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黄河文化—回眸清代河工堵口

2018-01-17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372
转发:0
评论:0
黄河文化—回眸清代河工堵口,研究黄河堵口的历史,清代的河工堵口是值得一提的。出于“保漕”的需要,及沿用潘

  研究黄河堵口的历史,清代的河工堵口是值得一提的。出于“保漕”的需要,及沿用潘季驯“筑堤束水,以水攻沙”的治黄方略,清代治河不仅非常重视堤防建设,而且高度重视决口的堵塞,几乎是“逢口必堵”。以至于在乾隆以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河官们到了“为堵口抢险而疲于奔命”的地步。


  清代的河工堵口,有三个特点:


  规模大。如在康熙执政初期,黄河决溢为患十分严重。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由于黄、淮并涨,致使黄河两岸发生了大量决口,仅高家堰决口就有34处。为解决漕运不通这一心腹之患,尽管清廷当时正在讨伐以吴三桂为首的三藩割据势力,军用浩繁,康熙仍毅然下决心治理黄河。于十六年调安徽巡抚靳辅为河道总督,开始了一场较大规模的治河活动。5年后,在靳辅、陈潢的大力整治下,终于将黄河两岸的21处决口和高家堰的34处决口全部堵塞,使大河回归故道,并一度取得了数十年没有重大决口的“小康”局面。


  工程复杂。就古代治河工程来说,堵口本是一项技术复杂、风险极高的事。即使在现代技术条件下,也是如此。而要在口决多处,且流行多时的情况下再行堵复,更是困难重重。这种情况在清代可谓屡见不鲜。靳辅、陈潢的堵口治河活动如此,乾隆年间阿桂主持的堵口工程也如此。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7月,黄河两岸相继决口20余处。北岸水势由青龙岗夺溜北注,经南阳、昭阳、微山等湖,入大清河。朝廷委派大学士阿桂主持堵塞,曾两次堵合,但均告失败。此后,通过实施增筑南堤、加开引河等一系列工程,至乾隆四十八年才将所有决口堵复。


  费用浩繁。这是由堵口工程规模大、技术复杂所决定的,但也不排除人为因素。据记载,嘉庆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在武陟马营的一次堵口中,耗银达1200万两,用秸料更是多达2万余垛,合计2亿多斤。一次堵口竟用这么多的料物,真是骇人听闻。

 

  清代治河,重在堵口,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


  首先是治河以“保漕”为最高目标。如在顺治年间,由于黄河屡堵屡决,阻滞运道,当时不少朝臣连上奏章建议改道,让黄河走所谓的“禹王故道”。而总督河道杨方兴认为:“元、明以迄,东南漕运,由清口至董口(在今江苏宿迁境)二百余里,必借黄为转输,是治河即所以治漕,可南不可以北。若顺水北行,无论漕运不通,转恐决出之水东西奔荡,不可收拾”(《清史稿·河渠志》),反对这一建议,下决心堵塞决口。并得到了当权者的赞同。


  其次,也是沿用潘季驯“筑堤束水,以水攻沙”治河思想的结果。纵观清代治河,可以说是潘氏这一治河思想的延续和发展。如在清代治河中发挥过重要作用、有着突出地位和影响的著名治河专家靳辅、陈潢,他们不仅十分崇拜潘季驯的治河思想,而且在实践中还有所创新和发展。在他们主持治河的十余年中,不仅堵塞了大量决口,还整修、加固了黄、淮、运两岸的千里长堤。
清代治河,重视堵口,其作用和影响也是显著的。


  首先,减少了黄河下游发生改道的几率。这从下面一组数据中不难发现。据《人民黄河》统计,明代(公元1368年~1644年)的276年中,黄河决口改道达456次,其中大改道7次;而清初到鸦片战争(公元1644年~1840年)的196年中,决口361次,未发生一次大的改道。只是到了清末,黄河才发生了铜瓦厢改道。清代黄河,已处于“明清故道”的行河晚期,河床淤积加重,决口增多,在封建社会那样的生产、技术条件下,是在所难免的。然而,改道却相对减少,与其重视堤防堵口不能说不无关系。


  其次,促进了黄河防洪技术的发展。鉴于决口对漕运的严重影响和堵口的不易,清代的防洪技术有了明显的进步和发展。在清代,除对黄河的水文、水情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外,在堤防、险工的整治、加固、管理以及汛期的防汛抢险等多方面也都有了明显的提高,例如抢险堵漏。汛期洪水时,由于堤身有隐患,常常发生漏洞险情,若抢护不及时,稍有疏忽,及易造成大堤溃决。清代不仅已能够采取具体的技术措施进行有效的处理和预防,而且还能针对漏洞险情发生的不同情况,进行及时抢护,以避免溃决。清人所提出的漏洞探摸技术及外堵、内堵的方法,时至今日,仍值得借鉴。
当然,也应看到清代堵口的一些负面影响。由于堵口工程花费巨大,也为河败滋生了土壤。“黄河决口,黄金万斗”,就是当时流行的一句民谚。另外,因决口频繁,又难以及时堵塞,对下游两岸人民来说,决口所带来的历史性灾难并未有所减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黄河文化—黄河奇石
大河出奇石、大河出名石——这是大自然的造化。其自黄河的“黄河奇石”以其独有的魅力,赢得人们的钟情和喜爱。黄河奇石是“上苍”的手笔、“母亲”的刀工。黄河自青藏高原奔流而下,纳百川,容千流,沿途汇聚了洮河、大夏河、湟水、大通河、北浪河、祖历河等众多支流。这些河流从巴颜喀拉山、阿尼玛卿山、祁连山、西秦岭等古老的山脉带来了大量岩石。这些岩石成因复杂,石质多样,特别是其中的火成岩、水成岩、变质岩所含矿石的种类、色泽、结晶硬度不一样,经千百万年风化、剥蚀和河水长期搬运、冲刷、撞磨之后形成色彩多样、花纹美丽、形状奇特的卵石。黄河奇石的石面光滑,大小不一,但一般都很“壮硕”,大的重几公斤、十几公斤,也有重百公斤的。兰州黄河石中甚至有上千公斤的,它的质地坚硬,具有凝重的气质。黄河石不像雨花石那样晶莹剔透,绚丽多彩,但丰富的纹理显示的多为间色和复色,既古朴浑厚,又粗犷豪放,记载着历经沧桑的岁月,饱含着千磨万砺...
· 黄河文化—黄河"花儿"
一提起我国西北的优美民歌“花儿”,人们会因地域称之为“青海花儿”、“甘肃花儿”、“宁夏花儿”以及“河州花儿”、“洮岷花儿”;或因民族称之为“回族花儿”、“撒拉花儿”、“东乡花儿”、“土族花儿”、“保安花儿”等,无人称“黄河花儿”。但是,当我无意间画了一张青、甘、宁三省区相连的草图,并画出黄河及其支流的流向,按照“花儿”流行的大夏河流域、洮河流域、青海甘肃段黄河流域、大通河流域、宁夏境内黄河流域标出各县、市具体地名以后,猛地吃了一惊:我看到“花儿”只集中流行在北起宁夏贺兰山南至甘肃宕昌,东起六盘山西至甘肃河西走廊青海日月山这约二十万平方公里范围内,不足三省区总面积的百分之六,都在黄河龙羊峡至吴忠市这一段黄河及其支流大夏河、洮河、大通河、湟水、清水河的沿岸地区,是这一段黄河流域独有的特殊民歌,若真的将其称为“黄河花儿”也毫不为过。这不能不让人想到它的文化地理学和环境文化学的意义,即黄河文化蕴含...
· 文化-新年回眸与期盼
新年回眸与期盼/孙家达“元”有始之意,“旦”指天明的意思。便是一年开始第一天。今天,正值元旦佳节,首先顺问全国乃至海外孙氏宗亲,新年好。向关心和研究孙氏文化的宗亲致以诚挚的问候。我乐安孙氏,其先出自上古大圣人虞舜之后,以其始祖孙书,春秋时代伐莒有功,得景公赐姓孙氏,子系繁衍,英才代出,功垂竹帛,光照汗青。春秋末期有兵圣孙武,为世界公认的兵学鼻祖,所著:《孙子兵法》至今享誉全球;战国中期有兵家亚圣孙膑,战功卓著,辅佐齐威王称霸中原;三国时期有吴大帝孙权,雄踞东南,保土安民,其功甚渥;近世有伟人孙中山,领导辛亥革民,推翻封建帝制,开创民主共和新纪元;其它如成就斐然的文官武将,�{爵显宦,学士方家等等则不胜枚举。所有这些都表白:乐安孙氏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中极其光荣的一员。百年来,世界环境变更,我三世祖孙武,“不战而屈人之兵”思想,已成为推动世界人民进入和平发展时期的重要理论,他所著《孙子兵法》...
· 黄河文化—黄河落日
一缕清风勾勒出向晚的清凉,青芦拂摇沙沙,抖落几许初夏的嫩绿和暖色夕辉,微弯的叶子轻拨黄河浅水之上的金弦,此刻我身后是碧蓝而波伏潮涌的渤海,西太平洋的暖流穿越季节的防线逼近北中国环东海岸,一圆远古红铜色的太阳在黄河上游广阔的河滩上沉落,溅起一河金色波光。置身黄河,我橙色的思绪漫过河滩麦穗齐整的方阵,大豆在河堤上萌芽新叶,河柳浓绿一撇,大写意地涂抹黄河飞翔意境。足下的软泥,岁月的柔情写真,牧童扬鞭抽落一串鹬类的啼鸣,蝶翅上驮着清风之歌――这个时候我心底升腾的想念,悬浮于黄河上空永世苍凉。我无以言述,双目含潮,情痴意拙,久远的时光潮落潮起,我爱恋的方向,是不朽的阳光。多少个期盼的日子已经过去,走马黄河,从河口出发的意念紧扣我心灵的渴望,在涂满玫瑰色广阔的黄河三角洲伫立,一任河风拂摇,让日子布满微甜的沙粒,让鱼在向往的空间穿梭,一瞬定格的命题在潮涨潮落时侵蚀往昔,或许有初月如水印,一个世纪蜕去滔滔...
· 黄河文化—黄河源头
关于黄河的源头,《荆楚岁时》曾记载有一则神话故事:相传汉武帝曾派张骞出使西域,寻找黄河源头。张骞奉命沿黄河西行数月,在黄河源头附近见到了织女,织女十分热情地恭迎并接待了这位汉朝使者。张骞返回时织女赠其一机石。张骞持机石返回长安向汉武帝复命,将机石献给汉武帝,并将寻找黄河源头、到银河、遇织女、赠机石和经过一一禀报汉武帝。自此有黄河源头与天上银河相通的传说。而传说终究是传说,黄河源头的探寻多年来颇费周折。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