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古间谍史“四大发明”:听瓮为最原始窃听器

2017-06-22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89
转发:0
评论:0
古间谍史“四大发明”:听瓮为最原始窃听器,中国古代,除了有“四大发明”,中国人发明的东西多了去了,比如在间谍工具上的发明。

中国古代,除了有“四大发明”,中国人发明的东西多了去了,比如在间谍工具上的发明。

西方学者认为,间谍鼻祖是公元前十世纪名叫娣莱拉的菲利斯女人。事实上,中国在公元前十六世纪的夏末,就出现了间谍,她的名字叫伊尹。

间谍出现这么早,搜集情报的间谍工具自然不会落后,其中有四种为国际情报界人士瞩目,可谓间谍史上“四大发明”。

1


最原始的窃听器:听瓮

窃听是间谍搜集情报最古老的手段,也是现代间谍必学课程。中国人早就发明了人类最早的“窃听器”———听瓮。

听瓮,是一种口小腹大的罐子。将听瓮埋在地下,在瓮口蒙上一层薄薄的皮革,侦测时,侧耳伏在上面,听周边的动静。如果需要,可直接让专业情报人员坐于瓮中,听辨声响,这叫“罂听”。

为了减少听的失误,常会培训盲人来执行任务。盲人的听力往往超强,据说方圆数十里的动静,都能通过听瓮听出来。

听瓮在隧道攻城战中最有奇效。清末曾国荃率湘军攻太平天国天京(今南京)时,城内太平军便于城墙下埋设听瓮,侦探城外湘军的动静,以致湘军一时无法得逞。但最后,天京还是让善挖地道的湘军攻破了,这不是听瓮出错,而是听瓮的人出了问题。

听瓮的发明距今约有2500年,《墨子·备穴》对听瓮的制造和使用方法有详细的说明。后来,听瓮得到不断的改进,成为现代窃听器出现前最有效的窃听工具。

唐代出现了葫芦形状的枕头窃听器,休息时将之枕在头下,外面一有动静便能察觉;在宋代还出现了多功能窃听器“矢服”。沈括的《梦溪笔谈·器用》中记载了这种窃听器。

矢服,就是盛装箭(矢)的器具,用牛皮来制作。将矢服掏空,吹足气,夜里枕在头下,几里以内人马声都能监听到。这是利用空腔接纳声音的原理发明的。

此外,民间常用的窃听器还有“听管”,“隔墙有耳”,就这么来的。

2 最好


最难破解的密码:反切码

现代间谍已离不开密码,中国人也是世界上使用密码最早的。

“阴符”,可算是最早的军事密码。使用时双方各执一半,以验真假。阴符依长短不同,代表相应的情报。上面没有文字,即便敌人缴获,也无法破译。

与阴符配合使用的还有“阴书”,就是将一份完整的情报,写在三下,分别送出。在此基础上,古人后来又发明了代号、暗号、字验等间谍手段。

其中的字验,已与现代密码原理十分接近,不同的是,它以汉字代替阿拉伯数字。据《武经总要·前集》记载,宋朝时官方便将常用的40个军事短语,分别用40个字来代替,然后编出一首40个字的诗,作为“密码本”。

到十六世纪中叶,中国出现了真正的密码———反切码。其原理与现代密码的设计原理完全一样,但却比现代密码更难破译,它是使用汉字的“反切”注音方法来进行编码的,其发明人是著名的抗倭将领戚继光。

戚继光专门编了两首“诗歌”:“柳边求气低,波他争日时。莺蒙语出喜,打掌与君知。”“春花香,秋山开,嘉宾欢歌须金杯,孤灯光辉烧银缸。之东郊,过西桥,鸡声催初天,奇梅歪遮沟。”

前一首诗歌的前15个字作为声母,依次编号为1-15;后一首诗歌的36字为韵母,按顺序编号为1-36;然后再将当时字音的八种声调,也按顺序编号为1-8,就编写出了完整的“反切码”体系。

根据东汉时期发明的反切注音法,如果密码的编码是“5-25-2”,5是声母“低”字,25是韵母“西”字,2是声调的二声。据此,“5-25-2”就可以读为“敌”字。戚继光还专门编写了一本《八音字义便览》,作为训练情报人员的专门教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揭秘中国古代间谍工具:看看古人的窃听器【图】
揭秘中国古代间谍工具:说到间谍工具,就不能不提一下间谍。间谍,就是所谓的“情报人员”,也叫特务、特工。西方学者认为,人类间谍鼻祖是公元前十世纪时名叫娣莱拉的菲利斯女人,实际上中国早在公元前二十世纪前后的夏代前期就出现了间谍,而且也是一位女人,名叫女艾。间谍出现都这么早,搜集情报的手段和间谍工具自然也不会落后。其中有四种为国际情报界人士瞩目,可谓间谍工具上的中国“四大发明”。最原始的“窃听器”—听瓮、矢服听瓮,其实就是一种口小腹大的罐子。使用时将听瓮埋在地下,在瓮口蒙上一层薄薄的皮革,有侦测需要时,侧耳伏在上面,“听”出周边的动静。需要的情况下,则直接让专业情报人员坐于瓮中,听辨声响,这叫“罂听”。为了减少情报失误,常会培训瞎子来执行“听”任务。瞎子眼睛不行,但听力往往超强,据说方圆数十里的动静,都能通过听瓮听出来。听瓮的发明距今约有2500年,《墨子·备穴》中对听瓮的制造和使用方法有详细的...
· 历史上最失败的间谍计划:为秦国献上了天下粮仓
导读:在陕西省三原县,农闲时节常会演出一些秦腔戏,其中一出颇为有名的戏叫《疲秦计》。戏中说的是战国时期,一位叫郑国的韩国水工说服秦统治者,引泾河水修建灌溉农田的水渠,使关中变为天下粮仓的故事。在那个诸侯混战的时代,秦国为完成统一霸业,将矛头指向邻近的韩国。就在韩国将要灭亡的时刻,中国历史转折关头的一场奇战发生了,这场奇战就是修建郑国渠。大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对郑国渠有明确记载,韩国水工郑国来到秦国,说服当政者,在秦国境内的泾河瓠口一带开渠引水,修建了这项工程。后人这样描述这场特殊的战争:以大工程为彼此攻战之计,可谓千古奇思;以大工程为彼此攻战之器,可谓千古奇战。富有戏剧性的是,这场奇战的结局,却是最初被韩国当作救命稻草的郑国渠,恰恰又使韩国走向灭亡。郑国开凿的这条渠虽几度湮废,但二千多年来几乎每个王朝都曾在其基础上重新建设。直到今天,世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仍在享用着渠水带来的恩惠。那么两...
· 眼见为实耳听也真
眼见为实耳听也真人老啦忘性大,但是73年以前的一件事如今记忆很清。就是在1939年我读初中(由安阳迁来的安阳高中附设初中)时,在一个假期我家来了几个同祖大人在翻阅老族谱。我在一旁听我父亲指着那一页说:“咱们庞姓的大门上写着“宋朝贤相”与“汉代高人”。翻了几页又说“我和海生(我叔父)都是三十一代孙”。当他们都坐下来谈论抗日战争时我翻开厚厚的族谱也看到八个大字的门对和横额“鹿门世胄”。对“胄”字既不认识也不懂,我认为这是大人们的事,我也不敢问,只有牢牢记住就可以啦,以我父亲是三十一代孙我当然是三十二代孙,高兴之极。在2000年后人们每谈论新族谱时我总不乐意我是十六代孙。我总强调我是三十二代孙,可是人家说:“咱们是庞安为始祖排下来的,你就是第十六代孙,而你说你是三十二代孙从那里的”。当时由于我的历史知识贫乏,逻辑思维又差,我回答不上来,但是我相信眼见为实耳听也真。庞氏宗亲辈分对接一正是今年7月1...
· 古骆国,骆氏的原始起源
公元前二十四世纪,传说中的尧舜时代,在距今周至县城西南十五公里的秦岭北麓骆峪一代,草木丰茂、流水淙淙,有着极优越的人类生存条件。有一支先民在这里依山而居,刀耕火种打渔守猎。在以后漫长而艰辛的岁月里,这个民族不断发展壮大,子嗣与日俱增。狭小的骆峪可能提供的生活资料毕竟有限,于是从这个氏族析出的小氏族,不断地走出去,在方圆数十里的范围内去开垦新的土地,寻找新的生活空间。众星捧月,以都城骆峪为中心的一个较大部落开始形成。现今从镇丰、马营、青化等到八处新石器遗址出土的石斧、石刀等,莫不是这个部落成员从事生产活动的实物见证。这个氏族部落以“骆”为自己的代号,名曰骆国。《诗・小雅・四牡》:“骆马。”《毛传》:“白马黑鬣曰骆。”鬣者,马颈长毛也;骆是阳刚强劲的象征,是一种尊贵而祥瑞的畜类。远古时期的氏族部落,大都以自己崇拜的动物作为本氏族的标志,如在《史记・五帝本记》中,轩辕黄帝又称有熊氏。他们在分别同...
· 瓮
另见瓮城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