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修建紫禁城如何选取木材:“伐十取一”
2月初,汉源县帽壳山深处。崎岖山路,蜿蜒在悬崖峭壁间,山间灌木丛显现特有的红色,蒲公英白色的花瓣随风飘散。
汽车驶进永利彝族乡杉树村。只见一串串玉米挂在农家屋前,牛羊在悠闲地散步……来自汉源县、今年58岁的驴友孙中大,虽然不是第一次去杉树村,还是抑制不住心中激动。前不久,孙中大收到一本寄自重庆的新书——《中国人文田野》。书中西南大学教授蓝勇的一篇有关汉源“皇木”的考察报告,正是当初他提供了一条突破性线索。
在汉源县皇木镇永利彝族乡一带,传说明清时曾大量采伐“皇木”,而翔实佐证一直没找到。蓝勇教授经过7年考证,终于揭开汉源“皇木”之谜——500多年前,修建紫禁城的木料,有一部分就产自汉源帽壳山。
岁月悠悠。如今的帽壳山已没有森林葱茏的景象,数百年前的采伐使这里变成了高山草甸。“蓝教授的这篇考察报告,不仅证明了此处伐木史,也让后人明了应珍惜环境。”孙中大感慨地说。
A
发现
修村道挖出4根大圆木
杉树村内一个意外的发现,让帽壳山叶氏祖辈相传的“皇木”故事之谜,浮出水面。
时间回溯到5年前。
叶氏一族现有26户人家,祖祖辈辈都居住在帽壳山。2007年,叶龙亮的侄儿叶满山出资30万元,请叶氏族人修建从杉树村接通乐西公路的村道。就在这年农历6月初,有一个让叶氏族人惊讶的发现。他们在挖公路水沟时,于水井湾处挖出4根大圆木和一些树皮、树根。
看到这几根大木头,叶氏族人想起祖辈相传的故事。尽管而今的帽壳山下多是草坡灌木丛,但他们从小就听说,祖上是在此采伐“皇木”的。叶氏兄弟猜测:眼前的大木头会不会和“皇木”有关?于是,他们将木头搬回家,堆放在瓦屋边用油布盖好。很快,大家发现,这些木头含水较重,不易燃烧。
几个月后,杉树村来了一位客人——汉源县热衷摄影的孙中大。多年来,他一直行走于帽壳山,比较了解当地的历史人文。孙中大对大木头产生了浓厚兴趣,开始琢磨这4根大木头和“皇木”的关系。
回去后,孙中大到处搜集有关“皇木”的资料,但收获不大。于是,他找到汉源县旅游局局长郭朝林,希望能弄清楚“皇木”的事情。郭朝林给他介绍,史料载,明清时朝廷在南方地区采办“皇木”修建宫殿陵寝,尤其以四川地区采办最为纷繁,其中在雅州采办“皇木”的最早记载始于明代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至三十七年(1558年),后有清代雍正四年 (1726年)至十一年(1733年),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都有在四川的雅州、嘉州采办“皇木”的历史记录。
正是在郭朝林处,他欣喜地获知,蓝勇正在研究汉源“皇木”。
原来,多年以前在翻阅史料时,西南大学教授、历史研究所所长蓝勇在 《四川省汉源县地名录》中看到如下记载:“皇木古为夷人之大堡子……明建文帝朱允建都北京城,因此处森林茂密,多产上等杉木、楠木等,被列为采伐地……所以称为皇木厂。”这段史料,引起了他的注意。早在2003年,蓝勇就到过汉源县皇木镇考察,在当地人口中听到了一些相关故事。
2008年9月,在重庆的蓝勇意外地收到一封来自四川汉源的信,孙中大在信中说:“我们发现了好几根木料,可能是被遗弃的‘皇木’……”这让蓝勇大为兴奋。因为,蓝勇一直未放弃对“皇木”的研究。经过和孙中大几次信件、电话交流,蓝勇驱车前往杉树村,终于见到这4根木头,并带了一部分木屑回重庆,以详细考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展开-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