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伪娘是什么样的?
中国人其实挺喜欢造新词的,搞的比政治运动还热,琢磨一下那些新词,都挺贴切的。比如“伪娘”这个新词,很久以前,同事们在讨论这个新的性别形象时,感慨很多,我保持沉默不语的状态。同事们一如既往挖苦我老土,其实我内心在剧烈的翻腾着、纠结着。我为什么那么纠结呢?
“伪娘”是依托电视和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炒作起来的异性装扮族。我为什么纠结,就是因为我对历史上的“伪娘”现象大致了解,现在接受影视和网络营养供给的大众,造新词的技艺根本没有超越古人,历史居然惊人的相似。和现在的“伪娘”一样,古代对“伪娘”审美旨趣都是通过流行文化、娱乐文化塑造出来的,有一种娱乐至死的颓废情绪。
一直到今天,我才有空思考一下古代的“伪娘”。
“伪娘”现象在中国源远流长。
宋代的“伪娘”就出现在娱乐场所。不过,当时不叫“伪娘”,叫“师巫行头”,古代知识分子大都把这样的男子看做人妖,所以才叫“师巫行头”。宋朝末年的周密在《葵辛杂识》记载,江浙一带专门有男子擦脂抹粉,男子会针线活,兰花指,不男不女,称呼如同妇人一般,他们以此为生,为首的叫师巫行头。南宋那块巴掌大的地方,大众在散播世纪末的颓废情绪,他们对不男不女的性别“师巫行头”产生浓厚的审美趣味,并且流行起来。
清代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六《姑妄听之》记载,有一年元宵节,一富家子弟出门玩乐,看到一个漂亮女子在路上来回走动,衣香鬓影,楚楚动人,似乎是伴侣在游玩中走失了。男子上前搭讪,用语言挑逗女子,问她姓氏,住在哪里,漂亮的女人都没有搭理他,富家子弟猜想,这美女一定是在等心上人,既然会在灯节约会情人,一定不是什么正经女子。
于是富家子弟说邀请女子到自己家里休息,被女子拒绝,男子公然用强,把美女半哄半劫持到家,家里一群女眷,什么老婆小姨子妹妹小妾之类的正在喝酒,富家子弟让劫持来美女和她们坐在一起取乐。美女开始不太好意思,后来渐渐放开,和他的女眷玩得兴起,吃吃喝喝、搂搂抱抱,媚态横生,看得富家子弟心痒难熬,越发让女眷们好好地陪她,自己在一旁端茶倒酒的服侍。
这样玩到半夜,大家都醉得差不多了,公子哥假模假样地劝美女留下来住一晚,女子忽然爽朗地笑起来,说:“你的好意我心领了,但我只能借家这里换个妆,同伴还等着我呢,不能在此久住啊。”说完,脱掉裙衫,拆下发髻首饰,卸掉胭脂水粉,原来是个男子。是秧歌队里扮演女孩子的,俗称“拉花”。
富家子弟恼羞成怒,追到门外,要与化妆男子打架。邻居过来看热闹,一看是这个化妆的“女子”,有人亲眼看见富家子弟用劫持的办法把拉花的弄到家,不能怪人家半夜入室;有人亲眼所见拉花的唱戏,不能怪人家化妆调戏妇女,邻居一哄而散。
拉花小哥可算占够了便宜,笑着告辞走了。富家子弟气得发昏,原本想调戏别人的女眷,自家女眷却被人在自己眼皮底下调戏了个够。
古代,“伪娘”同样出现在娱乐圈,见怪不怪了。戏子在娱乐大众的同时,大众的性别审美出现了偏移。
类似宋代“师巫行头”,首先提供的是务。
中国古代关于同性恋的记载很多,不一定在娱乐圈,但异性装扮的“伪娘”几乎都出现在娱乐场所。同性恋妓院并非是从清代才出现的,唐宋时期,就有了专门给男性同性恋的提供娱乐的妓院。宋徽宗政和年间规定,“男子为娼者杖一百,告发者赏钱五十贯”。
最早,中国古代演艺界同性恋被称为“象姑”,明清时期,男性之风更盛,相继出现了大大小小的“象姑馆”。中国古代的演艺界不比现在的演艺界,地位低下,无大腕的声誉。演艺是主职业,搞搞同性恋是副业,最早不是叫象姑,而是叫相公,清代末年,一些面目较好的男童演员,打扮得油头粉面,终日娇声细语地充当类似男妓的角色,在堂子里接待那些有“龙阳之癖”的“风雅人士”,他们被叫做相公。相公一词不雅,后来音转成象姑,很贴切。
关于“伪娘”,还有一重隐含的影像,就是政治影像。
明朝的陆容在《菽园杂记》卷十中,把宋代的“伪娘”叫作“妆旦”,讽喻这种异性装扮的现象,影射王朝的消亡。他说,嘉兴之海盐,绍兴之余姚,宁波之慈溪,台州之黄岩,温州之永嘉,皆有习得倡优者,戏名曰“戏文子弟”。虽良家子,不耻为之。其扮演传奇,无一事无妇人,无一事不哭,令人闻之。易生凄惨,此盖南宋亡国之音也。其膺为妇人者,名“妆旦”。柔声缓步,作夹拜态,往往逼真。士大夫有志于正家者,宜峻拒而痛绝之。
虽然古代把戏子和妓女统一并称,带有歧视的含义,但陆容把宋代的“伪娘”现象上升到政治高度,对“伪娘”的流行深恶痛绝,说是“亡国之音”。
现在的“伪娘”和宋代的“伪娘”称呼不同,但他们倾向表演的性格特征是相同的。不能简单把“伪娘”称之“同性恋”,或者性别认知障碍。那么,“伪娘”莫名其妙的流行到底传达什么样的颓废情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展开-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