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文化—感悟都江堰
不知两千多年来有多少人写过都江堰,多少华文妙语使人浮想联翩。而当站在飞檐翘角的二王庙高高的台阶上,眼望着滔滔岷江激流,目光穿越中流砥柱般的鱼嘴,穿越颤动飘逸的安澜桥,穿越青翠壁立的离堆……似乎让人又有所感悟。
江水滔滔,发源于川北高山地区的岷江,每年春夏山洪暴发之时,犹如脱缰的野马奔腾而下,造成下游成都平原连年灾害。公元前三世纪,战国末期秦昭襄王时,李冰出任蜀郡大守。李冰带着儿子二郎等人,沿岷江考察水患成因。为了解决水患与灌溉成都平原,李冰采用火烧岩石,使其爆裂的方法,把灌县东边的玉垒山凿开,形成了一个宽20米、高40米、长80米的山口,因形状酷似瓶口,故取名“宝瓶口”。又修一段河道,把岷江与沱江连起来,从而把岷江水引向成都平原。由于宝瓶口地势较高,分流的岷江水太少,李冰父子决定迎着岷江来水方向修一道坝。不过这道坝不是通常那样修成一道横坝,拦截江水。如果那样,都江堰也就落入俗套了。李冰是在江心顺水筑一道分水堤,堤坝的顶头状如鱼嘴,昂首于岷江江心,岷江水流经鱼嘴,被分为内、外两江。西边叫外江,仍循原流,主要用于排洪;东边沿山脚的叫内江,是人工造渠,通过宝瓶口流入成都平原,主要用于灌溉和行舟、漂运。筑分水堤时,为了石块不被水流冲走,李冰把卵石装入竹篮内,依次沉入江心,一道分水堤就这样筑起来了,后被称为金刚堤。为了避免夏秋洪水进入成都平原,李冰又在分水堤尾向内江岸边修了一道飞沙堰,泄洪排沙。当内江水太多时,多余的江水就从飞沙堰上漫到外江。为了避免泥沙淤积在飞沙堰前,在修飞沙堰时,使其与江水流向之间有一夹角,水流在这里产生漩流,江水中的泥沙、卵石就被搅起来越过飞沙堰抛入外江。宝瓶口、金刚堤、飞沙堰构成了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三大主体。为保证工程长期运行,李冰还制定了使用和维护规则。在江中设置了标志水位的石人,要求水位低不过足、高不及肩,“深淘滩、低作堰”的维护原则被刻在江边的石壁上。成都平原从此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称其为“天府”。
都江堰的一切都是借助于自然而又完全融于自然。它简单得连一个不懂治水的人花一刻钟便能把它的原理搞个一清二楚;然而正是这种简单,才使得都江堰复杂得直到两千年后,人们还在为它的精巧细密叹为观止。人们都说都江堰是先人留下的一笔巨大的物质财富,其实更是一笔精神财富。
两千多年来,李冰父子凿离堆,开堰渠,为民谋利,一直为世人所敬仰,为了纪念李冰父子,人们在都江堰东岸建起了气势恢弘的二王庙。二王庙从古至今香火鼎盛,农历六月二十四、二十六分别是李冰父子的生日,每到这几天,都江堰都会出现纪念李冰父子的庙会。与历朝历代的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相比,李冰父子得到了人们更为广泛、真诚地拥戴和怀念,千百年来都江堰工程的科学性、完美性及产生的巨大经济效益,无不使人心生感佩。透过都江堰水利工程,我们可以看到官位不高的李冰为官的追求和施政水平,这也是千秋万代人们敬仰李冰的最重要原因。在可见的史料中,没有看到李冰的言论、著述,因而也看不到他做官、从政的思想理念。但透过他的施政行为、施政绩效可以推断,李冰是一个勤于政务、执政有方的清官。试想,如果李冰是一个争名于朝、争利于市的市侩政客,他能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来建设都江堰这样宏大的工程吗?因此,我们可以看出都江堰水利工程的设计者、建设者李冰为官一任,造福于国、造福于民的指导思想。
都江堰注定让我们对其充满景仰与怀念、激动与深思。面对都江堰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任何描述都是苍白的,以至任何语言都显得多余。大象无形,大音无声,惟有默默地注视,默默地走过,默默地感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