上调查,看哪些人曾去围观,这幅画是什么人的手笔。对于没有取笑的住户,一律在他们的家门口贴个“福”字。军士以此为据,来到没贴“福”字的百姓家里抓人,控以讥笑皇后之罪。于是,人们感到贴“福”能保全家平安,便年年贴“福”讨个吉利。我国居民大多沿袭了这一风俗,春节前夕都在自家门上贴个斗大的“福”字。倒贴“福”字源于清朝。传说清代恭亲王府每年春节都在门窗上和大院里贴大红“福”字。有一年春节前...
· 黄河文化—沙湖的传说
沙湖也称“棱湖”,位于宁夏西大滩边。它东临滔滔黄河,西倚巍巍贺兰山,是集金沙、碧水、翠苇、鱼跃、鸟鸣五大特点,是融“江南水乡”与“塞外大漠”景致于一体的旅游景观,有“塞上明珠”、“高原宝镜”之美称。据考证,沙湖古已有之,是乾隆年间平罗大地震时留下的遗物。关于沙湖还有个传说:过去唐徕渠西岸有个地方叫许家桥,夏日麦浪盈盈、秋日稻谷飘香,一派美丽丰收的景象。玉皇大帝的三女儿凌波仙子每天无聊时就借着宝镜向凡间看一遍,见凡间绿树鲜花,人欢马叫、五谷丰登,她十分向往。有一天,凌波仙子“望凡”一事被玉皇大帝发现了,她正在对着镜子梳头时,突然被炸雷一般的痛骂声所惊吓,宝镜摔在凡间大兴墩上,碰成两半,一半飞溅到西大滩变成了现在的沙湖,另一半飞溅到黄河东岸陶乐县境内变成了月牙湖。沙湖有着独特秀美的自然景观和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湖面呈月牙形,芦苇呈现棋子形,沙漠呈金驼形,沙丘高27米至33米。平均水深2米,最深...
· 黄河文化—青海湖“海怪”传说
“海怪”在环湖土著牧民中流传了几百年。清乾隆初年编修的《西宁府新志》中具体记载称有:“青海住牧蒙古,见海中有物,牛身豹首,白质黑文,毛杂赤绿,跃浪腾波,迅如惊鹊,近岸见人,即潜入水中,不知其为何兽也”。据说那些目踏“海怪”的牧民莫不诚惶诚恐,顶礼膜拜,娘桑祭海,敬献牛羊三牲,于是海神显灵的种种传说一传十、十传百的流传开来。近几十年来,有关青海湖“海怪”的信息不时流传。如1947年,互助县却藏寺一位叫祁六十三的土族,随师去朝拜途经青海湖,在太阳快落下的时刻,一头比艳牛大四五倍的怪物浮出水面,劈波斩浪向岸边游来,似龙非龙,头圆润元角,双目闪闪发光。1949年春,互助县哈拉直沟乡费村汉族农民马三娃,因生活所迫外出淘金,在青海湖边歇脚用餐时,湖面上出现一截黑黝黝的粗大“圆木”在浮飘滑行,长约丈余,后来这缓缓滑行的“圆木”伸出长长的脖子,上面有蛇一样的头,鳞甲在阳光照射下乌金般光泽,向湖心飘去,转眼...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