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唐朝如何治理懒政庸官:常迟到官员被称“八砖学士”

2017-12-1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266
转发:0
评论:0
唐朝如何治理懒政庸官:常迟到官员被称“八砖学士”,唐代吏治虽然相对清明,但也不乏懒政的官员,有些甚至成为懒政庸官的代表。唐高宗

唐代吏治虽然相对清明,但也不乏懒政的官员,有些甚至成为懒政庸官的代表。   

唐高宗、武则天时期的苏味道,少年入仕,升迁顺利,曾几度拜相。史书上说他擅长陈奏,还很博学,对于台阁的典故和制度了如指掌。但是,他出任宰相期间,没有什么建树和贡献。他曾经对人讲,自己处事并不想决断明快,因为如果做错了,必定因为自己的倡议和负责而引来指责,所以要“模棱以持两端可矣”。因此,时人又称其为“苏模棱”。   

唐玄宗时期的宰相卢怀慎,清正廉洁,个人操守上并无瑕疵,而且作风谦和、为人谨慎。早年担任侍御史时期,对朝政有很多建议和陈奏,也会针对唐中宗的一些举措积极进谏。但是,在开元初期入相以后,反倒在政务上无所作为。他对同时担任宰相的姚崇推崇备至,自认为政之道不如对方,故遇到要紧的政务都全部交给其处理,自己只是“积极签名”而已。有一次,姚崇因儿子去世,告了十几天假,原本运转流畅的日常政务立刻停顿下来,事务堆积如山。下属官员找到卢怀慎,他手足无措、惶恐不已,没办法只好向皇帝谢罪。当时的人背地里称他为“伴食宰相”。可见,即便像卢怀慎这样清廉谨慎的官员,一旦尸位素餐也同样会成为嘲讽的对象。   唐德宗时期的翰林学士李程出身宗室,诗赋和才能都很出色,却性情疏懒。当时翰林院规定,太阳光照到甬道第五块砖时就要准时上班。李程则总要等日光照到第八块砖时才到,被人称为“八砖学士”,类似于今天说的“常迟到”。   

总的来看,唐太宗以来,虽然政变不时发生,但王朝完全没有衰败的气象,直至迎来开元盛世。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唐初确立的清明吏治以及制度化运作。   

以儒学思想为标准涵养官员德行。唐代非常重视官员的德行。所谓官德,并不是简单的品德培养,实质上还是一种价值观的养成。从唐太宗开始,坚持以儒家思想教化官吏,并认为德行影响吏治、吏治关系王朝兴衰。唐代的法律制度、考核制度、监察制度等,都是在这一理念下建立起来的。从唐代的实例来看,价值观的养成是有成效的。直到中唐以后,白居易还说:“今之刑法,太宗之刑法也;今之天下,太宗之天下也。”这种影响力清晰地体现在制度上,也反映了价值观的稳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晚明时期怎样治理庸官懒政?
晚明时期,特别是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官员人浮于事、庸官懒政现象十分突出。当时,有识之士纷纷提出各自的对策并付诸实践,力图使大明王朝振衰起弊、除旧布新。其中的经验教训,值得后人深思。张居正改革是明朝历史上最为重大的事件之一,被后人视为晚明最后一道“耀眼的暮光”。考成法是其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于万历元年提出。所谓“考”即考核,“成”就是官员的办事实效或称治绩。换句话说,考成法就是考察各级官员工作是否落到实处的法规。在考成法实施之前,虽然也有官员考绩制度,但考课完全由各个政府机构的长官负责。这些长官与下属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大多难以作出公正评判。考成法出台后,扩大了内阁的实权;内阁直接掌握监察系统,对行政官员实行自上而下的监督和考核。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考核的公正性,避免“人情考核”“面子考核”的情况,对于激发各级官吏的工作积极性起到了作用。另外,考成法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考核标准的可...
· 古代如何惩治官员庸懒?明代缺勤打100大板
中国古代如何惩治官员“庸懒”?李志刚“上班点卯”的由来最好要了解古代治“懒庸”,得先了解古代官员是怎么上、下班的?古代上班时间比现在早。《诗经·齐风·鸡鸣》中,妻子催丈夫起床:“公鸡已经叫了,上朝的都已经到了;东方已经亮了,上朝的已经忙碌了。”由此可见,从春秋起,古人就有了“鸡鸣即上班”的传统,往后,这个时段就定型为“卯时”,即早晨五至七时。于是,“上班点个卯”也就流传至今。古代上班早,下班也早。清朝规定春夏下午4时下班,秋冬下午3时下班。至于白居易笔下的“退衙归逼夜,拜表出侵晨”,那是因办公和生活区相隔远,当时又没汽车,所以走回家就是“逼夜”了。古人上班第一件事是“开会”。在中央,皇帝每天早上要举行“朝会”,也叫“上朝”,属最高国务会议。参会官员是“六部九卿”等省(部)级以上官员。朝会内容两项:一是皇帝做出决策,征求大臣意见;二是大臣有重大事项,需报请皇帝批准...
· 清朝皇帝经常宴请百官,为何官员都怕被赐饭?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清朝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在古代多少人想巴结皇帝,更何况是皇帝请吃饭,想必很多人都拒绝不了,但清朝的大臣们偏偏很害怕皇帝请自己吃饭,这是为什么呢?所谓清朝皇帝请吃饭传统点讲叫做赐宴,属于惯例性宴席,其分别有:冬至宴、皇婚宴、定鼎宴、元日宴,中秋宴、万寿宴等一系列大规模又隆重的皇家宴席。首先清朝元日宴定于农历的大年初一举办,创始人是皇太极,沿袭到雍正帝就改为元旦宴。该宴席对服饰、阶层人员以及传统礼仪都很注重,有一定的规章制度要遵守。整个清朝从开创到毁灭,几乎每年皇帝们都需要定时举办“元旦宴”,唯独康熙帝因其他缘故破裂取消过一次。可见其节日之隆重,传统习俗之深。清朝皇帝除了过春节要举办“元旦宴”之外,在每一年冬季来临,过冬至节当天也要办个“冬至宴”,该节日是顺治皇帝发明的,可能在庆祝入冬丰收等,目的不太清晰。后来不知为何冬至宴就不再每年都按时举办了,只是...
· 清朝的中堂是什么官?大学士为什么称“中堂”
“学士”原是掌管文学著作的官,唐代开始设置,当时由宰相兼管“学士”,就把宰相称为“大学士”。到了宋代,大学士的含义有所变化,“学士”中资望特别高的人,被称为“大学士”。明代,设大学士若干人,替皇帝批答奏章,参议政务,官阶五品。如果兼任尚书、侍郎,还可以加官到一品,成为事实上的宰相,俗称“阁老”。清代的大学士是内阁的主官,官阶为正一品,一般称为“中堂”。“中堂”之说起于北宋(一说起于唐),唐宋时期把政事堂设置在中书省内,是宰相处理政务的地方,中堂因宰相在中书省内办公而得名,后来把宰相也称为中堂。元代继续沿用这个称呼,没有多少变化。明朝时候,统治者为了进一步集中权力而不设宰相、中书省等机构,宰相的权力转移到内阁,由内阁来处理国家政务。明代大学士实际掌握宰相的权力,他们的办公处在内阁,中书居东西两房,大学士居中,所以称大学士为中堂。清朝继承了这一做法,内阁的首辅大学士以及协办大学士都被称为中堂,...
· 太政官
人事架构太政官与其他部门一样行四等官,设长官、副官、判官及主典,以下是太政官的四等官员:长官:次官:判官:主典:太政官辖下的八省自大宝律令起,八省已经是太政官辖下的,包括:中务省、宫内省、大藏省、治部省、式部省、刑部省、民部省及兵部省。当中:中务省负责天皇事务、宣令、拟旨等事务。宫内省负责皇宫管理、皇室收支等事务。大藏省负责管理金银、珠宝等事务。治部省负责姓氏的管理、外交、僧尼的监督、礼乐等事务。式部省负责任用官员、官员考课等事务。民部省负责管理田土、户籍、租税、山川、道路等事务。刑部省负责管理诉讼裁判、处刑等事务。兵部省负责管理武官人事、士兵等事务。备注^明治维新前,姓氏在日本不是人人皆有的,是天皇御准授予的。参见议政府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