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 | 那个在心里种花的人,这样的人生才不会荒芜
多姿多彩的大自然,若失去了花的点缀,就会颜色顿失,满眼苍苍。
心灵的原野,若没有花的充实,则会干涸皱裂,渐渐枯竭。
无论面对怎样的人生,在心里种花,人生才不会荒芜。
一、善良之花
元丰二年,新党得势,王安石变法如火如荼。此时苏东坡调任湖州,他在《湖州谢上表》中写了几句牢骚,其中一句“难以追陪新进”引起新党不满,他们认为苏轼在嘲讽新法。
于是御史台里的官员们在苏轼以往的诗词里寻章摘句,搜罗了很多苏轼嘲讽新法的“证据”。
苏轼被抓入狱,接受审问,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
“遥怜北户吴兴守, 诟辱通宵不忍闻。”
在监狱里,苏轼受到了非人的折磨,通宵侮辱、摧残到了其他犯人也听不下去的地步,很难想象,侮辱、摧残的对象就是苏东坡!
在阴暗的牢房中,饱受摧残之下,他被迫交代自己的“问题”,他知道,自己一旦承认,就离刑场不远了。
御史台的小人带着满满的恶意,罗织起一个个精巧的罪名,把苏轼打入了十八层地狱。
可苏轼的名声实在太大,加上太后求情,苏轼侥幸逃得一命。
哪怕这样被小人构陷,哪怕曾经受到非人的折磨,苏轼的内心却依然柔软而善良。
在黄州,他不忍看到弃婴白白死去,成立救儿会,救助弃婴。在惠州,他看到农人因为长时间耕种造成腿上溃烂,他推广新式农具,给当地农人带来极大的便利。在海南,他看到野蛮遍地,他主动开办学堂,开化百姓。
他走到哪里,哪里就能绽放新的希望。
他内心的善良,不只是照亮别人,也温暖了自己,正是这些努力,让苏轼的内心没有干涸,当他看到那些侥幸生存下来的婴儿,看到那些不用再被疾病困扰的农人,看到海南学子及第,他内心充盈着感动和力量。
这份善良,让苏轼时时刻刻温暖着别人,别人也温暖着他那颗饱聪慧敏感,饱受创伤的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