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酒的生活美学意蕴

2017-12-27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16
转发:0
评论:0
酒的生活美学意蕴 ,作者: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王南狩猎纹高足银杯(酒具唐代)中国国家博

  作者: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王 南

  狩猎纹高足银杯(酒具 唐代)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后母辛”青铜觥(盛酒器 商代)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在古籍文献的描述里,在出土文物的展示中,均呈现有中国丰富而独特的“酒文化”,传达着酒的审美意蕴。《诗经·大雅·即醉》中“即醉以酒,即饱以德”之句将“酒”和“德”相提并论。屈原《九歌·东皇太一》中“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之句,赞美了“酒”的视觉、嗅觉之美。从自斟自饮、保健养生、亲朋聚餐、文士雅集、节日庆典、婚丧嫁娶到官场酬酢、军旅出征、敬天祭祖……“酒”的世俗意味和礼仪价值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处处可见,也酿造了中国审美文化的“酒”之美。

  葡萄美酒夜光杯:酒品与酒具之美

  饮酒始于选定酒品,好酒需用精美器具。中国人饮酒,酒品的认识和酒具的讲究不可或缺。或“樽酒家贫只旧醅”(杜甫),或“新丰美酒斗十千”(王维),酒美的意识从判别酒品发端。不论是自酿浊酒还是品牌名酒,在选择了酒的种类和香型后,近窥其色泽清浊,摇视其挂杯程度,轻嗅其酒气的清淡或馥郁,进入了感官的全面体验——这是一种综合的美感。饮者选品牌,往往是口味嗜好的认定,酒价的高低并不重要。既可“会须一饮三百杯”(李白),亦可“三杯两盏淡酒”(李清照),其中包含着不计功利的审美心态。

  “葡萄美酒夜光杯”(王翰),“琉璃钟,琥珀浓”(李贺),酒具的造型之美是中华酒文化的重要元素。早在商周陶器和甲骨文中已见酒具,《诗经·周南·卷耳》记录了“金罍”和“兕觥”两种材质、样式不同的大容量酒具,“酒”字原型“酉”即为酒坛的象形。酒具的美感应对着不同的心理需求,体现着不同的文化层次。前秦两汉的陶制和青铜酒具大多兼有礼器的功用,造型的端庄高雅体现了中国审美观念中的均衡之美。高雅之士的精觥美壶,平民百姓的粗杯浅盏,隐居高士的随身葫芦,豪杰义士的巨盅海碗甚至持瓶抱坛,酒具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个性情感和审美标准的象征。

  辛弃疾那首酒趣横生的《沁园春》中诗人和酒杯这样对话:“杯,汝来前,老子今朝,点检形骸。……勿留亟退,吾力犹能肆汝杯。杯再拜道:麾之即去,招亦须来。”虽言辞凶恶,但人与酒的交情却亲密无间。此时酒杯已不再是单纯的酒具,而是知己好友。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中的酒壶、酒杯也表达了同样在酒具中蕴含的“知音”情谊。苏东坡《南乡子》词云:“佳节若为酬,但把清樽断送秋。”其《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虽叹世无知音,且喜一“樽”在手。

  隔篱呼取尽余杯:酒风与酒德之美

  酒风和酒德是传统道德礼义之美在饮酒中的体现。“酒以成礼,不继以淫,义也”(《左传·庄公二十二年》),酒在中国文化中,自古即与礼仪密不可分。除了敬天祭祖的仪式,日常生活中的酒礼也有具体的规矩。例如主、宾对饮时要相互跪拜敬酒,主人向客人敬酒称为“酬”,客人回敬主人称为“酢”;敬酒者和被敬者须举杯起立,称为“避席”。晚辈与长辈共饮时只能居次席而称“侍饮”。

  “酒酣胸胆尚开张”(苏轼),此时便可见酒德的高下。酒德不佳,一是假饮假醉,灌人无度;二是嗜酒成瘾,京城人哂之为“酒腻子”;三是酒后无德,有失礼节。“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杜甫),古人对此也嗤之以鼻。酒风的张扬豪迈与内敛谦恭,其要旨可一言以蔽之:真。北宋诗人秦观《饮酒诗》道:“我观人间世,无如醉中真。”坦率真诚,决定了虽酒量有别、酒风不同却同样可以获得同饮者的接受。以“微醺”为适度,恰恰吻合了中和为用、含蓄蕴藉的传统审美标准。

  酒风酒德中的美感是中国传统文士的人格美的体现,其中包括人品、性情和风度之美。人品之美:魏晋文人认为“痛饮酒”是成为“名士”的三大条件之一(另外两个条件是“常得无事”和“熟读《离骚》”),至于是否具有“奇才”并非要事(见《世说新语》),酒德在于忘却功名利禄后的精神追求。陶渊明《饮酒》曰:“虽无挥金事,浊酒聊可恃。”酒对应着人品的清高脱俗。性情之美:“相逢意气为君饮”(王维)。“酒逢知己千杯少”的情投意合,是交往时的最佳状态。风度之美:“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杜甫)。酒过三巡的言谈举止,醉酒之后的摇曳生姿,饮者的内心世界和文化教养得到了充分的彰显。

  一杯未尽诗已成:酒感与酒意之美

  饮酒的心理超常而微妙,酒中的情趣丰富又动人,酒感和酒意是“酒”中之美的两个境界。

  酒感是对于酒味的直接感受,酒意是对于酒的心理体验。斟酒入杯,心存美意;啜酒入唇,酒感顿生。心随酒动,酒不醉人人自醉,酒言随之而出。或赞美酒,或感谢主人,礼敬者言辞庄重,放达者话语豪迈。

  酒感重在从观酒、闻酒到品酒的感官体验,是通往酒意的必经之途。有的饮者仅停留于酒感,只求一醉方休,自无“酒意”可言;而追求酒意的饮者则通过细尝深品渐次达到丰富的内心触动,以至于进入人生哲理的思虑。

  “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李白)。酒意如诗意,是饮酒的最高境界。酒意的获取期在尽兴,尽兴与否取决于心态。是借酒浇愁的一醉方休,还是把酒言欢的轻饮慢酌,饮酒的心态不同,美学意蕴则大相径庭:前者是悲观逃避的悲剧之美,后者则更多地呈现了潇洒诙谐的喜剧之美。“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白居易)心态安详如斯,尽兴即为自然,酒意也就会适时而至。

  “一杯未尽诗已成,涌诗向天天亦惊”(杨万里)。酒意本质上是一种超功利的心态,即时引发了情感的奔涌和想象的舒张——这恰恰是艺术活动的前提。古代文士有酒必诗,“醉里从为客,诗成觉有神”(杜甫)。艺术创作也在酒中得到灵感,“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杜甫),怀素、张旭醉后方可翰墨淋漓。“对酒当歌”不仅是“莫使金樽空对月”的命运悲叹,也可以是“俱怀逸兴壮思飞”的吟咏情性。陶渊明屡作酒诗,其《饮酒》诗序文称:“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後,辄题数句自娱。”孤独寂寥之下,“酒”几乎成了唯一的自适自娱甚至自存的方式,饮酒这一行为本身就颇有几分“行为艺术”色彩,酒意也就有了更多的审美意味:“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陶渊明)。酒意与诗意共生并存,不辨彼此。诚如李白所云“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在叙事文学中,《三国演义》的青梅煮酒论英雄,《水浒传》的武松醉打蒋门神,《警世通言》的李太白醉草吓蛮书;《红楼梦》涉及了惠泉酒、绍兴酒、烧酒、屠苏酒、葡萄酒等多种酒类,书中的酒令酒诗使人物形象丰满而生动……都体现了酒意与文学审美表达的有趣关系。

  欧阳修《醉翁亭记》云:“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此言之妙,在于说出了酒中之美:美在寓“心”于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酒的生活美学意蕴
狩猎纹高足银杯(酒具唐代)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后母辛”青铜觥(盛酒器商代)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在古籍文献的描述里,在出土文物的展示中,均呈现有中国丰富而独特的“酒文化”,传达着酒的审美意蕴。《诗经·大雅·即醉》中“即醉以酒,即饱以德”之句将“酒”和“德”相提并论。屈原《九歌·东皇太一》中“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之句,赞美了“酒”的视觉、嗅觉之美。从自斟自饮、保健养生、亲朋聚餐、文士雅集、节日庆典、婚丧嫁娶到官场酬酢、军旅出征、敬天祭祖……“酒”的世俗意味和礼仪价值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处处可见,也酿造了中国审美文化的“酒”之美。葡萄美酒夜光杯:酒品与酒具之美饮酒始于选定酒品,好酒需用精美器具。中国人饮酒,酒品的认识和酒具的讲究不可或缺。或“樽酒家贫只旧醅”(杜甫),或“新丰美酒斗十千”(王维),酒美的意识从判别酒品发端。不论是自酿浊酒还是品牌名酒,在...
· 李渔的生活美学思想
李渔的生活美学有两个重要的背景,一是晚明时期追求个体感性的思潮对封建的反叛;一是戏曲这种新的文艺现象的繁荣、发达,它们都指向社会大众的世俗生活。李渔的生活美学包括衣、食、住、行、娱乐、养生等多方面的内容,他提出了审美设计的方法、要求,在其中贯穿了“行乐”的理念。李渔美学中的“行乐”以感性愉悦为基础,融合了理性原则,他以个体的灵智和慧心构筑生活的审美意象,从而和现当代大众文化中“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现”有根本不同。李渔的生活美学可以归入社会美、建筑园林艺术美的范畴,但在社会美部分伴随着生活中的经历和体验,建筑园林美学则导向现实生活中审美意象的建构。李渔的《闲情偶寄》是戏剧美学的名著,李渔还导演、编剧,带领戏班走了半个中国。因此,李渔是戏剧美学理论家,也是戏剧美学的实践者,这在学术界早有定论。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李渔的美学是以生活为基础的,他的戏剧以生活中的娱乐效果为最高追求,他还建立了自己的生活美...
· 你应该掌握的一门生活美学!
燃一炉香,读书、弹琴、吟诗、作画,是古时中国人文艺生活中常见的场景。除了宫廷贵族、文人雅士的行香,还有民间日常、床头案上之用香。所谓“闻香品茗,挂画插花”,香,这种既有实用价值又极富美感的文化,一直温润着中国人的生活和精神世界,却在我们的现代生活中消失了。而今说起“香道”,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来自日本。造成这种现象,一方面是由于中国传统香道在近代急剧的社会变动中大为隐匿,使我们几乎无本可循;另一方面,日本在传统香道的继承和创新方面的确也有不少可取之处,一时成为香道的制高点,再朝向台湾、大陆回流。据史料记载,中国使用天然香料的历史久远,最早可上溯至先秦时期。香既可供奉神明,又能祭祀祖先,在人们眼中是集天地灵气之物,历代文人名士逢宴客会友、静思冥想、赋诗作词、挥毫作画之际都爱焚香,恋香轶事多不胜数,如南唐李后主用香木造阁楼,易安居士李清照借“沉水卧时烧,香清酒未消”等词句消解忧虑等,为后世所津津...
· 香道:你应该掌握的一门生活美学
说到香道,人们应该对其非常熟悉香道就是品鉴香的美感之道与常说的茶道、花道、书道、琴道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五道文化被称为中国传统的魂魄燃一炉香,读书、弹琴、吟诗、作画,是古时中国人文艺生活中常见的场景。除了宫廷贵族、文人雅士的行香,还有民间日常、床头案上之用香。所谓“闻香品茗,挂画插花”,香,这种既有实用价值又极富美感的文化,一直温润着中国人的生活和精神世界,却在我们的现代生活中消失了。据史料记载,中国使用天然香料的历史久远,最早可上溯至先秦时期。香既可供奉神明,又能祭祀祖先,在人们眼中是集天地灵气之物。历代文人名士逢宴客会友、静思冥想、赋诗作词、挥毫作画之际都爱焚香,恋香轶事多不胜数,如南唐李后主用香木造阁楼,易安居士李清照借“沉水卧时烧,香清酒未消”等词句消解忧虑等,为后世所津津乐道。自宋代之后,“隔火熏香”方法广为流行,并由此渐渐衍生出烧炭、梳理香灰、埋炭、添入香料、传递香炉等一整套仪式,...
· 绍兴酒文化--生活酒
绍兴自古以来无处不酿酒,无处没酒家,不论山区和平原,不论城镇与乡村,在旧时,又无论官宦之家、缙绅达士,还是市井小民、贫困百姓,都与酒结缘,与酒为朋;尽管其主观愿望、规模大小有别,但都没有离开酒。酒成了绍兴人生产活动的重要内容,生活的必需之物。于是就形成了各种各样的酒俗与酒习。绍兴的酒俗与酒习旧时常与封建礼教迷信结合在一起,今天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观察这丰富多彩的酒俗与酒习,见到的是色彩艳丽的民族文化,是人们善良美好的祝愿,是这块土地上的主人那种真善美的品格。绍兴的酒现在仍盛转不绝。有的酒俗与酒习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又产生了不少新的酒俗与酒习。主要的绍兴酒俗与酒习有:生活酒生活上的酒俗与酒习有:新居酒,可分造屋与乔迁两大类。和解酒,人与人之间有了纠纷,有人出面劝之和解,以酒为“中介”之物,于是出现了“和解酒”。宴宾酒,除游乐性的如“元宵赏灯”、“中秋赏月”、“重阳...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