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回顾历时五年创作的油画《贞观盛会》走出误区

2017-12-27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40
转发:0
评论:0
回顾历时五年创作的油画《贞观盛会》走出误区 ,作者:孙景波李丹储芸声“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这是历史画创作的价

  作者:孙景波 李 丹 储芸声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这是历史画创作的价值与意义。回顾历时五年创作的油画《贞观盛会》,从考证、收集素材,到更名、构思,再到形式绘制,仿佛一场寻梦,感触颇深。作为对唐太宗贞观年间元正日在太极殿举行大朝会情景的再现,我希望《贞观盛会》不仅仅呈现了热闹的场面,还能引发观者对“贞观之治”这段历史的回望与深思。这也是我创作这件作品的重要动力所在。

  走出误区

  历史画创作,永远有缺憾感——回望五千年浩瀚的历史,难能想象而更难以再现的情景,何其多矣,其可探索的空间无边无岸。

  我自喜欢读历史故事,常常为我们祖先那些可歌可泣的事迹和精神感动不已。在“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150个选题中,我最终选择了历史学家开列的最能引发民族自豪感的命题——《含元殿与万国来朝》。此后,我长时间地纠结在这个命题上,在其所涉及的人物、时间、地点,朝会的仪式以及命题的深层主旨等方面,服饰史专家和我已有的知识都不能很快达成共识。这共识的渐渐达成,竟用了四年的时间。

  根据原命题的附文解读,我的直觉认为这是表现贞观年间,唐太宗在含元殿接受百官和各国使节朝贺的盛大场景。为此,在“开荒”阶段,我漫无边际地收集资料。依据各版本的中国古代服饰编著、唐代人物绘画及壁画等,我大约搜集了数以千计的图像资料,并且观看了有关唐代的影视,读了多本唐太宗传记,以及《资治通鉴》中贞观时期的纪事、《贞观政要》等史记文献。这种过度占有资料的盲目,也让我陷入迷途,难舍枝节而心乱眼花,一度奢望将唐太宗、长孙皇后、魏徵、房玄龄、长孙无忌、尉迟敬德、秦叔宝以及更多让我感动的人物,都能纳入构图之中。

  这一命题,还涉及公元七世纪众多与唐朝建立外交关系各国使臣的形象,虽然有萧绎《职贡图》、阎立本《职贡图》、敦煌壁画等可以参考,但我还需要更广泛地去搜寻公元六世纪前后,阿拉伯、印度、中东以及欧洲中世纪的绘画、雕塑等艺术资料中一些历史人物的图像。同时,我还查寻了唐大明宫以及含元殿的图像资料,去北京故宫、西安大明宫遗址等现场进一步感受皇宫氛围。

  然而,在我阅读含元殿的文字资料时,意外地发现我对《含元殿与万国来朝》这一命题,在时空认知上陷入了致命的误区——含元殿建成于公元663年,而唐太宗去世于公元649年,若是画成唐太宗在“含元殿”接见各国使者,岂不是对历史的亵渎?此时,我已经开始了唐太宗在含元殿接受万国来朝的构图。这一发现,让创作顿时陷入困境。

  考虑到这是“命题作业”,我曾几度试图把主人公改为唐中宗、唐玄宗甚至武则天,也试图把“万国来朝”的环境拉到大明宫含元殿外的广场。但从如何揭示这一历史现象的根源和实质而论,只有唐太宗的历史威望和影响力,才堪当“万国来朝”的主体人物。正是唐太宗贞观年间,任贤纳谏,推行偃武修文、固本宽刑等系列国策,以及其“四夷可使如一家”对外政策的实行,才有了“万国来朝”的空前盛况。我想,以盛唐为镜,究兴替之由;以唐太宗为镜,悟得失之因,才应是我创作这幅作品的核心意义。

  为此,我一改之前构思,并自行决定把命题改为《贞观盛世——万国来朝》。但应该如何布景,安排哪些人物等,专家们依然持不同意见。三年过去了,我似乎还没有找到“正确”解读“万国来朝”历史真实的切入点。直到读到孙机先生编著的《中国古舆服论丛》中所载:“皇后服有袆衣、鞠衣、钿钗礼衣三等”,袆衣“受册、助祭、朝会诸大事则服之”,钿钗礼衣,“宴见宾客则服”。这使我确信,唐朝的“朝会大事”,皇后是须参加的,并可以身着钿钗礼衣。长孙皇后的出场,标志着唐代妇女在中国历史中前所未有的社会地位。而唐太宗的《元日》《正日临朝》诗,正是“大朝会”这一盛况的反映,写出了唐太宗面对万众朝拜时欣慰、兴奋的感受,同时也提醒自己要时刻以恭敬、谦卑之心,践行勤政治国安邦的态度。

  文献记载:唐代正月初一的元日朝会,是每年宫廷里盛大的节日聚会,又是规模最大、仪式最为隆重之朝会,故称之为“元日大朝会”。是日,皇帝亲临,太子与文武百官、地方朝集使就列,呈报政绩,宣扬国威;各藩属国国王、外国使者云集,献纳贡品,拜贺新岁。当天,宫中还举办盛大歌舞宴会,场面宏大,时逾万人。由此,我豁然而解,相信只有在“大朝会”时,才会发生“万国来朝”的隆盛场面。为此,我暂把题目拟为《贞观大朝会》,并在之后与专家的磋商中,最终确定为《贞观盛会》。是此,我从“常朝会”礼仪误区走出,开始按照这一盛会场景及礼仪重新开始创作。

  孜孜以求

  创作题目确定后,我的构图框架又面临着艰难的抉择——作品要求的尺寸近乎方形,而我原拟的理想比例是5米×10米,这才适宜拉开“万国来朝”的盛大场面。这种冲突,迫使我下定决心创作两个尺幅的作品,前者是为完成定件,后者则是我为“贞观之治”的历史献礼。

  在新的比例中,我重新寻找组合的氛围和人物之间的关系。

  坦言之,企图真实地再现历史只可能是一种奢望。我能做的,是依据唐太宗的那两首诗,对画面创作进行诗意的发挥。如“翠幌曜明珰”“丝竹韵长廊”,让我看到一支由皇后引领的后宫佳丽组成的乐舞队伍,久久地等候在长廊间;“恭己临四极,垂衣驭八荒”,则是唐太宗的自我感觉——谦和、平易、威严、英武而从容。同时,我一读再读“贞观之治”,深掘“贞观之治”的诸多事例,以及长孙皇后辅佐唐太宗治国理政的故事,并力图把这种感受转化到人物的造型气质、神态表现当中。

  唐太宗的形象,是画面的中心也是重点。我没有遵照史学家的提示——有胡人血统,眼窝深陷,胡须微卷;身形矫健,勇武壮硕而儒雅。而是依据资料记载,将其刻画为着“常服”临朝,以表现平易、谦恭的态度,并将其衣袍刻画成最单纯且画面唯一的金黄色,以烘托其主角地位。长孙皇后的形象刻画,尽显其风度雍容、情态端庄之状。除此外,画面上的主要人物中,最终没有添加下场可悲的太子。

  人物在构图中的排列,也要体现出节奏感。对于廊上、廊下众多人物的刻画,我注重每个人物的动态、剪影、大轮廓的整体感,以及廊下与廊上人物整体的明暗、虚实大关系的处理,使廊下众人如若在阴影中,让唐太宗左右的人物形象在明度的对比中“亮”起来。因此,廊下的人物,要特别控制好“白色”层次,不可有一笔亮过栏杆的白,且线条要因空间、形体对比与层次关系,而有浓淡、深浅、色彩上的变化。阶下的跪拜者,虽然是背面,却也是我花费心思较多的一处。在我的设想中,他应该是被唐朝征服不久的酋长,大殿内正式朝拜过后,此刻还有些什么急于想解释的话——这一举动,是牵动整个画面构图的情节要点。由此,我打破了画面中本该井然有序的局面,引发了他身旁来宾、太宗左右侍臣相应的动态和情态的不同反应——这种情景在大朝会的活动中,也许是不可能发生的。但我需要这个“出其不意”的情节,以使上下两个空间的人物,有合乎戏剧性冲突的情理联系。

  “大朝会”必须有一种历史的庄严感。为此,我采用焦点透视的三维空间进行构图,透视的焦点,对观者视觉具有导向性——集中在唐太宗的心胸。画面中各国使者的动态、视线,群体组合的态势也都具有导向性——集中在太宗的身上。在三维空间中,我更运用中国传统绘画中对线的运用,尤为重视线条自身疏密节奏、徐疾韵势的美感。这需要减弱个体物象的体积、明暗的对比,增强平面化的感觉。我力求把文艺复兴早期绘画中的那种冷暖感觉和唐代绘画中某些节奏感综合起来,使绘画更具中国气象。

  后期,我对画面的细节进行了多次修改,包括关键人物的动态、衣纹,以突出其形象的特点、个性,尤其是对各国使节个性的刻画避免雷同,力求为每一个角色拟写出不同的内心独白。两件作品,270多个人物,连续八个月间,日以继夜,陪同他们一路走来,对我自己也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我已经72岁了,虽然不免时有心力交瘁的疲惫之感,但更从历史意义的呼唤中不断获得激励,让我不甘放弃努力。我的两个学生——我的助手李丹、储芸声是我学习使用电脑的老师,也任劳任怨地参与了整个绘制过程。他们给予我许多建议,以及时时的鼓励和生活上的关怀,是我能支撑到完成这一历史画创作的不可忽略的伙伴。

  人物画、历史画之兴衰,表面看似是不同时代艺术题材和画风之变,但究其之由,却系赖于国风、国运。观感国运兴衰,慨叹民族荣辱于古今之间,这是我们向中华五千年文明历程一次深情的回顾。我期望这部历史画卷在今天民族精神的建设中,起到振奋民族精神、传承历史正能量的作用。因为,这就是我们这代人献给当代、留给未来的一部绘画的史记,一部图像的通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走出寻根问祖的误区
中华民族经过了漫长的岁月由一个个原始部落演变成一个个姓氏,又由一个个姓氏经过离合演变成一个个支系家族,其关系错综复杂。中华民族是最讲究孝道的民族,自有史以来都没有停止寻找自己根源的步伐,由此以来就形成了寻根问祖的优良传统。然而社会在进步,家族还在不停地迁徙和分离过程中,再加上年代久远所留下的史料有限,使我们寻根问祖的步伐举步维艰。每个人都想通过已掌握的史料试图找到自己的根,搞清自己家族的迁徙及分支情况,但都收效甚微,究其原因除了史料不足等客观原因以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没有掌握好方法和思路。首先,用字辈来试图找到祖源。但要搞清楚自己的字辈编排于何时,是不是沿用迁入前的老字辈还是迁入后自立的字辈?如果沿用迁入前的字辈此方法是可行的。但有的人不去考证字辈编排于何时,就利用字辈去寻找祖源,这样很难找到的,如果是迁入后自立字辈的,即使找到相同的就仅仅只是迁入后的同支支系而已。有的人仅仅拿一两辈的字辈...
· 五幅油画的创作
盛夏时光,独自徜徉在孔庙覆满绿荫的小径间,看后花园的袖珍水碓不舍昼夜地运行着,潺潺水声应和着树梢的蝉鸣声声,时间仿佛就在这一刻停滞。绕过这里曲折的回廊与年代的山重水复,挂在袭封祠中的五幅油画,静静地诉说着孔氏南宗一脉,几个世纪以来的沧桑风雨。事情要从2013年说起。这一年,为响应省浙江省举办的重大历史题材油画展,孔氏南宗家庙管委会主任孔祥楷特地邀请了5位衢州油画家范展明、叶云龙、潘宇、傅文伟、张俊超来到孔庙,想通过油画这种生动的艺术形式表现原本枯燥的史料记载。经过反复商讨,画家们四易其稿,截取了孔氏南宗所经历的5个重大历史事件,并将其经过艺术加工,还原成5幅油画画面――《辞庙》《南渡》《让爵》《复爵》《衍圣弘道》,五幅画所展示的历史事件时间横跨宋、元、明3个朝代。在这五幅油画中,每一幅都达2米宽、1.5米高。其中,《辞庙》和《南渡》表现的是南宋伊始,孔氏大宗由衍圣公孔端友带领,从山东曲阜南...
· 走出高血压治疗六误区
高血压是多种病残的直接原因,但若能正确防治,可使危害降到最低限度。对于大多数患者来说,在重视生活方式改变的同时,需要长期接受药物治疗。然而,目前不少人对药物治疗的认识存在着误区,影响了血压的有效控制。误区一明知有病不愿吃药有些病人虽然已被确诊为高血压病,但自觉没有什么特别难受的症状,或对吃药感到厌烦,或担心吃药“上瘾”,或担心药物会有副作用而拒绝服用降压药,使得血压长期得不到有效控制。控制血压的目的是保护心、脑、肾等靶器官,防止心脑血管意外、肾病等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血压在150/90mmHg左右、血压轻度偏高的患者可以先不吃药,通过改善生活方式来进行调控;但如果观察3~6个月后,血压仍控制不好,就必须用药物控制。而血压高于150/90mmHg的患者,必须用药物控制血压。长期的临床实践证明,治疗高血压的药物副作用是可逆的、轻微的,只要严格按照医生的指导用药,应该是安全的。因此高血压患者不要...
· 被误传的穆姓人渴望走出历史的误区
穆氏巨族,千年历史,错综复杂,耐人寻味,百思不解,悉心研究,去伪存真,走出误区,正本清源,光前裕后。误区之一鲜卑族的始末12月14日,网上文章,新版《河南郡穆氏考略》载文:(官氏志):“拓跋氏后改元氏。”《魏书》记述拓跋氏的来由是:“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是拓跋氏自号鲜卑,且称黄帝之后也。”由此可见《河南郡穆氏考略》认为“鲜卑族是黄帝的后代。”是否当真?本文摘录几段中国著名考古学家的学术论文,供读者找答案。据宿白(中国著名考古学家,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根据北票慕容鲜卑墓葬遗迹及黑龙江拓跋鲜卑早期墓葬、盛乐城遗址、北魏平城及其附近遗迹、北魏边镇遗址的研究发表《民族考古一一东北、内蒙古地区的鲜卑遗迹》文章,本文着重选录拓跋鲜卑的相关资料,文章载:“鲜卑是我国古代东北的一支东胡系的少数民族,公元一世纪末,北方匈奴民族的...
· 油画
历史油画的前身15世纪欧洲的蛋彩画。油画逐渐代替了蛋彩画。油画是将颜料溶解在植物油里,蛋彩画是将颜料融进蛋清里。参看美术绘画艺术运动水彩油彩外部链接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