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置顶
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黄河文化—多彩的黄土高原

2018-01-17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403
转发:0
评论:0
黄河文化—多彩的黄土高原,黄土高原,一直以来给人的印象是苍凉、是贫瘠,厚厚的黄土之上了无生机。但是,对

  黄土高原,一直以来给人的印象是苍凉、是贫瘠,厚厚的黄土之上了无生机。但是,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来说,心里却有别样的感觉,在他们眼里,黄土高原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特殊的地理地貌赋予黄土高原独有的颜色,正是由于那单调的黄色,才使那里的人们对其他的色彩有着独特的感知能力。在他们心里,色彩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色彩,而是人与自然的交织,主观与客观的融合,生命与情感的缠绕所共同创建的、带有浓厚的地方意味和人文色彩。春天,希望与期盼充满黄土高原的角角落落。

  春天是人们心境最好的时候,自然也是黄土高原色彩最为丰富的时候。初春的土崖上一丛丛初发的小草报告着春的信息,尽管是一点点,但对这里的人而言,信息却是无限的,新的生命因此而涌动,热血因此而沸腾,希望与期盼因此而充满土塬的角角落落。 接着,万花盛开。桃花开罢,杏花开了。仿佛一夜之间,沟沟畔畔,川川岔岔,黄土高原上只要有人家的地方,都会泛出一片胭脂红,展露出春天的热烈和灿烂。而人家密集、村庄相连的地方,杏花开得有了规模,把村庄和农舍淹没在一片绯红之中,真可谓“红杏枝头著春风,十里烟村一色红。”  杏花开的时候,是黄土高原上的村落最迷人的季节。这时候,正是农忙前的一段小闲。男人们进城打工去了,日头好时,大姑娘小媳妇便端出针线篮子,坐在满身著花的杏树底下做针线。树上的蜜蜂哼着小曲,树下姑娘笑声阵阵。那被风吹落的一两片花瓣,独自打着旋儿悄无声息地徐徐飘落。

  夏天,黄土高原绿得令人沉醉。 这是黄土高原一年里再好不过的日子了。远远近近的山峦,纵横交错的沟壑和川道,绿色开始渐渐浓重起来。玉米、高粱、谷子、向日葵……大部分的高秆作物都已经长了大半截。豆类作物在纷纷开花:雪白的黄豆花,金黄的蔓豆花,粉红的菜豆花……在绿叶丛中开得耀眼夺目。往日荒凉的集市上,也开始出现瓜果菜蔬,给尘土飞扬的小城镇平添了许多斑斓的颜色。

  秋天,黄土高原的色彩是灿烂的。大自然作为回报,不仅仅赐予人们劳动的果实,同时把最为富丽的色彩带给了人间。 黄澄澄的稻谷连成一片,红彤彤的高粱红遍山冈,金灿灿的玉米堆积如山,就连老崖上的酸枣也红着脸热烈地在风中舞动。各种豆类如玛瑙般晾在场院,洁白的棉花竟像大雪一般封了山,盖了塬……此时的黄土塬恰似一幅巨大的画,红绿交错,黄紫互衬,白蓝相映,一切是那样的自然,那样的生动,那样的奇妙。这是大自然的杰作,同时也是人类的杰作。

  冬天,那火红的窗花最是美丽。 每当秋残草黄、雪花飘扬的时候,家家户户的妇女就开始剪窗花。暖暖的炕头上,一张小桌,一盏油灯,熏样的、叠纸的、剪花的,往往是几家姐妹聚在一块儿,专注地剪着手中的窗花。小巧的剪刀在她们手中翻转、轻响,纤细的红纸屑从她们指间纷扬,飘落在她们温热的腿间、炕上。也许是生活给她们的太少,那黄土地上的干裂、风沙、劳作逼出了她们丰富的想像。她们剪欢乐,剪痛苦,剪富贵,剪贫穷,剪吉祥,剪凶恶。许多窗花里有她们永逝的爱情,有她们梦寐以求的理想,有她们世代相传的祝福。窗花剪好后,贴在一个个窗格里,骤然让人心里觉得暖和。这是喜气,这是吉利,这是祝福,这是人们给大自然增添的一道风景。有它们的火红,冬天里的黄土高原就不再寂寞、不再单调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绚丽多彩的蔡氏文化特色
蔡姓文化博大精深研究前景广阔中华姓氏文化研究从中华民族自有文字记载以来就是研究的热点课题。姓氏究竟起源于什么时代呢?大概在母系社会就已经有了。而且随种族的繁衍,不断地丰富发展,瓜瓞绵绵,江河泱泱,延续于今,并且还要世代传承下去。为什么中华民族会这么重视姓氏文化。班固在《白虎通义》中作了一个回答,他说:“人所以有姓者何?所以崇恩爱,厚亲亲,远禽兽,别婚姻也。故纪世别类,使生相爱,死相哀,同姓不得相娶,皆为重人伦也。”班固的话可以归结为三大方面:(一)姓是“纪事别类”的。(二)氏是姓的发展,周代往往以氏表彰功勋而示男子,“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诸侯以字为谥(氏),因以为族;官有世功,则以官族;邑亦如之。”(三)姓氏作用:一是“别婚姻”;二是“崇恩爱,厚亲亲”;三是区别门第、行业和地位。可见,姓氏文化不仅丰富多彩,而且博大精深。中华蔡氏是中华民族主源――黄帝族群中周族的重要分支,...
· 黄土高原
地质地貌高原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多在1200-2000。除许多石质山地外,大部分为厚层黄土覆盖。经流水长期强烈侵蚀,逐渐形成千沟万壑、地形支离破碎的特殊自然景观。高原上主要山脉有太行山脉、吕梁山和六盘山等,这些高脉把黄土高原分成三部分:山西高原、陕甘黄土高原、陇西高原。黄土高原的地区属温带季风气候区的边缘,大陆性和季风不稳定性更加突出,全年总雨量少,65%的雨水集中在夏季,降水的强度大,往往一次暴雨量就占全年雨量的30%,甚至更多,是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之一。高原日照充足,高原从西北向东南,年均温度在8至14℃,无霜期为120至200天,属暖温带。黄土高原的水系是以黄河为骨干,发源于黄土高原的河流约有200条(参看小流域),较大的河流有渭河、汾河、洮河、祖厉河、清水河、北洛河、黄甫川、窟野河、无定河等,那里的河流水量不丰,年径流量只有185亿立方米(黄河干流除外),河流受汛期影响较...
· 黄河文化—黄河的表情
生活在黄河身边,工作在黄河系统内,接融最多的莫过于“黄河”二字。春夏秋冬,桃汛、伏汛、秋汛、凌汛,黄河四季歌;解决水多、水少、水脏、水浑诸问题,因为这是治黄的四大要务。抱着照相机,独立黄河岸边,头一次看不出黄河要拍的地方。干了几十年黄河,这会儿咋就不懂黄河了呢?作为一名黄河职工,尤其还是经常拿着照相机拍黄河的摄影爱好者,如何把黄河拍美、拍实、拍新、拍奇,如何拍出黄河的厚重与沧桑,如何把黄河拍成时代的符号,如何记录下黄河心灵的语言和表情,我百思而不得其要领。蓝天、白云、黄水、绿堤,这些常用的色元素,都具备了足以构成冷暖色调的美好画面与点线美。但是,站在美丽面前,仍无可回避地出现一片空旷。也许,这次去黄河边没有拍一张照片是从未有过的事。但是,无果而终地离开了河边,最大的收获是获得了思考。照相机里虽然是一片空白,但对于今后如何按下快门,却是空而不白。面对平如镜面、悄无声息的黄河,眼前细流叠现出历...
· 黄河文化—黄河与红枣的传说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现在的三交与陕西清涧方圆八百里,群山巍巍,奇峰险峻,古木参天,绿草如茵。有一天,观音菩萨外出巡游至此,发现这里恰是一方仙家圣地,又见云雾绕间似有点点红珠,霞光隐约中放射着万道红光,“是何方圣物如此神奇?”观音菩萨想探个究竟,变成了一个村姑来到山中......山峦环抱之间竟然有一户人家,院前的山坡上一位老翁和一对青年男女正在开荒种地,男子生得浓眉大眼,方头大耳,挥舞银锄,开垦山石,女子柳眉栅唇,身姿绰约,清秀可人,怀抱一捆小树,栽在男子刨开的坑里,老翁颤抖着白须,手拿小盆往坑里浇水,古铜色的脸上充满了自信、期盼......,小院里蓊蓊郁郁,一片翠绿间,粒粒红果放着金光,煞是诱人!观音施礼到:“请问老人家尊姓大名,这里是什么地方?”三个人这才抬头,诧异地看着来人,老翁缓缓道:“这地方叫三,我叫河,他们是我的儿子秦和儿媳晋”“这是什么仙果,这般诱人?”“这是我们的食粮,我们世世...
· 黄河文化—对黄河文化的研究亟待加强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赋予了黄河丰富的文化内涵。对黄河自然状态和文化形态的研究,应该成为中华民族高度重视的重大课题。在研究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保护的同时进行黄河文化的研究;在确保黄河堤防不决口、河道不断流、河床不抬高、污染不超标的同时,进一步继承发展黄河文化、发扬光大黄河文化;在确保黄河生生不息、安澜无恙的同时,确保黄河文化的生生不息、日益昌盛,是我们黄河流域机构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目前,我们对黄河文化的研究和宣传还比较薄弱,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缺乏对黄河文化研究的自觉意识;二是对黄河文化的研究不系统、不深入;三是对黄河文化的研究及其所取得的成果与流域机构的地位不相适应。黄河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社会上一些有识之士对黄河文化的研究和宣传非常重视,并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果。作为黄河流域机构,我们更应该自觉积极地对黄河文化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下大力气去发掘、整合、宣传...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