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黄河文化—湟水源头护渠人

2018-01-17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27
转发:0
评论:0
黄河文化—湟水源头护渠人,   夏日的湟源,青山列屏,绿水环乡,草木葱茏,万物争荣。   从县城驱车一路迤

    夏日的湟源,青山列屏,绿水环乡,草木葱茏,万物争荣。


    从县城驱车一路迤俪南行,波航乡山坡上的层层梯田麦浪叠翠、菜花泛金,灌木成片,植被碧绿……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穿行于阡陌交通、林木繁茂的山坡沟壑,一条条大大小小的铅灰色脉络纵横交错,不时隐显于绿荫密布的山山坡坡,这便是被当地人民亲切称为“生命渠”、“幸福渠”的——南山渠。1996年建成运行的南山渠将生命之水通过一条条干渠、支渠、斗渠使童山秃岭涂满了充满希望的绿色!这纵横交错的脉络浇灌着湟源山川,滋润着湟源之民。


    站在南山渠旁道路上俯瞰,大山褶皱中大史家村屋舍俨然,饮烟袅袅。该是吃午饭的时候了,渠旁一位挥锹铲沙的老人吸引了我们的注意。他须发皤白,面容清癯,黧黑的额头上刻满了岁月的沧桑。


    老人就是南山渠第七管理段合同制管理员颜生林,68岁高龄的他在南山渠整整守护了十几个年头,管理段职工和南山渠受益农户的双重身份,使他对南山渠有一种常人难以企及的情愫!望着层叠的梯田和蜿蜒的渠道,老人打开了话匣:“没浇水前,一亩地只能打三、四百斤粮食!有了南山渠,梯田都浇上了水,如今亩产打七、八百斤不成问题……”指着梯田里丰收在望的庄稼,老人感慨万千:如今水有了、山绿了、吃水不用出门,种田不靠天爷,村民们有的搞特色种植、有的搞牛羊育肥贩运、有的外出打工……挣钱的门路越来越广了!


    顺着渠道延伸的道路铺满了细沙。几年来,在他分管的这条渠旁道路上,整整4公里长的路面铺满了老人从山下用牛车拉来的沙子。平整的路面与老人单薄的身体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一位年届古稀且身患心脏病的老人,是什么力量支撑他完成这么“浩大”的工程?每月240元的微薄工资当然不是他这么拼命干的理由,他完全可以在家中养上几头牛或猪,收入肯定比工资可观!十几年的护渠生涯,他又经历了多少个顶风冒雨的日夜?承受过多少次巡查堵漏的风险?老人不愿谈起!


    注视着这条63公里长的铅灰色长龙,老人脸色凝重:这可是我们湟源县2万多人的生命渠啊,我一定要把他看护好!


    伴着深深的感动,我突然明白了湟源县为什么会多次荣获全国“水土保持先进县”、“水利建设先进县”、“造林绿化百佳县”的桂冠,正是因为有了许许多多像颜生林一样不计得失、奉献不已的水务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黄河文化—黄河源头
关于黄河的源头,《荆楚岁时》曾记载有一则神话故事:相传汉武帝曾派张骞出使西域,寻找黄河源头。张骞奉命沿黄河西行数月,在黄河源头附近见到了织女,织女十分热情地恭迎并接待了这位汉朝使者。张骞返回时织女赠其一机石。张骞持机石返回长安向汉武帝复命,将机石献给汉武帝,并将寻找黄河源头、到银河、遇织女、赠机石和经过一一禀报汉武帝。自此有黄河源头与天上银河相通的传说。而传说终究是传说,黄河源头的探寻多年来颇费周折。
· 黄河文化—河湟“花儿”红似火
当地处青藏高原腹地的河湟流域群山含黛碧水泛绿之时,已是农历四五月间。被漫长冬日禁锢半年之久后,一种叫做“花儿”的古老民歌张开翅膀,在青海72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自由翱翔。在碧绿的田野里,在高高的山岗上,在悠闲的小园内,在舒心的茶社间,“花儿”在汉、藏、土、回、撒拉、蒙古、保安、东乡等兄弟民族的心间怒放。花儿本是心上的话,不唱是由不得个家。刀刀拿来了头割下,不死时就这个唱法。连死亡都奈何不得,河湟“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作为西北具有代表性的民歌,几百年来花儿一直在青海、甘肃、宁夏、新疆四省(区)的七八个民族中代代传唱,绵延不绝。而流传于青海的河湟“花儿”,更是青海各族人民心头盛开的一朵艳丽奇葩,她形象地表达了老百姓的爱情,逼真地反映了人们的心声,是广大群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水是生命之源,江河哺育了人类文明。得到黄河及其上游一级支流湟水滋润的青海东部是青海省政治、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有...
· 黄河文化—泾惠渠穿越历史尘埃的“恩惠渠”
泾惠渠的前身是郑国渠,从秦朝开始就非常有名,并为秦统一六国立下战功,是与都江堰、灵渠齐名的中国三大水利工程之一。先后历经汉代的白公渠、唐代的三白渠、宋代的丰利渠、元代的王御史渠、明代的广惠渠和通济渠、清代的龙洞渠等历代渠道,民国水利专家李仪祉重修后改名为泾惠渠。战国后期,诸侯混战,秦国为完成统一霸业,将矛头指向邻近的韩国。历史关头,一场奇战发生了。这场奇战就是修建郑国渠。为了削弱秦国的强大实力,公元前237年,韩桓惠公特派韩国水工郑国赴秦兴修水利,企图利用浩大工程消耗秦国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从而达到“疲秦”目的。不料事与愿违,当时的秦王嬴政采纳了郑国的建议,命令郑国在秦国修建郑国渠。在郑国的和参与下,一条长达100多公里的大型水利工程——郑国渠在关中大地上蜿蜒盘旋,它巧妙利用了北仲山南麓西高东低的地势特点,把渠修建在渭北平原三级阶梯的最高线上,巧通泾河、洛水,取之于水,用之于地,又归之于水...
· 秦陇文化—大漠黄河—考证宁夏秦渠的成渠时代(一)
宁夏引黄灌溉设施创始于何时?清代中叶以前的文献史料,明确地说始于汉代,或含糊地说建于古代。截至目前从我们已经查阅到的资料看,成书于清道光六年(公元l826年)的《西夏书事》有秦家渠“相传创始于秦”的记载。一百年看的宁夏地方志《朔方道志》(成书于公元1926年)重提这一说法。1936年出版的《宁夏省水利专刊》在照引《朔方道志》说法的同时,该书编者之一的曹尚经又在书末著文指出:“试综阅宁夏现存之关于水利的各种典籍,及能找到的碑文图卷,就知道宁夏的水利事业,远肇于汉代武帝的时候。”1943年编撰的《十年来宁夏省政述要》,一方面引用“朔方道志”的说法,同时又指出秦渠建于秦代之说是“根据渠名之推测,及不确实之传言。”解放以后,秦渠建于秦代之说曾广泛流行。近年来,不少同志指出,该说缺乏史实根据,宁夏引黄灌区的开发应为汉代的事1。但有些同志仍坚持秦渠始建于秦代之说2。对此,我们愿再一次阐明自己的观点,以...
· 秦陇文化—大漠黄河—考证宁夏秦渠的成渠时代(四)
附注:1参见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中国水利史稿》编写组:《中国水利史稿》上册,1979年,水利电力出版社;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史述要》编写组:《黄河水利史述要》,l982年,水利出版社;汪一鸣:“试论宁夏秦渠的成渠年代”,《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l981年第4期;卢德明:“关于宁夏引黄灌溉创始年代问题”,《宁夏水利科技》水利史志专辑(一),1983年第l期。2参见田尚:“试论‘塞北江南’宁夏平原引黄灌区的形成”《中国史研究》1982年第4期;冯并:《塞上明珠朔(“秦汉古渠话源头”一节),1981年,陕西人民出版社。3所谓“朔方”。当时有两种涵义,一是指朔方郡(今内蒙古包头以西后套地区)而言,一是泛指朔方刺史部(下辖》方、五原、上郡、安定、北地等郡,当时宁夏河套平原大部分属北地郡,小部分属安定郡)所属广阔地区,由上下文分析,这里当指朔方郡。令居即今甘肃兰州永登附近...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