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古代官员的考绩制度

2017-07-24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17
转发:0
评论:0
古代官员的考绩制度,       我国对官员的考绩制度,早在舜时已经形成,且规定明确完整。《书•舜典

        我国对官员的考绩制度,早在舜时已经形成,且规定明确完整。《书•舜典))载:“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孔颖达注曰:“言帝命群官之后,经三载,乃考其功绩;经三考则九栽;黜陟幽明,明者升之,暗者退之。”连续考察三次后,有政绩的提升,无政绩的罢退。
        汉代的官员考绩制度,基本上承袭了前期的办法。《春秋繁露•考功名》中载:“天子岁试天下,三试而一考,前后三考而黜陟,命之日计。”
时至唐代,考绩制度更为具体完整。《新唐书•选举志下》载曰:“宪宗时,宰相李吉甫定考选三格;三省官,诸道敕补,检校五品以上各省官皆三考,余官四考,文武官四品以下五考”。
        宋代的考绩,亦称“磨勘”。据《宋史•职官志》记载:“淳化三年置磨勘京朝官院,后并入审官院”。“审官院”负责考核朝官;另置“考课院”,负责考核幕职官及地方官吏。真宗时,文武官员一年考一次,三考为一任;仁宗时,文官三年一迁,武官五年一迁。
        明代的考绩分文武两个系统进行,侧重于惩罚不称职的官员。考察结束后,受处分的官员可以申诉,科道官也可弹劾主持考察的官员。如果发现双方有作弊行为,均受革职处分;如考语不公,主持考察者亦受一定的处分。   
        清代对京官的考绩称“京察”;对外官的考绩称“大计”。对京官的考察内容为:守(品德)、政(政绩)、才(才能)、年(年龄)等四项,称其为“四格”。根据考核情况,分为称职、勤职、供职越等。获称职者,可以得到加级。对外官的考察内容,亦按“四格”进行,然后以政绩而评定等第。无论京官或外官,还以“八法”考察,所谓“八法”,即指:“贪、酷、罢软无为、不谨、年老、有疾、浮躁、才力不及”等八种情况。考察针对其“八法”,给予结论,分别给予革职提问、革职、勒令退休、降调等处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古代官员的考绩制度
我国对官员的考绩制度,早在舜时已经形成,且规定明确完整。《书?舜典))载:“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孔颖达注曰:“言帝命群官之后,经三载,乃考其功绩;经三考则九栽;黜陟幽明,明者升之,暗者退之。”连续考察三次后,有政绩的提升,无政绩的罢退。汉代的官员考绩制度,基本上承袭了前期的办法。《春秋繁露?考功名》中载:“天子岁试天下,三试而一考,前后三考而黜陟,命之日计。”时至唐代,考绩制度更为具体完整。《新唐书?选举志下》载曰:“宪宗时,宰相李吉甫定考选三格;三省官,诸道敕补,检校五品以上各省官皆三考,余官四考,文武官四品以下五考”。宋代的考绩,亦称“磨勘”。据《宋史?职官志》记载:“淳化三年置磨勘京朝官院,后并入审官院”。“审官院”负责考核朝官;另置“考课院”,负责考核幕职官及地方官吏。真宗时,文武官员一年考一次,三考为一任;仁宗时,文官三年一迁,武官五年一迁。明代的考绩分文武两个系统进行,...
· 中国古代官员的退休制度是啥样
近来,有关“推迟退休年龄”的话题引发出很多不同争议。在中国古代,退休年龄同样是一个敏感话题,有的朝代宽松,有的要求严格。古人管退休叫“致仕”,另有“致事”、“致政”、“休致”等多种说法,意思都是把手中的权力交还出来,退休回家;还有的朝代管退休叫“悬车”,也是年老不再使用的意思。古代退休年龄是多少?朱元璋颁令“文武官员六十以上者”皆“致仕”。中国是规定退休年龄较早的国家。《礼记·曲礼(上)》中有这样的文字:“大夫七十而致事”,这说明早在周代便规定了退休年龄。70岁退休,其实是约定俗成,到南北朝时期的南齐武帝永明七年(公元489年),这一人事制度才有了法律内涵。时御史中丞沈渊表奏:“百官年老七十者,皆令致仕。”在古代中国,退休年龄发生变化的出现于明朝。朱元璋(明太祖)当了皇帝后,对旧的人事制度作了较大调整,其中规定了新的退休年龄。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二月,朱元璋“命文武官...
· 清代官员的住房标准:清朝官员“福利分房”制度
所谓:“将军租房,丞相买屋。”实际上那说的是唐宋时期的情况,不能一概而论。到了清代,官员住房实际上采取近似于“福利分房”的制度,原则上依照级别分配房屋。本文简单介绍清代官员的住房标准。清代专制皇权之下,在中央朝廷任职官员的称为“朝官”,在国都顺天府京师(北京)任职的称为“京官”,他们的生活来源主要依靠俸禄。在各省、府、县任职的是地方官,他们的生活来源比较多,除了俸禄以外还有其他丰厚收入如养廉银等等。因此许多地方官的经济生活比朝官、京官更阔绰。而官员的住房标准,则是基本统一的,由政府按照级别分配。清代官阶级别,沿袭明代官制分为九品,每品又分正、从两级,共18级。大致说来:一品官给住房20间;这20间住房,特别有气派。在北京就是三进的大四合院官邸,叫做“大宅门”。正一品的职务(及加衔)——文官:大学士(常加太师、太傅、太保等衔);武官:领侍卫内大臣;从一品的职务——文官:各部院尚书、都察院左、...
· 古代官员阳骛
阳骛(?~367年)字士秋,右北平郡无终县(今河北蓟县)人。十六国时期前燕重臣,东夷校尉阳耽之子。清静好学,卓识不凡。初仕慕容廆,授平州别驾。屡进治国安邦之策,拜辽东太守。慕容皝继位,以为左长史。前燕建立后,拜司隶校尉,随军征伐四方,出谋划策,履立功劳。慕容俊即位后,授郎中令,拜辅义将军,攻取中原,功劳仅次于慕容恪。慕容俊称帝后,拜尚书令、司空。慕容暐即位,拜太保,与太宰慕容恪、太傅慕容评,并称“三辅”,累迁太尉,封建宁郡公。阳骛历任四朝,德高望重,清廉坚贞,谦虚谨慎。太和二年(367年),去世,谥号为敬。阳骛年轻时清静好学,器量见识深远。起初担任鲜卑慕容部首领慕容廆的平州别驾,常呈献平定时局使国家富强的计策,所谈的内容经常被接纳采用,慕容廆认为他非同寻常。后来阳骛担任辽东太守。咸和八年(333年),慕容廆去世,其子慕容皝继位。慕容皝任命长史裴开为军咨祭酒,郎中令高翊为玄菟太守。慕容皝让带...
· 古代官员什么时候能退休?退休制度是怎么定下的?
古代官员什么时候能退休?退休制度是怎么定下的?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退休实际上是一个一举两得的制度,既能保障工作人员的晚年生活,不至于说一直工作到死,还能解决因年龄大导致工作效率变低的问题。不过退休制度可是经过上千年的时间才慢慢落实的,和古人相比现代人退休后的待遇已经算很好了。古代很长一段时间都是没有退休这个说法的,除非是被动退休,让皇帝给辞官了,不然终身都要工作。那退休制度究竟是从何时开始实现的呢?下面就一起来了解下吧。七十才退休,但在古代那是“古来稀”其实退休这码事,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就有了。只不过那时候不叫“退休”这个词,叫“致仕”、“致事”、“致政”等词罢了,《春秋公羊传》就记载着“退而致仕”,啥叫“致仕”呢?“还禄位于君”,把权力交还给君王。从这一层意义上讲,只有官员才有“退休”一说的,因为只有官员才有资格将权利交还给君王,其他阶层是不存在这种情况的...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