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文化—解读河南黄河文化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五千年的灿烂文化。黄河历史的变迁,造就了华北平原广阔、平坦、肥沃的土地,为中华民族农业发展、经济繁荣提供了便利条件。华夏文明之光在河南黄河流域放射出最为耀眼的辉煌,产生了著名的仰韶文化、孕育了灿烂的商周文化。从夏商起,河南沿黄地区经济发达,在华夏文明史中,河南作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两千多年,先后有20多个朝代建都或迁都于此,在整个中国发展史上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素有“得中原者得天下”的美誉。然而,自西汉到新中国成立前的两千多年间,黄河共决口1500多次,其中河南占三分之二,大改道26次,有20次在河南,曾给两岸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从远古时期的大禹治水,历朝历代都为治理黄河水患进行了不断的探索。“黄河宁,天下平”成为沿黄人民梦寐以求的愿望。
进入新世纪以来,河南河务局按照水利部治水新思路和黄委“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治河新理念的要求,大力推进由传统治黄向现代治黄的转变,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实施了水资源统一管理和调度、调水调沙等一系列重大治黄举措,取得了显著成效。郑州、开封段159公里标准化堤防率先建成,成为黄河南岸名副其实的“防洪保障线、抢险交通线、生态景观线”。
悠久的历史,积淀了深厚的河南黄河文化资源。它包括黄河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黄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到历史遗址的有御坝碑、林公堤、铜瓦厢决口改道处、蒋介石扒口处和刘邓大军渡河处等,古建筑有武陟的嘉应观,历史名人有郑国、司马孚、宋用臣、陈善同等,另外包括水文化和堤防文化等。
河南黄河景区以自然、水体及堤防景观为主。自然景观有黄河游览区。水体景观有三门峡大坝风景区和黄河小浪底水利风景区,及三门峡黄河库区湿地自然保护区和孟津黄河湿地等。堤防及河道工程景观有河南黄河花园口风景区、开封柳园口黄河水利风景区、濮阳黄河水利风景区、范县黄河水利风景游览区和孟州开仪水利风景区等。这些景区,以特有的人文景观、黄河文化,向人们展示了多年来的治黄成就,为世人深入了解黄河起到一定的宣传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河务局在加快堤防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水利风景区的开发建设。由于受地理环境、人文特点等因素的制约,建设面积及景区开发规模相对较小。另外,景区建设作为新兴产业,其知名度及经济效益尚有待提高。但总的看,无论是重视程度,还是开发力度,随着标准化堤防建设的不断推进,顺应建设“生态景观线”的需要,挖掘黄河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产业的势头良好。
然而,景区的黄河文化建设也面临不少问题。因投入不足,景点建设滞后,加之宣传力度不够,导致具有金字招牌的知名景点不多。如花园口景区,长期以来都是党和国家领导人视察黄河,国外学者、友人考察黄河的重要地方,同时又有相当好的人文基础,具有很好的旅游开发价值,若投资到位,拉动宣传,对游客将有很强的吸引力,必将能够打造出一条黄河旅游专线。
景区的黄河文化建设又因整体规划不够,协调整合不力,对景区的建设、开发与管理总结不够,经验不足,导致不适应现代旅游事业的发展,难以带来更大效益。当然,需要各个环节的稳扎稳打、相互配合,方能适应市场的发展,同样可以获取良好的效益。例如,对花园口景区的规划、定位,受建设周期及投资等因素的影响,尚难以达到“大黄河”的高度。
另外,对于黄河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尚有待进一步挖掘。黄河历史悠久,为中华民族的发展进步贡献卓越,但我们对黄河的重大历史事件、传说等文化遗产的挖掘并不够深入。可喜的是《黄河号子》已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就河南河务局管辖景区的建设与开发来说,尽管已有10多年的历史,但作为新兴产业,仍有经验不足的问题,在管理体制上也存在一些弊端。这也是难以把黄河文化做强做大的关键。
为加速开发和利用河南黄河文化资源,河南河务局明确提出要乘河南省委、省政府发展文化强省战略的东风,加大投资力度,加快建设开发进程;在宣传上下工夫,不断提高河南黄河旅游景区的知名度;在扶持和奖励上出台政策,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挖掘和开发具有黄河特色的文化资源和景观,全面促进河南黄河文化产业的发展与进步。特别是在花园口风景区的建设与开发上,进一步拓宽思路,理顺管理与投资机制,加快景区的开发和建设,力争早日将其打造成为河南黄河的旅游,成为宣传黄河、了解黄河的真正窗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