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祝英台在梁山伯身边三年何以不露女儿身?

2017-06-20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118
转发:0
评论:0
祝英台在梁山伯身边三年何以不露女儿身?,迄今仍可查的历史文献中,尤其是唐宋时期的地方文献和文人文献中,并没有说明为什

  迄今仍可查的历史文献中,尤其是唐宋时期的地方文献和文人文献中,并没有说明为什么祝英台竟然能够在三年之中不露其女子身份。而在后来的梁祝故事传说中,特别是小说戏曲类文本中,这个问题又是无法回避绕过的。
  
  仅就宋张津《干道四明图经》中所引初唐梁载言《十道四蕃志》、晚唐张读《宣室志》以及宋李茂诚《义忠王庙记》这几种较早且相对完整的有关梁祝传说的文献而言,几乎是只字未提及此事。
  
  《干道四明图经》文中就“义妇冢”作解释说:
  
  义妇冢,即梁山伯、祝英台同葬之地也,在县(即鄞县)西十里接待院之后,有庙存焉。旧记谓二人少尝同学,比及三年,而山伯初不知英台之为女也,其质朴如此。按《十道四蕃志》云,义妇祝英台与梁山伯同冢,即其事也。
  
  上述文献一是提到梁祝曾经同学三载(特别需要提及的是材料中还提到“旧记”,表明有关梁祝传说此前尚有文献记载);二是山伯与英台同窗期间,并不清楚英台的女子身份;三是对山伯的道德品格予以肯定,称其“质朴”。文献似乎是在暗示,英台身份之所以没有泄露,与山伯“质朴”的品性有关。有关梁祝同学,张读《宣室志》中叙述如下:
  
  英台,上虞祝氏女。伪为男装游学,与会稽梁山伯者,同肄业。山伯,字处仁。祝先归。二年,山伯访之,方知其为女子,怅然如有所失。
  
  与初唐梁载言的文字记述所不同者,张读的记述中增加了数处关键信息,一是英台“伪为男装游学”;二是二人“同窗两载”后,“祝先归”“山伯访之”。山伯因何访之?文字材料中没有说明;三是山伯探访英台之时,才知道英台为女子之身,“怅然若有所失”。换言之,同窗期间(尽管此文献说是两年),山伯还是不知道英台女子身份。至于为何如此愚钝,文献中也没有说明。
  
  宋代李茂诚的文献中增加了梁祝二人路遇结伴的细节,但也没有追问英台缘何三年未露其身份:
  
  神讳处仁,字山伯,姓梁氏,会稽人也。神母梦日贯怀,孕十二月,时东晋穆帝永和壬子三月一日,分瑞而生。幼聪慧有奇,长就学,笃好坟典。尝从名师过钱塘,道逢一子,容止端伟,负笈担簦。渡航,相与坐而问曰:“子为谁?”曰:“姓祝,名贞,字信斋。”曰:“奚自?”曰:“上虞之乡。”曰:“奚适?”曰:“师氏在迩。”从容与之讨论旨奥,怡然相得。……于是乐然同往,肄业三年。祝思亲先返,后二年,山伯亦归省。之上虞,访信斋,举无知者。……
  
  而在民国张恨水的长篇小说《梁山伯与祝英台》以及其它故事传说中,多引所谓“金砖说”“纸灰盒说”等,来说明祝英台是如何保护自己的女子清白之身不致泄露的。香港电影《梁祝》中,又引入了所谓“水碗说”──祝英台与梁山伯虽同处一室,但每逢夜宿,辄与山伯之间放置一水碗,以防越界。
  
  这些说法,固然有趣,但大多是后人附会,还是无法从根本上消除人们对这一民间传说能够成立的疑虑,也就是英台与山伯同窗三载而能成功“隐身”,乃是梁祝传说得以成立的基础。倒是有些民间传说,说英台父母因无他子,从小就让英台着男装,几乎是当男子来养。这就导致了英台在外形、性格、行为等方面,几乎与男子无异。于是乎出门游学的英台,根本不需要再作什么额外伪装。这固然是一种说法。
  
  还有传说是英台出门游学,年龄不过在十四至十六岁之间,当时性别特征尚不分明。再加上英台临出门前在母亲经堂中发有誓愿,所以时时警惕,故未泄密。
  
  也有说英台装扮的是一个读书人。而古代读书人所崇尚的知识性格本来就是一种带有中性色彩的“温柔敦厚”。这种性格界于男、女性别之间,具有一种知识身份上的“中间性”、“模糊性”或者伪装性。因此,英台与山伯同学三载而不被其识破。当然这也与山伯“质朴”的性格有关。有的文献说山伯性格不是质朴,而是愚诚,也很有趣。
  
  (摘编自香港《大公报》文/段怀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梁山伯与祝英台
被称为“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是中国四大民间故事之一。故事发生在东晋时期的浙江,与杭州有密切关系。传说当年浙江上虞祝家庄有个女孩名祝英台,小名九妹,她一心想到杭州求学,其父祝公远拗不过爱女的要求,同意英台女扮男装,并由丫环银心扮作书童相随从,来到杭州草桥门(今望江门)外,邂逅来杭求学的会稽(今绍兴)青年书生梁山伯与其书童四九,梁祝两人谈得投机,当场结拜为兄弟,这就是“草桥结拜”。两人来杭州就读于万松岭的万松书院,同窗三年,山伯始终不知英台为女性。后来,英台接到家信促其速归。英台钟情于山伯,但又不便明言,只好将白玉扇坠请师母转交山伯,作为爱情信物。别时,山伯送行,一路上英台有18次向山伯暗示自己的情意,但忠厚老实的梁山伯始终未悟。两人行经凤凰山时,祝英台表示家有小九妹,愿为山伯做媒,望他早来祝家,这就是“十八相送”。山伯后从师母处得到玉扇坠并获悉真情,急忙赶去祝家庄,...
· 梁山伯与祝英台
故事概要中国古代东晋时,浙江上虞祝家有一女祝英台(又名:祝九妹),女扮男装到杭州游学,途中遇到会稽来的同学梁山伯,两人便相偕同行。同窗三年,感情深厚,但梁山伯(又名:梁三伯)还是不知祝英台是女儿身。后来祝英台中断学业返回家乡。梁山伯到上虞拜访祝英台时,才知道三年同窗的好友竟是女红妆,欲向祝家提亲,此时祝英台已许配给马文才。之后梁山伯在鄞当县令时,因过度郁闷而去世了。祝英台出嫁时,经过梁山伯的坟墓,突然狂风大起,阻碍迎亲队伍的前进,祝英台下花轿到梁山伯的墓前祭拜,梁山伯的坟墓塌陷裂开,祝英台跳入坟中,其后坟中出现一对彩蝶,双双飞去。考据中国许多古代典籍中都记载了梁祝的故事。唐代文献初唐梁载言《十道四蕃志》:“义妇祝英台与梁山伯同冢。”这是故事的最早记载。张读《宣室志》:在《鄞县志》、《宁波府志》、《宜兴荆溪新志》中皆有记载梁祝的故事。宋代文献张津《乾道四明图经》:“义妇冢,即梁山伯祝英台同葬
· 梁山伯与祝英台
被称为“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是中国四大民间故事之一。故事发生在东晋时期的浙江,与杭州有密切关系。传说当年浙江上虞祝家庄有个女孩名祝英台,小名九妹,她一心想到杭州求学,其父祝公远拗不过爱女的要求,同意英台女扮男装,并由丫环银心扮作书童相随从,来到杭州草桥门(今望江门)外,邂逅来杭求学的会稽(今绍兴)青年书生梁山伯与其书童四九,梁祝两人谈得投机,当场结拜为兄弟,这就是“草桥结拜”。两人来杭州就读于万松岭的万松书院,同窗三年,山伯始终不知英台为女性。后来,英台接到家信促其速归。英台钟情于山伯,但又不便明言,只好将白玉扇坠请师母转交山伯,作为爱情信物。别时,山伯送行,一路上英台有18次向山伯暗示自己的情意,但忠厚老实的梁山伯始终未悟。两人行经凤凰山时,祝英台表示家有小九妹,愿为山伯做媒,望他早来祝家,这就是“十八相送”。山伯后从师母处得到玉扇坠并获悉真情,急忙赶去祝家庄,...
· 梁山伯与祝英台之死
梁山伯与祝英台之死,已经让世人惋惜了一个世纪又一个世纪。应当感谢张自义、上官好岭、卞雄杰、顾承银等人,是他们于山东省济宁市境内的微山湖畔发现了梁山伯、祝英台的合葬墓及极其珍贵的墓志,从而发现了真实生活中的梁祝原型,并在济宁境内访查出了他们当年生活的村庄——梁山伯为吴桥村,祝英台为九曲村(现东九村西九村),马郎为西庄村(现马坡)。尤其是上官好岭先生,在他身罹癌症,生命垂危之际,还在研究有关梁祝的资料,并将考察研究的结果托付于后人。他生前曾经对我说:主角是祝英台,一位奇女子,死得可惜。孔子、孟子,一个活了七十三,一个活了八十四,都成了传世的圣人。与他们同乡同时的祝英台,一个乡间女子,最多只活了二十来岁,为什么也能“永垂不朽”、让人记念至今呢?在那对四季翩然的蝴蝶飞过之后,再让那曲摄人魂魄的“梁祝”小提琴协奏曲响过,然后静下心来,实实在在瞧瞧祝英台这个女子,一个敢做敢为、开朗快乐而又感情炽烈的平...
·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
民间故事从前有个姓祝的地主,人称祝员外,他的女儿祝英台不仅美丽大方,而且非常的聪明好学。但由于古时候女子不能进学堂读书,祝英台只好日日倚在窗栏上,望着大街上身背着书箱来来往往的读书人,心里羡慕极了!难道女子只能在家里绣花吗?为什么我不能去上学?她突然反问自己:对啊!我为什么就不能上学呢?想到这儿,祝英台赶紧回到房间,鼓起勇气向父母要求:“爹,娘,我要到杭州去读书。我可以穿男人的衣服,扮成男人的样子,一定不让别人认出来,你们就答应我吧!”祝员外夫妇开始不同意,但经不住英台撒娇哀求,只好答应了。第二天一清早,天刚蒙蒙亮,祝英台就和丫鬟扮成男装,辞别父母,带着书箱,兴高采烈地出发去杭州了。到了学堂的第一天,祝英台遇见了一个叫梁山伯的男同学,学问出众,人品也十分优秀。她想:这么好的人,要是能天天在一起,一定会学到很多东西,也一定会很开心的。而梁山伯也觉得与她很投缘,有一种一见如故的感觉。于是,他们...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