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勿以小人之心度君之腹 刘备托孤实是诚心诚意

2017-07-25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15
转发:0
评论:0
勿以小人之心度君之腹刘备托孤实是诚心诚意 ,刘备临终时对诸葛亮那翻“嗣子不才君可取”的话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因为这

刘备临终时对诸葛亮那翻“嗣子不才君可取”的话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因为这样的托孤是空前的,也是绝后的,史上仅此一例。对此,人们众说纷纭。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这是刘备临终时的激将法——将诸葛亮一军,让他死心塌地辅佐刘禅,不敢造次。

持这种观点的人不少。毛宗岗曾在此评点说:或问令孔明自取之,为真话乎?为假话乎?曰:以为真则真,以为假则假也。言下之意他是不信的。明朝的李贽就更直接了,干脆大呼:玄德真奸雄也!

而陈寿在《三国志%26#8226;传》中却表示:之宏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

我觉得要评价刘备那番“君可自取”的托孤之言是否真心大致得从三个方面来分析:

1.从刘备与诸葛亮的为人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来谈

我们先谈谈刘备的为人。要全面评价刘备是个大工程,我们这里仅举两个例子来说明刘备对臣下的体谅和他超强的识人之明。夷陵之役时黄权和刘备政见不和,后值战败归蜀无路只好投降了曹丕。这时在永安服侍刘备的大臣纷纷要求逮捕黄权的家属治罪。刘备却说:是我辜负了黄权,不是他辜负了我呀(孤负黄权,权不负孤也),一样照顾黄权在成都的家属。比起汉武帝因虚妄之言而杀李陵全家的事,刘备确实称得上是仁义明君了。而黄权在曹丕那边的情况更叫人感慨。由于黄权家属被害的假消息传来,曹丕特地准备为他们发丧,黄权却反对,他说:臣与刘、葛推诚相信,明臣本志。疑惑未实,请须后问。后经查证,果然是假消息。在尔虞我诈的三国时代,读到这样的故事叫人很难不被感动。由此也可以看出,刘备和臣下的关系是推诚相待、君臣不互疑的。

不仅如此,刘备还很有识人之明(知人之鉴)。比如他对诸葛亮过分看重马谡颇为担忧,所以临终时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可惜诸葛亮不以为然,继续重用马谡,以至后来发生街亭之败。诸葛亮虽聪明绝顶,可毕竟是人不是神,不能事事洞察如明镜,我们对此只能一声叹息。不过这里却可以看出刘备身为一个领导在识人方面敏锐绝伦的目光。

再来看诸葛亮的为人,这个问题我想没有悬念。清人王藻鉴诗云“辅汉书呈二次表,忠刘费尽一生功”便是对诸葛亮在受托孤之后的人生轨迹的一个高度概括;而那句千古流传的名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则是对他人生后二十七年的一个总体写照。总而言之,诸葛亮的人品和忠诚度不存在任何质疑。

后就得看刘备和诸葛亮关系如何了。读《三国志》我们可以得知诸葛亮出山后不久便和刘备“情好日密”,使得刘备发出“如鱼得水”的感言,使得关羽和张飞都嫉妒了。两人在日后的岁月里筚路蓝缕、互相信任、风雨同舟、肝胆相照,诸葛亮对刘备不离不弃,面对孙权的“利诱”和曹军的压近都不改初衷,可谓是“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了;刘备也在诸葛亮的辅佐下由县长做到了皇帝,他们之间是共过患难的君臣,是彼此知根知底的朋友,这是一种斩不断的鱼水深情,堪称君臣际遇的典范。这不是套话大话空话,事实上刘备对诸葛亮确实很信任。刘备在借得荆州之后便率领少数部队入川了,大本营则是由诸葛亮和关羽来经营的,而诸葛亮更是在当时的荆州重镇江陵指挥大局,其地位举足轻重,可见刘备对他很放心;入西川后依然如此,《三国志》记载:外出,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能把老巢都交给诸葛亮看守,可见对他不是一般信任。况且从三顾茅庐到永安托孤,他们已经认识了整整十六年。十六年的交情,以刘备的“知人之鉴”,他对诸葛亮的人品、志向以及人生观应该是颇为清楚的。刘备对黄权尚且如此体谅、推诚相待,他会去怀疑这个为他呕心沥血了半辈子的诸葛亮吗?诸葛亮是个什么样的人,刘备心里还不清楚吗?何况诸葛亮为人向来小心谨慎,知分寸,懂进退,恪守君臣之礼,也没有什么可以拿来让刘备起疑心的呀,既然如此,刘备也没必要去怀疑他什么,更没必要去“激”他,对一个忠诚到不能再忠诚的人,“激”他所为何来?

2.从当时的国际局势以及蜀汉政权的情况来谈

夷陵之役后蜀汉情况很不乐观:关、张、马、黄四大将先后去世,蜀汉能够独当一面的将领已寥寥无几;战败的损失和士气的打击使得蜀汉军队作战力近乎崩溃,无法再与吴、魏抗衡;益州和汉中的政局不稳定,叛乱不断;荆州又失,蜀汉财政、经济困难加剧;此时刘备若亡,势必产生新的危机……的确是“危急存亡之秋”。这一切,刘备不会不清楚,他急着召见诸葛亮就是想趁这生命的最后时刻和这位他最贴心的臣子——也是蜀汉政权的实际接管人彻底商讨一下“自己身后怎么应对局面”和“蜀汉今后的路该怎么走”的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是刘备,我一定会想:我刘备拼死拼活一辈子好不容易挣到这块地盘我容易吗我?如果阿斗那小子守不住把它拱手让给了孙权或曹丕我想得通吗我?也罢,与其这样,倒不如“便宜”自己人,怎么说诸葛亮跟我那也是一条沟里的同志呀,总比让给外人的好;而且我看小葛这个人厚道,别说他夺权的可能性不大,他就是真的夺

了权,也会善待我刘氏子孙,总比沦为吴、魏的阶下囚或是让他们杀掉的好……没准儿刘备是抱着这样的想法,才会给诸葛亮那段明确的“夺权”指示的,想让他能够有足够的“法理”依据,在万不得已时,使出非常手段以应不测,保住这块来之不易的基业。更何况,在刘备集团中,诸葛亮虽是首席辅臣,但各方面信服的仍然是刘备(诸葛亮在刘备死后才开府治事,总揽大权),如果没有刘备明白的授权,诸葛亮想临时搞政变是不大容易的,起码得不到足够的支持,反而是刘备这种“君可自取”的遗言,更容易帮助诸葛亮拥有夺权的合法性基础,因为这是临终口谕,是先帝遗诏,诸葛亮若真的起了“自取”的心思,随时可以以此为依据把刘禅搞掉,还名正言顺呢,刘备不会糊涂到不清楚这一点。

3.从《三国志》作者陈寿的立场、态度以及取材可信度来谈

陈寿是蜀国人,在蜀国生活了半辈子,对蜀国的情况应该是很熟悉的,很多事情即使不是亲身经历,也是有所耳闻的,况且他本身治学严谨,选入书中的材料可信度应该是比较高的,离当时(即永安托孤)最近的他根据史料和传闻所作的判断也应该是比较接近事实真相的。

有人说刘备托孤时后面埋伏的有刀伏手,如果诸葛亮点头就把他干掉……我觉得这种说法好荒谬!如果真有这种事,刘备死后就没有一丝风言风语传出吗?纸是包不住火的。如果陈寿听到这种传言,他会怎么想?怎么写?他还会对刘备托孤如此盛赞吗?况且如果刘备真的起过这么大的杀心,那想必之前就有过对诸葛亮不满的事,所以他才不放心,可我们找不到一丝刘备与诸葛亮不和或是刘备对诸葛亮不满的痕迹,连一点暗示都没有。何况在那种形势下,刘备若真的起心要杀死诸葛亮那无异于自毁长城,和崇祯杀袁崇焕没区别,刘备不是崇祯,不会那么傻。

也有人说陈寿那番“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的称赞是在拍刘备的马屁,我看说这话的人简直是脑壳遭门夹过!陈寿当时已是晋朝的臣子了,晋朝的开国皇帝是司马炎,司马炎的祖父是司马懿,司马懿最大的敌人是诸葛亮,诸葛亮的主子是刘备,陈寿他活得不耐烦了吗?他敢去拍刘备的马屁?陈寿一口一个“大晋光明至德”,一口一个“死罪死罪”,他都诚惶诚恐到这个份儿上了,会去拍刘备的马屁?很显然,这既无可能也无必要。

总之,我们读书不能想当然,读史书尤其如此。有些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合乎道理的说法,只要深入去了解当时的实际情况以及当事人的个性、为人及经历,并加以合理的分析,便不难避免产生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历史偏见。而且俗话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连曹操这么个“酷虐变诈”的大奸雄临死前都能留恋自己的妾妇及子女,发出“我将何辞以答(曹昂)”的哀叹,何况刘备呢?总之我实在无法相信刘备一个垂死之人还会去使什么诡计,更何况还是对付诸葛亮这样的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魏戌劝父典故-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魏戌,魏舒献子之子也。献子为政,使魏戊为梗阳大夫。梗阳人有狱,魏戊不能断,以狱上。其大宗赂以女乐。魏子将受之,魏戌谓阎没、女宽曰:“主以不贿闻于诸侯,若受梗阳人贿,莫甚焉。吾子必诛。”皆许诺。退朝待于庭。馈入,召之,比置三叹。既食使坐,魏子曰:“吾闻诸伯叔谚曰,‘唯食忘忧’,吾子置食之间三叹,何也?”同辞而对曰:“或赐二小人酒飧,馈之始至,恐其不足,是以叹;中置自咎,曰:岂将军食之而有不足,是以再叹;及馈之毕,愿以小人之腹为君子之心,属餍而已。”献子辞梗阳人据《左传》记载:鲁昭公二十八年(公元前514)秋,晋灭祁氏,魏献子主持晋国朝政,他把祁氏的封地分为七个县邑,其中一个县即梗阳。魏献子任命他的儿子魏戊为梗阳大夫,魏献子怕人说他心存私念、结党营私,曾就此事征求别人的意见,得到的反映是:魏戊的为人“远不忘国君,近不压同僚。居利思义,在约思纯,有守心而无淫行”。意思是说魏戊能处在有利地位时心存...
· 司马懿——勿负君命
?司马懿在寻找机会讽谏皇上,必须妥善处理后宫事务,以免造成麻烦,不可收拾,祸及国家大事。这当然不能在朝堂之上。他善于讲究方式和方法,不能让圣上尴尬,更要让圣上易于接受。道路婉转些没什么,重要的是所要办的事情能够成功。对于司马懿来说,机会总是很多的。这一日,他伴随曹丕去皇家猎场围猎。时值盛夏,空山新雨,生机盎然。围猎场上,既有古树参天,更有丛生灌木。太阳的金光透过密密层层的绿叶偶尔洒落下来,斑斑驳驳。空气中充满着清新的香甜味儿。鸟鸣啁啾,群兽角逐。大自然古老而神秘,来到这里,直感觉返璞归真,又回家园。途中,司马懿与曹丕并马而行,边走边谈。曹丕兴致很高。不知不觉间,从打猎谈到了征战,从征战谈到了宫廷,从宫廷谈到了甄皇后。“多日来,甄皇后音容笑貌常常入我梦中,朕一生之中恐怕再也难忘甄皇后。只恨她对朕不忠,方至于此。”曹丕说着,言语中便有些伤感之意。司马懿连忙说道:“甄皇后获此罪名,未必没有冤枉。...
· 刘备其实是个心机帝!白帝城托孤竟隐藏阴谋?
我们都知道,刘备为了给关羽报仇,发兵攻击东吴,兵败后不久感觉即将不久于人世,于是把诸葛亮和李严叫到了一起开始托孤。我们知道刘备善于利用人才,礼贤下士,也有很多人认为刘备是个心机帝,有摔孩子买人心的说法。网络配图那么刘备托孤让诸葛亮可以取而代之,到底是耍了个心计,还是刘备发自内心的信任诸葛亮呢?刘备给刘禅的遗诏写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以诏书的形式规定刘禅要把诸葛亮当作父亲一样对待,实际上是把诸葛亮的权力继续增强了。有人说刘备不是找了李严制约孔明么,其实李严的权力远远没有诸葛亮大,刘备托孤之后给诸葛亮开府招募幕僚队伍的权力,而李严没有。可见刘备并不是真心打算让李严来制约诸葛亮,或者说他没有留下什么去制衡诸葛亮的权力。网络配图话说帝王托孤都是非常可悲的事情,因为这个时候小皇帝没有能力,就要大臣来辅政,这个时候小皇帝基本是没有权力的,如果只找一个人托孤,那么被篡位还是比较容易的。所以当时刘...
· 诸葛亮十五年不被重用?刘备托孤实是被逼无奈
刘备诸葛亮一直被当作古代君臣关系的模范代表,尤其是经过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渲染后,一个是知人善任的英明君主,一个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臣子,二人共同开创了蜀汉大业,就连刘备临死前都是把蜀汉全权托付给了诸葛亮,留下了“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的千古名句。网络配图但实际情况却是差距很大,诸葛亮其实在长达十五年的时间里没有被刘备重用,而刘备确实在临终前留下八字真言托孤诸葛亮,但却是被逼无奈之举。我们知道,赤壁之战中诸葛亮出使东吴,为联合孙权发挥了重要作用,那时候刘备是重用诸葛亮的,但之后我们却很少看到诸葛亮的身影,夺取益州是庞统的主意,进攻汉中是法正的主意,实际上庞统和法正才是刘备真正的左膀右臂。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二人的政治理念发生了分歧,诸葛亮是个伟大的政治家,他是有理想的(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所以他没选择曹操而是选择实力最弱的刘备网络配图而刘备呢,最初是有理想的后来就给忘了,我们都知道刘备...
· 勿怠勿忘
【成语】勿怠勿忘【成语】勿怠勿忘【发音】wùdàiwùwàng【释义】勿:不要;怠:懈怠;忘:忘记。告诫不要懈怠,不要忘记。【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十五回:“卿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勿待勿忘!”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