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曾出现白种人王朝?魏晋时期的白人移民潮
石勒、石虎的后赵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王朝,因为它的皇族都是来自中亚的白色人种。自从有文献记载以来,直到汉朝,中国从未接触过西方的白种人。中原周边的戎、狄、羌、匈奴等等,都是和汉人一样的黄种人,人类学名为东亚蒙古人种。
新疆罗布泊的楼兰地区出土过白种人墓葬干尸,碳十四测定年代远在公元前数千年。这些白人可能来自亚欧大陆腹地的草原,经过中亚迁徙到新疆。但公元前一千年之后,这些人神秘消失,原因不详。当时的中原世界对他们完全没有记载,两者之间应没有发生接触,因为中间还隔着漫长的河西走廊。
直到公元前138年,张骞受汉武帝派遣出使西域。他穿越了还在匈奴人占领之下的河西走廊和新疆,沿途见到的人面貌、体型都和内地人没有区别。只有翻越帕米尔高原之后,到达今天乌兹别克斯坦境内的大宛国,张骞才惊异地见到了“深眼,多须髯”的白种人。张骞向大宛当地人询问,得知向西直到安息今伊朗,中间有很多小国,居民都是这个样子。
这些发现使得汉武帝对西方的兴趣大增。之后40年里,汉军接连西征,从匈奴人手中夺取了河西走廊和西域。从此,汉帝国才与中亚白种人世界有了直接联系。再到东汉前期,班超、班勇父子二人在西域苦心经营数十年,维系着汉王朝在这里的影响。这时白种人依旧没有进入新疆。
东汉史学家班固是班超、班勇的族亲,他写作《汉书》时直接参考班超父子给朝廷的报告,如实记录了当时的西域情况:在西域南北道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南北两侧,各小国的居民和内地没有区别;只有从疏勒今新疆最西端的喀什地区向西北走,或者从大宛以西,才是“深目、多须髯”人的一些小国。班固称这些人为“塞种”,现代学术界认为是古代东伊朗语系的粟特语民族。其实他们的民族成分未必单一。至于隋唐时期驰骋蒙古草原的语白种人,这时还远在阿尔泰山以北的草原深处,和中国、中亚的帝国文明都没有联系。
自从罗布泊白种人消失后,直到汉朝势力推进到中亚以前,西域地区小国林立,分裂割据,草原游牧族又时常来劫掠,所以中亚白人未能翻越帕米尔高原进入新疆。但自汉朝占领这里之后,建立了统一安定的秩序,东西方移民之路逐渐开通。从东汉中后期开始,中亚的商人、移民翻越了帕米尔高原,逐渐出现在西域南北道。现代新疆出土的卢文木牍、粟特文纸张,最古老的也只是公元2世纪、东汉中后期。文书中有一些新来客写给西方家乡的书信,讲述了初到新疆的经历和这里的商业信息。
三国时内地战乱动荡,但没有阻碍中亚白人继续东行。到曹魏和西晋时,白人移民出现在河西走廊和中原地区。汉代人本来将匈奴等西北方游牧族叫胡人,为了表示区别,就将这些白种移民称为“羯胡”。随着白种胡人越来越多,到魏晋南北朝,“胡人”就变成了中亚白人的专门称呼,北方草原的黄种游牧族反倒不叫胡人了。
三国和西晋时公元3世纪,有财富和文化的来华胡人往往定居在长安、洛阳等大都市,经营大规模东西方贸易。财力不足的下层人多是牧民出身,只能做佣人、牧工,或改行做农民。他们受土著居民排斥,在人烟稠密、土地昂贵的地方难以立足,所以习惯从荒凉的陕北高原东行,进入并州山西山区。从蒙古草原迁到并州的匈奴、鲜卑游牧族较多,民族成分复杂,新人容易立足。胡人在这里过着半农半牧的生活。而且到达并州后,中亚胡人开始和黄种游牧族通婚,使后来的鲜卑人里也混入了少量白种人成分。
新来的胡人和土著居民也难免冲突。石勒家族大概在祖父一代人、即曹魏后期迁入并州。石勒在并州务农时,和汉族邻居李阳争夺一个小池塘,曾经多次发生殴斗。白人女子姿色,成为达官贵人物色的新时尚。曹魏后期,一位新任命的并州刺史在出发前,洛阳的亲友、同僚争相托他购买胡人奴婢,甚至要预付钱款。这些身单力薄的新移民始终是有钱有势者欺凌奴役的对象。司马腾捕捉他们做奴隶,只是这种歧视的总爆发而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