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长安溯源
重阳节长安溯源
朱文杰
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汉中叶以后的儒家阴阳观,有六阴九阳之说。九是阳数,固“重九”亦叫“重阳”。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此外,还有重九节、茱萸节、菊花节等说法。由于九月初九的“九九”谐音“久久”,有长久之意,故人们常在此日祭祖、倡导敬老。
有专家考证认为,重阳节起源于南朝吴均《续齐谐记》中“关于桓景重阳日携家人登高躲灾避祸”的记载。而事实上,《长安志》中有汉代京城长安九月九日人们游玩观景的记载;另外,汉代刘歆《杂记》中有“汉高祖刘邦……在宫廷时,每年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以辟邪延寿”“三月上巳,九月重阳,使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九月九日佩荣英,食饵(即重阳糕),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的记载;而且,唐代诗人沈佺期《九日临渭亭侍宴应制得长字》曰:“魏文颂菊蕊,汉武赐萸囊……年年重九庆,日月奉天长。”而“汉武赐萸囊”即指西汉武帝时就有“赐萸囊(把茱萸装袋子称“萸囊”,以便佩带)”的风俗。由此判断,重阳节源于西汉长安,似乎更具说服力。毕竟,吴均所在的南朝比西汉晚了数百年。
唐代长安还盛行在重阳节这天,登大雁塔远眺终南山和观望长安皇城,并沿袭成风。远眺终南山,对应的是“寿比南山”。除了大雁塔,长安城南的白鹿原、少陵原、乐游原、神禾原,也是人们竞相登高之处。
唐代诗人杜甫在《九日蓝田崔氏庄》一诗中写道:“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蓝水”“玉山”皆为唐长安东南边蓝田县的景致。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写的,当时的他大概正在京城长安谋取功名。繁华的帝都对热衷仕途的年轻学子虽有很大的吸引力,但对于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