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王守仁“知行合一”思想的独特价值

2017-12-27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37
转发:0
评论:0
王守仁“知行合一”思想的独特价值 ,知行问题是中国学术史上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话题,许多先贤对此都有自己的见解。明

  知行问题是中国学术史上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话题,许多先贤对此都有自己的见解。明代思想家王守仁在知行问题上对朱熹的“知先行后”说持批评态度,提出了“知行合一”思想。他认为:“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知行如何分得开?”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主要着眼于道德观念与道德修养的密切结合,其目的是把“知”即意念也当作最初的“行”,使人们对“不善的念”不掉以轻心,即“不善的念”在内心刚产生时,就要把它“克倒”。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是以“心即理”为理论前提的,他把“知行合一”与“心即理”之说联系起来,“知行合一”也就是他所谓的“致良知”,“良知”是知,“致”是行。具体而言,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在三个方面的论证具有自身独特价值。

  “知行之体本来如是”,即知与行本来就是一个整体。王守仁强调,知行合一“又不是某凿空杜撰”“知行之体本来如是,非以己意抑扬其间,姑为是说以苟一时之效者也”。在他看来,将知行作为一个整体并不是为了达到一时目的而任意瞎说的,而是知行本来就是一个整体,“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知行如何分得开?”他举例说,“如称某人知孝、某人知弟,必是其人已曾行孝行弟,方可称他知孝知弟”,一个人只有已经孝敬父母、敬爱兄长,才称得上真正知道孝与弟的含义。也就是说,知必须通过行才能知,行必须通过知才能行。知而不行,其实不算真正知。王守仁还把“知行本体”与“心之本体”联系起来:“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既然“知行本体”就是“心之本体”,那也就是“自然会知”“不假外求”的良知。也就是说,“知”是“良知”的自我体认,“行”是“良知”的落实。

  “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即知就是行、行就是知。在强调知与行就是一个整体的基础上,王守仁进一步指出知就是行、行就是知。他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凡谓之行者,只是着实去做这件事。若着实做学问思辨的工夫,则学问思辨亦便是行矣。”这是强调知指导行、行实践知,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结果。这里提到的“学问思辨行”,就是《中庸》提出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王守仁用一个“做”字把前四者都纳入“行”的范畴。他的理由是,行离不开知,因为“若行而不能明觉精察,便是冥行”;同样,知也离不开行,因为“知而不能真切笃实,便是妄想”。这就是“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知行是一事之两面,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觉悟理解的方面叫做知,切实用力的方面叫做行,两者是不能分开的。

  “知行之合一并进”,即知与行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在朱熹、陈淳等人的著述中,偶有提及“知行常相须”,后来也有一些学者对此加以发挥。但是他们所说的“相须”“并进”还是把知与行作为两个主体。王守仁的“知行之合一并进”则把知与行作为一个主体,明确指出:“知行之合一并进而不可以分为两节事矣。”王守仁“知行之合一并进”论,其理论根源就是他强调的“心理合一”。在“心理合一”理论指导下,他认为“欲食之心即是意,即是行之始矣”“欲行之心即是意,即是行之始矣”。王守仁还援用一些为生活实践所证明了的经验常识来论证他“知行之合一并进”的作用。如“路歧之险夷,必待身亲履历而后知”“学射,则必张弓挟矢,引满中的;学书,则必伸纸执笔,操觚染翰”,也就是强调不论走坎坷的道路,还是射箭、写字,都必须亲身经历才能有切实体会。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是基于对朱熹“知先行后”说的批判而提出来的。朱熹的“知先行后”说揭示了知与行这两个阶段,却有割裂二者之嫌。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弥补了朱熹“知先行后”这一缺陷,强调了二者的统一与联系,这为后世知行观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益启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王守仁“知行合一”思想的独特价值
作者:福建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宋建晓知行问题是中国学术史上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话题,许多先贤对此都有自己的见解。明代思想家王守仁在知行问题上对朱熹的“知先行后”说持批评态度,提出了“知行合一”思想。他认为:“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知行如何分得开?”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主要着眼于道德观念与道德修养的密切结合,其目的是把“知”即意念也当作最初的“行”,使人们对“不善的念”不掉以轻心,即“不善的念”在内心刚产生时,就要把它“克倒”。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是以“心即理”为理论前提的,他把“知行合一”与“心即理”之说联系起来,“知行合一”也就是他所谓的“致良知”,“良知”是知,“致”是行。具体而言,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在三个方面的论证具有自身独特价值。“知行之体本来如是”,即知与行本来就是一个整体。王守仁强调,知行合一“又不是某凿空杜撰”“知行之体本...
· 王守仁“知行合一”思想的独特价值
作者:福建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宋建晓知行问题是中国学术史上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话题,许多先贤对此都有自己的见解。明代思想家王守仁在知行问题上对朱熹的“知先行后”说持批评态度,提出了“知行合一”思想。他认为:“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知行如何分得开?”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主要着眼于道德观念与道德修养的密切结合,其目的是把“知”即意念也当作最初的“行”,使人们对“不善的念”不掉以轻心,即“不善的念”在内心刚产生时,就要把它“克倒”。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是以“心即理”为理论前提的,他把“知行合一”与“心即理”之说联系起来,“知行合一”也就是他所谓的“致良知”,“良知”是知,“致”是行。具体而言,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在三个方面的论证具有自身独特价值。“知行之体本来如是”,即知与行本来就是一个整体。王守仁强调,知行合一“又不是某凿空杜撰”“知行之体本...
· 明朝著名思想家王夫之的知行合一所包含的思想
王守仁即王阳明,生于公元1472年,字伯安,世称阳明先生。他的一生博闻多识,著作繁多,是有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其最有名的成就莫过于集陆王心学之大成于一身。王守仁画像王守仁乃浙江绍兴府人士,出生于家境显赫之家,自幼便熟读诗书展示出非凡的智慧。其父母为其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便从余姚搬迁至山水之乡的绍兴。王守仁也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十二岁初入私塾便能与老师辩论天下大事,畅谈国家时政,感怀人事。在私塾期间发奋刻苦,随后更是第一次会试便中举人虽几次与状元之位擦肩而过,但在二十七岁那年高中进士,任刑部主事,后官至为两广总督,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朝廷中流砥柱。本该是胸怀天下,励志图志之时却接连遭到朝廷的贬斥。虽晚年复起,但迟迟暮年有心却无力再为朝廷出谋划策。因仕途受阻,王守仁便开始一心悟道,领悟儒家心学之道,广收教徒进行讲学。他主张“致良知”、“知行合一”且反对朱熹的格物致知论,认为格物致知剥夺了人...
· 王守仁思想与成就
王守仁王守仁(1472~1528),中国明代最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军事家、文学家。字伯安,浙江余姚人。自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封“先儒”,奉祀孔庙东庑第58位。是为真三不朽。王守仁-生平简介王守仁王守仁(1472~1529),中国明代哲学家,心学唯心主义集大成者。字伯安,号阳明,浙江余姚人。王守仁生于明宪宗成化八年。11岁前在祖父王伦培养下成长。后随父亲王华到北京任所,一度热心骑射,继又研习兵法。18岁时在回余姚的途中拜访程朱派学者娄谅(1422~1491),娄谅向他介绍了朱熹的格物说和圣人可学而至的思想,使他很受启发。21岁中乡试,遍读朱熹著作。28岁中进士,任职于工部,后又担任刑部云南清吏司主事。正德元年(1506)武宗朱厚照继位,太监刘瑾弄权,王守仁因抗疏救援戴铣等人,称刘等为权奸,被刘瑾...
· 王守仁的历史成就王守仁的主要思想学说
王守仁,字伯安,别号阳明,后世学者称其为阳明先生,因此又有别称王阳明。他是明朝著名的军事家、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既然能获得这几种头衔,那么也就意味着王阳明在这几方面应该都是极有成就的。首先说王守仁是军事家,他一生平定宁王之乱、平定思田、诸瑶叛乱、剿灭南赣盗贼,以文官获武功,并且还因此封爵。王守仁年少时历经“土木堡之变”,当朝皇帝被外族俘虏,国之大耻。这一事件在王守仁心中留下很深的印象,从那个时候起,王守仁便开始研读兵书,这也成为他多次平乱成功的凭仗。正德十四年,宁王朱宸濠发动叛乱,朝廷上下一片震动,兵部尚书王琼却说王守仁此时正在江西,定能平定叛乱。王守仁当时正准备前往福建,听到宁王叛乱之后,迅速赶回间隙,募集义兵,发出檄文,出兵征讨。当时王守仁手中的兵符已经上交兵部,因此并没有足够的兵马对付叛军。但是他又深知,要是让叛贼攻下留都南京,那么叛军在政治上就会占据主动,对于平定叛乱更加困难。...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