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如何治理懒政庸官:常迟到官员被称“八砖学士”
唐代吏治虽然相对清明,但也不乏懒政的官员,有些甚至成为懒政庸官的代表。
唐高宗、武则天时期的苏味道,少年入仕,升迁顺利,曾几度拜相。史书上说他擅长陈奏,还很博学,对于台阁的典故和制度了如指掌。但是,他出任宰相期间,没有什么建树和贡献。他曾经对人讲,自己处事并不想决断明快,因为如果做错了,必定因为自己的倡议和负责而引来指责,所以要“模棱以持两端可矣”。因此,时人又称其为“苏模棱”。
唐玄宗时期的宰相卢怀慎,清正廉洁,个人操守上并无瑕疵,而且作风谦和、为人谨慎。早年担任侍御史时期,对朝政有很多建议和陈奏,也会针对唐中宗的一些举措积极进谏。但是,在开元初期入相以后,反倒在政务上无所作为。他对同时担任宰相的姚崇推崇备至,自认为政之道不如对方,故遇到要紧的政务都全部交给其处理,自己只是“积极签名”而已。有一次,姚崇因儿子去世,告了十几天假,原本运转流畅的日常政务立刻停顿下来,事务堆积如山。下属官员找到卢怀慎,他手足无措、惶恐不已,没办法只好向皇帝谢罪。当时的人背地里称他为“伴食宰相”。可见,即便像卢怀慎这样清廉谨慎的官员,一旦尸位素餐也同样会成为嘲讽的对象。 唐德宗时期的翰林学士李程出身宗室,诗赋和才能都很出色,却性情疏懒。当时翰林院规定,太阳光照到甬道第五块砖时就要准时上班。李程则总要等日光照到第八块砖时才到,被人称为“八砖学士”,类似于今天说的“常迟到”。
总的来看,唐太宗以来,虽然政变不时发生,但王朝完全没有衰败的气象,直至迎来开元盛世。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唐初确立的清明吏治以及制度化运作。
以儒学思想为标准涵养官员德行。唐代非常重视官员的德行。所谓官德,并不是简单的品德培养,实质上还是一种价值观的养成。从唐太宗开始,坚持以儒家思想教化官吏,并认为德行影响吏治、吏治关系王朝兴衰。唐代的法律制度、考核制度、监察制度等,都是在这一理念下建立起来的。从唐代的实例来看,价值观的养成是有成效的。直到中唐以后,白居易还说:“今之刑法,太宗之刑法也;今之天下,太宗之天下也。”这种影响力清晰地体现在制度上,也反映了价值观的稳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