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重阳节长安溯源

2017-12-1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26
转发:0
评论:0
重阳节长安溯源,重阳节长安溯源朱文杰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汉中叶以后的儒家阴阳观

重阳节长安溯源

朱文杰

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汉中叶以后的儒家阴阳观,有六阴九阳之说。九是阳数,固“重九”亦叫“重阳”。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此外,还有重九节、茱萸节、菊花节等说法。由于九月初九的“九九”谐音“久久”,有长久之意,故人们常在此日祭祖、倡导敬老。

有专家考证认为,重阳节起源于南朝吴均《续齐谐记》中“关于桓景重阳日携家人登高躲灾避祸”的记载。而事实上,《长安志》中有汉代京城长安九月九日人们游玩观景的记载;另外,汉代刘歆《杂记》中有“汉高祖刘邦……在宫廷时,每年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辟邪延寿”“三月上巳,九月重阳,使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九月九日佩荣英,食饵(即重阳糕),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的记载;而且,唐代诗人沈佺期《九日临渭亭侍宴应制得长字》曰:“魏文颂菊蕊,汉武赐萸囊……年年重九庆,日月奉天长。”而“汉武赐萸囊”即指西汉武帝时就有“赐萸囊(把茱萸装袋子称“萸囊”,以便佩带)”的风俗。由此判断,重阳节源于西汉长安,似乎更具说服力。毕竟,吴均所在的南朝比西汉晚了数百年。

唐代长安还盛行在重阳节这天,登大雁塔远眺终南山和观望长安皇城,并沿袭成风。远眺终南山,对应的是“寿比南山”。除了大雁塔,长安城南的白鹿原、少陵原、乐游原、神禾原,也是人们竞相登高之处。

唐代诗人杜甫在《九日蓝田崔氏庄》一诗中写道:“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蓝水”“玉山”皆为唐长安东南边蓝田县的景致。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写的,当时的他大概正在京城长安谋取功名。繁华的帝都对热衷仕途的年轻学子虽有很大的吸引力,但对于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九九重阳节溯源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名称见于记载却在三国时代。据曹丕《九日与钟徭书》中载:“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重阳节是个历史悠久的节日,由于年代久远,节日的形成不易考察明确。因此,关于重阳节的起源,有种种不同的说法:其一: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汉代,《杂记》中记西汉时的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这是受古代巫师(后为道士)...
· 九九重阳节溯源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名称见于记载却在三国时代。据曹丕《九日与钟徭书》中载:“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重阳节是个历史悠久的节日,由于年代久远,节日的形成不易考察明确。因此,关于重阳节的起源,有种种不同的说法:其一: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汉代,《杂记》中记西汉时的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这是受古代巫师(后为道士)...
· 重阳节
重阳节,一个旧有的传统节日,现在已经很少人庆祝了。有者甚至是不懂这个节日的存在,他们所知道的也不过是九月初一到初九是九皇爷大诞。九月初九,是我们传统节日中其中一个已经鲜为人知的节日。每一年的这一天,人们都会离开家到处去旅行或爬山。原来,这是有它的典故的。话说,在东汉时期,有一个能预言未来的道长。他懂法术,并且擅长驱魔。有一天,他向他的门徒说,灾祸之神将在农历九月初九降临人间。他交待他的门徒到乡间去将灾祸之神征服。道长给了他的门徒捆扎好的草药及一壶菊花酒。他要他的门徒将这些药和酒带去给人们以化解灾祸。他的门徒乘仙鹤而去,将道长的草药和菊花酒分派给众人。同时,把他们带到山上去。喝了菊花酒及草药,灾祸之神就不敢接近他们了。当灾祸之神到来村庄时,发现村里的人都不见了。它发现人们都跑到山上去了,就赶紧奔到山的那边去。可是,它是怎么也接近不了。后来还被道长的门徒刺伤。从此以后,每到农历九月初九,人们都...
· 重阳节
由来关于重阳节的由来有很多说法:南朝梁人吴均之《续齐谐记》载:传说东汉时,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人,他所住的地方突然发生大瘟疫,桓景的父母也因此病死,所以他到东南山拜师学艺,仙人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勤学苦练。一日,费长房说:“九月九日,瘟魔又要来,你可以回去除害。”并且给了他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他家乡父老登高避祸。于是他便离开回到家乡,九月九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女、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分给大家样随身带上,瘟魔则不敢近身。而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喝了一口,避免染瘟疫。他和瘟魔搏斗,最后杀死了瘟魔。汝河两岸的百姓,就把九月九登高避祸、桓景剑刺瘟魔故事一直传到现在。从那时起,人们就过起重阳节来,有了重九登高的风俗。唐代的《初学记》和宋代的《太平御览》等多种重要类书都转述了吴均《续齐谐记》里的这个故事,并认为九月九日登高喝菊花酒,妇女在胳膊上系茱...
· 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两阳相重,故叫“重阳”,重阳节又是“老人节”。老人们在这一天或赏菊以陶冶情操,或登高以锻炼体魄,给桑榆晚景增添了无限乐趣。重阳这一天,人们赏玩菊花,佩带茱萸,携酒登山,畅游欢饮。九月重阳,天高云淡,金风送爽,正是登高远眺的好季节,因此,登高便成了重阳节的重要习俗。住在江南平原的百姓苦于无山可登,无高可攀,就防止米粉糕点,再在糕面上插上一面彩色小三角旗,借以示登高(糕)僻灾之意。重阳节还有插茱萸,饮菊花酒,吃重阳糕等风俗。茱萸,也叫越椒,是一种重要植物,气味辛烈,可以防止恶浊重阳花糕是用粳米制成的一种节令美食。重阳节习俗重阳节秋高气爽,登高一望,草木山川,尽收眼底。这实际上是一种野游,为我国人民传统的体育活动。赏菊。菊花,又叫黄花,属菊科,品种繁多。重阳时节,正值菊花怒放,饮菊花酒。《艺文类聚》引《续晋阳秋》说:“世人每至(九月)九日,登山饮菊花酒。”据说古时菊花酒,是头年重阳...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