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孝可两全:宋朝陈尧佐披孝衣治理黄河水灾
特立独行的“水利专家”
引子
2011年7月28日,陈彦钦带我看完“陈公(省华)神道碑”,沿着小路往北走不过两百来步,在玉米田间,有一座破败的寺院。“这是崇孝寺,也是我们陈家祠堂的所在地。” 该文章转自
寺院规模不大,除了大殿和两间西厢房外,就是一座阁楼,阁楼上镶嵌一块古色古香“崇孝寺”的横碑。“崇孝寺”这三个字是明代刻的,崇孝寺原先规模很大,金兵南下的时候,毁于战火,明代又重修了。现在在崇孝寺居住的,是陈栓成一家。陈栓成今年58岁,戴着一副眼镜,但显得比陈彦钦年纪还大。见到我,他拿出厚厚的一沓手写的资料给我解释说:“‘破四旧’和‘’的时候,很多建筑都被毁了,当时有人用泥巴糊住了‘崇孝寺’这块牌子,没有被人发现,所以才保存到了现在。”
崇孝寺的修建与陈省华次子陈尧佐有关。
公元1020年,黄河在滑州(今滑县)决口,冲毁良田房屋。宋真宗决定起用当时最为著名的“水利专家”陈尧佐到滑州治水。但很不巧,前一年,陈尧佐的母亲——就是教育出了两位宰相和一位节度使的冯夫人病逝了——陈尧佐正在新郑守孝。
但黄河决口,生灵涂炭,得为朝廷尽忠吧。为了保持忠孝两全,宋真宗想了一个办法,在新郑为陈尧佐敕建一座寺庙,赐名“崇孝寺”,以示朝廷体恤大臣的孝道。陈尧佐这才身披孝衣前往治黄前线。
崇孝寺当时的规模有多大,诸多史料均无记载,我们无法想象。如今的崇孝寺已经面目全非,只保留了几间殿房,四周的围墙新砌的。据陈彦钦说,几年前通过筹集得到了四五万元,将崇孝寺进行了简单的修葺,并修了这道围墙。
陈栓成打开正殿大门,里面供奉着陈家祖先的牌位,案桌上摆放着香火,那是陈氏后人对祖先的祭奠。
四周墙壁上,粉刷着“二十四孝”的故事,陈栓成指着西侧墙壁上的画自豪地说:“这就是陈母教子的故事,有了这位冯老夫人,才培养出了两个宰相儿子和一个节度使儿子。”
崇孝寺已经和陈氏祠堂合二为一,古老的寺院虽然不复当年的荣耀,但陈氏后人一直居住在这里,守望这他们祖先的遗存。
滑州留下“陈公堤”
满朝文武,宋真宗宁愿从国库掏银子为陈家修寺庙,也得让陈尧佐出山,那是有原因的,因为陈尧佐是当时最著名的水利专家。 该文章转自
严格地说,陈尧佐出身“水利世家”,因为他的父亲陈省华也是“水利专家”。陈省华早年担任京东路转运使时,就治理过黄河,让其重回故道,受到过赵光义的大力赞扬。
陈尧佐的水利本事并不是天生的,而是跟随父亲,耳闻目睹学到的。当然,像水利这种活儿必须在实践中才能得到历练。公元1007年左右,陈尧佐被任命为两浙转运副使,治理钱塘江,显示了他高超的治水水平。
钱塘潮天下闻名,自古就是旷世奇景,但是钱塘潮水势之猛,也是天下罕见,钱塘江大堤年年修筑,年年被大水冲塌。
陈尧佐上任后,不避危险,亲率水工到实地勘察。
经过研究陈尧佐发现,以往筑堤,用的是篝石(竹笼中装石块)垒堤阻挡潮水,但很快就被潮水冲毁。反复试验后,陈尧佐提出了以“薪石土”夯实筑堤的方法:先用木桩打入土中,再用树枝横放,用土夯实反复如此,最后添加垒石。
此法大获成功,此后数十年,钱塘江大堤异常牢固,再未发生过堤塌伤民的事件。
此后,陈尧佐被调任知并州(今山西太原)知府。治理汾水又成了摆在他面前的重要任务。当时汾水常常暴涨,堤防欲溃,几至成灾,人心骚动,民不聊生。陈尧佐到任,“来勘堤防,询问士民”,征求当地有治水专长的“耆旧”的建议,采用“添土增防,植树固堤”之方,使汾水之堤转危为安,“民人称庆”。
陈尧佐还非常懂得水土保持的科学知识,大堤筑好后,陈尧佐带领当地百姓“植柳数万本,作柳溪亭,民赖其利”。
所以,当滑州黄河决口后,宋真宗慧眼识珠,亲自点将陈尧佐担任河北转运使,兼知滑州,治理黄河水患。
陈尧佐披着孝衣到了治黄一线,亲自巡查堤防,查勘水情,询问水工和当地百姓,研究制定治水方略。
陈尧佐抵达决口现场时,黄河堤岸因水位过高,已是“浸如堆泥”,不能直接夯实加固,必须首先减轻洪水的冲击,才可筑堤。于是,陈尧佐亲手绘图,监督“造木龙以杀水势”。“木龙”是一种形状和“木梳”差不多的防汛拦水工具。据《宋史》记载:“(木龙)凿横木,下垂木数条,置水旁以护岸。”
陈尧佐采用了以木龙减消水势,而后以“埽”(旧时治水,用柳枝、秫秸、草扎成,并填以土石的防汛工具)填充土石的固堤方法,修筑河堤。这样节节推进,县县相连,筑成了一条长堤。这条大堤起自滑州,经东昌(今聊城)、临清、夏津、恩县(今平原县恩城镇)、德州等州县,逶迤绵延长达千余里。
在修筑这条大堤时,陈尧佐进行了科学规划:滑州一带因黄河水大涨,堤岸危如累卵,因此堤防采取以“牢固”为主的策略,加宽加高、加厚,以防溃决。但在东昌以东的临清、夏津、恩县、德州等地,筑堤则充分考虑黄河的流向和引导,使之能重回故道,流入大海,而不至于再泛滥北徙,因此更看重堤防的走向,大堤的厚度和高度能起到预防和拦水作用即可,是一座预防洪水的“屏障”。
这条大堤筑成后,黄河重回故道,滑州以下诸多州县百姓又恢复了正常的生产和生活,为预防黄河泛滥起了重要作用。对陈尧佐的这一功绩,滑州下游百姓都互相传颂,因此这条大堤在当时被称为“陈公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