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之死:老实到像火腿的王国维为何自杀
核心提示:鲁迅曾评价王国维“老实到像火腿一般”。几个月后,北京政变,溥仪被冯玉祥驱逐出宫,两旁兵士持刀荷弹而立,王国维一直随侍其左右,不曾稍离,事后更是终日忧愤不已,好几次想跳神武门御河自杀,因家人监视而未果,由此的确可见王国维的忠厚笃实。
本文摘自:《民国的底气》,作者:落尘, 出版社: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又字伯隅,晚号观堂,浙江海宁人。近代国学大师,与梁启超、陈寅恪和赵元任被称为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四大导师”。甲骨四堂之一。中国新学术的开拓者,连接中西美学的大家,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古文字、考古学等领域成就卓著,主要著作有《红楼梦评论》、《人间词话》、《宋元戏曲考》、《流沙坠简》等。1927年6月2日,初夏时节,颐和园内碧水青山,郁郁葱葱。上午十点左右,一辆黄包车停在颐和园门口,车上坐的是位男子,五十多岁年纪,身上着长袍马褂,神情平静肃穆,肤色黧黑,颌上留两撇八字胡须,脑后拖着一条发辫。他给完车钱,又嘱咐车夫在园门口等候,随后径直走进颐和园。因为临近中午,园内游人稀少。这位男子漫步穿过长廊,来到昆明湖石舫前独坐沉思,约有半个小时的光景,然后进入鱼藻轩,点燃一支纸烟,慢慢地抽完,掐灭烟头,然后出人意料地,他突然纵身跃入湖中。距鱼藻轩十几米处,正好有一个园工,见有人跳水,立即奔来相救,整个过程不到两分钟。当园工们将这位男子从水中救出时,他的内衣还未湿透,鱼藻轩前的湖水虽然深不过二尺,但湖底却全是松软的淤泥,这位男子死意坚决,自沉时头先入水,使得口鼻都被泥土塞住,闻声而来的园工们又不懂急救之法,以致延误了抢救的时机,这位男子最终因窒息而死。
历史就这样被定格在了这一天。这位自沉而死的男子就是时称清华国学研究院的“四大导师”之一的著名学者王国维。陈寅恪先生在《王观堂先生挽词序》中云:“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现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则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
曾经透彻地将人生的事业和学问解析为三种境界的静安先生,终于没有跳出自己人生的迷局,曾经轻易地出入于中学与西学,美学、文学与史学的一代大家,竟然如此轻易地跨越了死生的界限……这是时代的创痛,学者的悲歌,亦是曾经的文化转身离去时,留下的一抹悲怆的背影。
王国维,1877年出生于浙江海宁盐官镇,和近代许多大学者出身于书香门第不同,王家只是一个习儒经商的普通人家。王国维的父亲王乃誉经商之余喜欢古诗文辞,金石字画,又在江苏溧阳县做过十余年师爷,虽说终生“名不出乡里”,可也算是见过一些世面,所以思想并不保守,对于当时的经世之学,乃至维新思想都有所接触,这些对王国维都有耳濡目染的影响。
王国维4岁时,生母去世,父亲又长期在外,缺少母爱和父爱的王国维童年生活落落寡欢,“体素羸弱,性复忧郁”,父亲王乃誉常斥责儿子“畏葸”,说他幼年胆怯,少年又无英锐之气,将来不会有什么出息。王国维的弟弟后来则说:“先兄一生淡名利,寡言笑,笃志坟典,一本天性。”
王国维16岁中秀才后,考举人数第不中。这时王父希望王国维能进新式学堂,甚至出洋留学,王国维自己也有此愿。但王父几次请人推荐王国维进陆师学堂未果,留学又因为家境无力负担,无奈之下,王国维开始在城内做塾师,没多久,他就因为与雇主关系不融洽而辞职,结果回家后遭到父亲的斥责。王乃誉说儿子不顾家贫、无筹算计,在父亲眼里,儿子科场不顺利,当塾师又不安心,未免眼高手低。虽然性格内向,不过王国维以后一生眼光颇高,骨子里有股傲气,却是从少年时就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