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明清500年消防史:从禁中“门海”到民间水会

2017-12-2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376
转发:0
评论:0
明清500年消防史:从禁中“门海”到民间水会,故宫的“门海”供图/视觉中国中国古代建筑大多采用木结构,一旦起火,势必瞬间蔓延而

故宫的“门海” 供图/视觉中国

中国古代建筑大多采用木结构,一旦起火,势必瞬间蔓延而造成无可逆转的破坏,因而古人对于防火是十分重视的。作为都城,明清时的北京街市繁华,房屋栉比,对于防火要求更高,上自宫廷禁地,下至民间街市,都会用各种办法来防范火灾或是想方设法地减少一旦着火所造成的损失。

禁中屡次被火 门海防范

明朝发生过多次火灾,即使是例禁森严的皇宫也不例外。据统计,明代平均每5年就有一次较大规模的火灾。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记载:“鳌山灯火,禁中年例,亦清朝乐事。然亦有最出意外者,如永乐十三年正月之壬子,鳌山火发,焚死多人,都督马旺亦与焉。”当时朱棣正好在北京,据称“闻之惊惋,命太子修省”。正德年间皇宫再次出现了一次巨大的火灾,“正德九年正月十六日,上于宫廷中,依檐设毯幕,而贮火药其中,偶不戒。延烧乾清宫,以至坤宁宫,一时俱烬。”一场大火,几毁一座皇宫。

为了应对不可预测的火灾,大明的皇宫内各处放置了多个“门海”。顾名思义,让门前的水犹如大海一般,即使发生火灾,也可就地取水及时扑灭,所以也称为“吉祥缸”。明清易代之后,在宫中放置水缸的做法也延续下来。《内务府事例》记载:“大内多宫殿门,泛铜狮象炉鼎龟鹤,暨镀金狮象麒麟炉鼎门海,皆前明旧物。”门海民间又称为“金缸”“太平缸”,这种明清宫城中用以日常存水以作防火之用的水缸,依据大小分为大金海、大铜海、大铁海、中铜海、小铜海以及小铁海6种。会典记载,清代内廷各处,计大金海18个、大铜海22个、大铁海4个、中铜海152个、小铜海8个、小铁海104个,总共308个。门海四季存水,每年自二月朔至十月底,每半个月添水一次。有专人负责管理门海,一名苏拉管理3个海。到了严冬时节,为了防止缸中的存水结冰,还得用火炭烧温,名曰“熏缸”。(《旧京水会资料抄》)

二月街道挖沟 谨慎火烛

城市街道人烟稠密,防火要求更高。明代北京城东南有盔甲厂,在万历三十三年九月丙申,伴随着响彻云霄的一阵爆炸声,烧死数百人。天启五年六月初六日,城西南象来街的王恭厂发生爆炸,庭树尽毁,造成当时从阜成门至刑部街“亘四里,阔十三里,宇坍地塌,木石人禽,自天雨而下。屋以千数,人以百数,燔臭灰迷”,可见这次爆炸的危害程度之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戒指的历史:从禁戒信号到爱情信物
有史以来,戒指都被认为是爱情的信物。它是一种戴在手指上的装饰品。男女都可佩戴,材料可以是金属、宝石、塑料、木或骨质。它究竟属于哪一国家的发明创造,还没有定论。在中国,戒指至少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据说最早的时候戒指是一种“禁戒”的标志。当时皇帝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皇上每天会选妃陪伴,后宫中的妃子们如果来了月经,便会戴上戒指,作为一种信号使用。从大量文献可以看出,秦汉时期,我国妇女就已经普遍佩戴戒指了。东汉时期,民间已将戒指作为定情之物,青年男女通常会以赠送指环来表达爱慕之情。到了唐代,用戒指当定情信物的习俗就更加盛行了,并一直延续到了今天。“戒指”一词出现较晚,《中国古代服饰风俗》一书讲到明代服饰时说:“至于称其为戒指,似乎还是明代以后的事情。”明王圻的《三才图会》又说:“后汉孙程十九人立顺帝有功,各赐金钏指环即今之戒指也。”这些都说明,直到明代以后,“戒指”的称呼才多了起来。但“戒指”一...
· 民间出行禁忌:从吉日选择到古人的出行忌讳
出门远行,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遇到的。旧时交通不便,出门远行困难很多,最怕遇上灾祸,所以民间习俗有很多出行方面的禁忌。比如云南的马帮就有农历腊月、六月忌远行以及“春不走东,夏不走南,秋不走西,冬不走北”的讲究。有首古诗感叹行路艰难,描述了出行的诸多禁忌:“常忆离家日,双亲拂背言。遇桥须下马,有路莫行船。未晚先寻宿,鸡鸣再看天。古来冤枉者,尽在路途边。”一般来说,民间出行方面的禁忌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慎选出门吉日古人出行多择吉日。商代甲骨文中就常见占卜择吉出行的记载。商朝人用火烧龟甲或兽骨,然后根据甲骨上出现的裂纹来判断未来的吉凶。帝王出巡、郊游打猎、外出办事、将军远征等都要进行下问,以预测出行的吉凶如果卜问得不到吉兆,过几天再行卜问,再定行程日期。这种卜问吉凶之法在古代相当流行。在中国古代,几乎每个朝代都设有卜官,观天地之变、测阴阳之机,预卜未来。这种选择吉日出行的做法在民间也广为流传。民...
· 西学中源从“格致”到“科学”
西学中源,这个词的意思是,西方学问源自中国。Science(科学)初到中国的时候,就遇到这种情况。中国士大夫问,Science是什么?洋人说,通过实验方法,研究自然,获得知识。中国士大夫说,这种学问,中国自古有之,叫做“格致”,是“格物致知”的缩写,《四书集注》的作者朱熹先生解释说,“格”就是“到”,“格物致知”就是“到物质上面去研究物质,获得知识”,这不是你们的Science吗?洋人一听,大为叹服,从此Science便译为“格致”,在中国近代科技史上,使用了半个世纪。朱熹先生教诲我们,从自身到万物,一草一木都要“格”(研究),今日格一物,得到一点知识,明日再格一物,又得到一点知识,积累多了,万物之理,豁然贯通。这套“格致”学问,表面上看,很像搞科研,却只是假象。原来朱熹先生所谓“格物”,不是动手动脚做实验,而是瞅着那物想问题;“格物”不是研究那物,而是通过那物反思自己的道德观,去恶从善,...
· 程姓从春秋至明清的徙史
历史上,程姓的分布北方以河南、河北、山西、陕西为主,南方以安徽、浙江、广东为主。春秋时,程姓主要繁衍于晋国(今山西省境内)。晋国是西周王室的同姓国,春秋时期发展成一个强大的诸侯国。晋文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晋国的国土以今山西省为中心,包括河南、河北和陕西部分地方。在由荀氏改姓程氏的人群中也出了不少名人。苟驩的孙子中有个程季。他的儿子程郑,为人品行端正,又敢于直言极谏,得到晋悼公的赏识,被任命为乘马御,后来升任下军副统帅,成为晋国六卿之一。又有大夫程滑,在权臣栾书、中行偃的支持下,刺死了荒**无道的晋厉公,成为哄动一时的人物。除了苟氏改姓程氏外,智氏家族中也有改姓程氏的,如程秀。荀氏支子苟驩食邑于程,以邑为氏,这是程姓人群的一个源头。虽然它不是程氏最早的源头,但毕竟壮大了程姓的队伍。西周灭亡后,部分程姓先民迁居晋国,以后又有苟氏、智氏人改姓程氏,于是晋国成为春秋时期程姓先民的主要聚居地。周...
· 从清水会盟到平凉劫盟,再到长庆会盟,浅谈安史之乱后唐蕃的“爱恨情仇”
唐代吐蕃国自西勃兴,与唐王朝对峙,分庭抗礼。时而进犯,时而求婚;时而掠地,时而请和。而唐廷则或征伐防御,亦或绥靖安抚。这种战和交错的局面约略持续了二百余年。其中有一次讲和会盟就是公元783年正月,在清水(今甘肃省清水县)举行的。清水之盟,即清水会盟,是唐朝在建中四年与吐蕃第六次会盟、第三次议定边界。在此次会盟中,唐割让了被吐蕃占领的凤翔以西的广大地区与吐蕃和好。不过吐蕃对会盟并无诚意,最终酿成平凉会盟上唐廷盟官被捕杀,唐盟使浑瑊险些丧命的劫盟恶果。763年安史之乱结束不久,吐蕃军队大举进攻唐朝并占领长安15天。唐代宗仓皇逃往陕州,大将郭子仪率兵勤王逼退吐蕃。虽然吐蕃放弃了长安,但却占领了凤翔以西的河西地区。779年,唐代宗病逝,吐蕃纠集南诏等附庸大举进攻西川,唐将李晟率神策军驰援西川守军,重创吐蕃南诏联军于大渡河。之后吐蕃请和,唐德宗因决心讨平藩镇以及对回纥的深恶痛绝,派遣使臣积极谋求与吐...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