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乾隆查办“金字塔”式贪污大案:惩处上百人

2017-06-19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65
转发:0
评论:0
乾隆查办“金字塔”式贪污大案:惩处上百人,本文摘自《灰色生存》,宗承灏著,重庆出版社出版清乾隆四十六年(178

  本文摘自《灰色生存》,宗承灏著,重庆出版社出版
  
  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发生了一起震古烁今的大案,准确地说这是清朝建国以来的头号贪污大案:甘肃贪污案。
  
  此案涉案人员之广、官员级别差距之大都创造了一项新的纪录。在这场肃贪风暴中,从封疆大吏到州县官员,贪污白银2万两以上的案犯斩首56人,免死发遣46人,革职、杖流、病故、畏罪自杀者数十人。一场肃贪之风横扫过后,甘肃官场为之一空。有人总结甘肃贪污案的特点:无官不贪,而且是有组织、成系统、走程序地。从上到下,形成了一个金字塔式的生态系统。
  
  这难免让人联想起香港黑帮片中常见的桥段:一个黑帮老大,将一把枪或者砍刀塞到一个人手里,让他去干掉另一个被打得毫无反抗能力的人,这个人通常是他的手下或者即将成为手下的,而且没有犯罪经验,在一定程度上还表现得很正派。
  
  这样做的目的想必大家都知道,你和我们一起杀了这个人,你就是同谋了,就是自己人了。既然你是自己人,就不用担心你出卖我们了。
  
  整个甘肃官场,当时就是一个“利益共同体”。谁都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作为其中的一分子,谁都别想洁身自好。你不和大家一起玩,怎么能放心你啊?你不和我们一起干,就是不上道、不识时务,升迁、提拔的时候只有靠边站。要黑大家一起黑。在那样的酱缸环境里,谁都别指望做一只独善其身的“白乌鸦”。
  
  这种情况,我称之为官场的“齐黑”效应。
  
  现代社会民谣“四大铁”里的后两条说的就是此类现象,“一起同过窗,一起扛过枪,一起嫖过娼,一起分过赃”。“齐黑”讲究的就是凡事“一起”,大家都是一根绳上的蚂蚱,相同的利害关系让彼此结成了命运的共同体。
  
  在长达七年时间里,连续向朝廷谎报全省连年大旱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为,如果不是全体官员集体配合,玩了一出“齐黑”效应,一般情况下是很容易被揭穿的。要做到“齐黑”,那就必须要将这条权力链上的每一个官员都拖下水变成共犯,很多时候,还要把好人硬生生地逼成坏人。
  
  这场特大贪污案件的首犯,不是别人,正是乾隆皇帝曾经十分倚重的封疆大吏王望。
  
  王望是山西临汾人,是通过举人捐纳知县走上仕途的,历任知县、知府。乾隆三十九年(1774),他从京官调任甘肃布政使,相当于甘肃省省长,受命专门办理收捐监粮。
  
  在当时,甘肃可以算得上是全国最穷的省份之一。每年户部都要调拨巨额款项用于该地购买粮食,以抚恤当地的灾民,供应当地满汉驻军以及救济新疆之需。
  
  乾隆二十三年(1758),清政府规定:各州县存储米谷,大州县存1万石,中州县储8千石,小州县存6千石,全国统一标准。以后又根据实际情况,对局部地区的粮食储备数额进行了调整。在当时,像甘肃这样的落后地区,当地的老百姓没有其他收入,就靠两亩薄田来维持自己的生计。风调雨顺之年,老百姓都难以糊口,如果不幸摊上灾年,吃饭就成了大问题。朝廷也对这一地区出台了特别的抚恤政策:该省大州县存谷2万石,中州县1万6千石,小州县1万2千石。由于区域之间差异性较大,根据不同类型,朝廷往往会制定不同的标准。
  
  为节省国库开支,乾隆二十五年(1760),清廷特准甘肃及外省商民纳粮捐纳监生,就地解决缺粮之急。监生,也就是国子监的学生。比如说,文学大师曹雪芹的叔祖曹荃,叔伯曹颜、曹也都是“捐纳监生”出身。监生并不是实际的官职,而是“晋身之阶”。通常情况下,读书人需要通过层层科举考试,取得进士资格才能做官。但对于那些达官显贵、豪门巨富来说,他们可以不用参加层层考试,只要用金钱买到监生的身份,就可以直接参加乡试,为步入官场打开一条捷径,这就叫“捐纳监生”。对于他们来说,钱不是问题,不去捐纳监生才是大问题,打通做官的通道争取早日出仕,用财富兑换权力,然后再用权力为财富护航、反哺财富才是一桩的买卖。
  
  《红楼梦》第十三回就有贾珍向大明宫掌宫内相戴权为贾蓉买五品龙禁尉官衔的一段精彩描写:
  
  戴权会意,因笑道:“……既是咱们的孩子要捐,快写个履历来。”贾珍忙命人写了一张红纸履历来……临上轿,贾珍因问:“银子还是我到部兑,还是一并送入老内相府中?”戴权道:“若到部里,你又吃亏了。不如平准一千二百银子,送到我家就完了。”
  
  一个是挥金如土、一心想依势求荣的纨绔子弟,一个是熟谙世情、惯于中饱私囊的老奸巨猾。他们明明是在走权力的后门、行贿受贿,但做起来是何等冠冕堂皇,而又舒展自如。
  
  当时的甘肃就因这种方式而迅速张开了一张灰色的权力网。省内外商民跑到甘肃省的地盘上买来监生头衔后,他们并不奢望能够进京入国子监去读书。获得监生头衔后,他们已享有与秀才同等的权利,可以直接参加乡试进入官场,以监生资格加捐职官。
  
  为什么当时会有那么多的外商跑到甘肃的地界上来“捐纳监生”?主要是因为甘肃开捐的价格比其他的地方要低得多,每名监生只需捐麦豆四五十石。当时一石合28千克,四五十石相当于1400千克上下,按照今天的市价也就是3000多元钱。
  
  这种做法刚实施几年,就暴露出了诸多的弊端。那些经手的地方官借机大捞特捞,挪用捐纳的钱粮,有的嫌收取实物太麻烦,还要折收银两,干脆就直接收钱。时间长了,政府也就摸清了底数,只好下令中止甘肃收捐。停捐之后,朝廷只好恢复拨钱购粮的老办法。这时候,户部每年都要给甘肃拨银一百好几十万两用来采购粮食。
  
  可让乾隆皇帝感到奇怪的是,虽然自己每年都要向甘肃批拨专款,可这一地区年年都打报告上来,哭着喊着钱少粮缺。虽然说,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可老是这么没完没了地哭,难免会让人生疑,因为朝廷是按照大灾之年的标准划拨的。
  
  乾隆三十九年(1774),陕甘总督勒尔谨打报告要求能够恢复捐监旧例,乾隆皇帝也同意了。但这一回,乾隆多长了心眼。他不能再继续当这个冤大头,时间长了,下面那些官员们评价自己会用四个字:钱多人傻。乾隆特选调精明能干、善于理财的王望为新任甘肃布政使,专责办理该省收捐监粮事宜。找自己信得过的人,办让自己信得过的事。
  
  王望走马上任时,向乾隆皇帝拍着胸脯保证,“随时随处,实心实力,务期颗粒均归实在”。话说得冠冕堂皇,可暗地里却另有一番勾当。乾隆这个冤大头当得实在是冤枉,自己挑选的官员,却在做忽悠自己的事。
  
  为了能够捞取好处,王望和总督勒尔谨在私下里结成了一个利益共同体。
  
  他们下令全省各州县捐监都不要再交纳粮食,一律折成银两收捐,全部上缴到省长王望和兰州知府(相当于省政府所在地的一把手)蒋全迪那里。这样就造成了一种什么状况呢?白银滚滚而来,捐监粮却颗粒不见,各地仓储都是底朝天,空对空。
  
  有句话说,思想有多远,人就能走多远。实践证明,王望不愧是乾隆信赖的官员。在皇帝身边工作这么多年,他深深明白了一个道理——皇帝也是冤大头。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你糊弄了皇帝,占了皇帝的便宜,捞了他一把,他照样给你发工资,照样给你印把子,照样提拔你当官。
  
  但一国之君又岂是三岁的毛孩子?要让他当这个冤大头,还是需要动动心思的。对于王望这样的官场老油条,这并不是一道多么难解的题,他很快就找到了让乾隆当这个冤大头的办法。
  
  他和蒋全迪二人每年夏、秋都在省府兰州秘密核计,无灾报有灾,小灾报大灾,以灾谋利。同时下令各州县也要按照他俩虚拟的数目,开销掉子虚乌有的“捐监粮”。各州县见堂堂的知府都敢带头忽悠中央朝廷,也就跟在后面有样学样。毕竟上面追查下来,有高一级的领导在那里顶着,天塌下来也砸不着他们。
  
  这股风气一开,整个甘肃地界的权力食物链,每一个环节都在上演着同样的猎食方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揭秘乾隆手段:派“”查办“小老虎”?
提起乾隆皇帝,人们大都认为他是历史上少有的一位较有作为的皇帝。在他统治大清王朝期间,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国泰民安。因此,乾隆年间是“康乾盛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过,在下面的一组历史数据中,虽然让人们看到了在“乾隆盛世”背后所隐藏的阴暗一面,但是,也让人们看到了乾隆皇帝肃贪的决心和意志。据相关史料记载:整个清朝二品以上的高官,因问题而被处以斩刑、绞刑,或被赐自尽者,共计41人,而在乾隆一朝就有27人之多,几乎占了全部人数的67%左右。至于受到“抄家没产”、“充军发配”、“降职罚薪”的官员,那就数不胜数了。从这些史料也不难看出,乾隆皇帝当时的治贪手段还是十分严厉的。然而,当时的情况却是反贪反贪越反越贪,“诛殛愈众,而贪风愈甚”。那么,在大清王朝“康乾盛世”的乾隆年间,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奇怪现象呢?究其原因无疑是多方面,但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乾隆皇帝总是依重“”去打“小老虎”,也就是依靠大贪官去...
· 揭秘史上第一个因贪污而被查办的丞相是谁
官场腐败是当今的一个世界性问题,也是由来已久的历史问题。所谓贪官,亦即利用手中的“公权力”攫取私利。史学界曾认为,在贵族制被官僚制逐步取代而有了“官场”概念后,贪官便开始粉墨登场了。第一个因被查处的丞相据北宋真宗时编修的《册府元龟》上的记载,从封建社会第一个朝代秦朝算起,到唐末五代时止,被查处和揭发的贪官是460名。而且,《册府元龟》所记被查处官员的级别相对来说都比较高,如“宰辅部”中记载,五代之前被查处和揭发的丞相级贪官,共计29名。图片来源于网络中国封建时代第一个因被查处的丞相,是汉武帝当皇帝时任用的第二个丞相李蔡。当时皇帝赐给他墓地20亩,可他倒卖地皮,多贪占(史称“盗取”)了三顷,卖了40余万钱,被揭发后畏罪自杀。其实李蔡还是一个很不错的官员,比起唐代的宰相李林甫、杨国忠等贪官要清廉多了。李蔡是西汉名将李广的堂兄弟,战功显赫,政绩斐然,当时口碑不错,仅因一时贪念坏了一世名声,实在遗...
· 康熙、雍正、乾隆对贪官的惩处
满清贵族原系游牧部落首领,生活较为简朴,入关以后地位发生巨变,生活很快腐化,贪污日渐增多。连顺治皇帝也惊叹道:“如今贪污何其多矣!”清代的不少帝王,特别是康熙、雍正、乾隆三个皇帝,都十分重视惩戒贪官,重视吏治的廉洁,不断纠贪促成了康干盛世。一、康熙皇帝:治国莫要于惩贪康熙皇帝对贪官深恶痛绝,多次表示要“重惩贪酷”。康熙四年(1665年),左都御史郝惟讷上书指出:近来有些官吏藐视法律,肆意贪污,有的数额巨大被定为死罪,但一遇大赦,有些贪官不仅被免除罪行,又交吏部论处,这样就使他们有重新做官的机会。这些人昔日为官饕餮狼藉,如今再也不能让其重新玷污官场。因而贪官逢赦,只能免罪,但应仍旧革职追赃,只有如此,才“官箴可肃,民害可除”。康熙皇帝对郝惟讷的建议十分重视,立即让吏部议行,并发布诏书指出赃官遇赦不许复职。康熙在行动上也惩治了一些贪官。侍郎温代,虽有才能,但因贪污被撤职,发往爱珲充军。侍卫内大...
· 乾隆皇帝是怎样处理贪污案的?贪污多少就被杀
在养心殿乾隆帝办的另一件大案是王亶望贪污案。王亶望,山西临汾人,江苏巡抚王师之子。亶望考取举人后,没有参加会试和殿试,虽没取得进士功名,但花钱买了个知县。先后任甘肃山丹、皋兰等县知县,后升为云南省武定府知府。乾隆帝引见后,命他仍然去甘肃,等待分配,后任宁夏府知府。再升任浙江布政使,就是副省级,并暂署巡抚,就是代省长。王亶望虽然学历不高,又不是正途,但会做官,官运亨通。王亶望喜欢拍马屁,却拍到马蹄子上。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乾隆帝到天津巡视,王亶望借机向乾隆帝献上金如意,金如意上嵌饰珠宝,非常贵重,但遭拒绝。一年后,王亶望由浙江布政使兼代理巡抚,调任甘肃布政使,这显然是明调暗降。王亶望到甘肃就职后,做了一件事,令乾隆帝发怒。原来规定:允民用豆和麦,可捐纳国子监的生员,可以应试入官,这叫作“监粮”,乾隆帝曾下令废除。不久,乾隆帝又允肃州和安西,可以如旧例捐纳。王亶望到甘肃任,向陕甘总督勒...
· 乾隆年间一起轰动的“冤魂附体”大案
每个故事都有一个开头,正如每部戏剧都有一个缓缓拉开的序幕,莎翁的名作《哈姆雷特》也不例外,这个惊心动魄的复仇故事的缘起,就是父亲的冤魂向哈姆雷特讲述自己被害的经过……最终的结果我们都知道了,哈姆雷特搭上了自己乃至爱人的性命,才杀死了罪恶的叔父。相比之下,中国古代的冤魂另有一种“性价比”极高的复仇方法,那就是直接附身在凶手身上,让其自供罪状或自我戕害。《阅微草堂笔记》和《子不语》是清乾隆年间出现的两部伟大的笔记小说集,而这两部书的作者,纪晓岚和袁枚,又是那个时期的两位文学巨匠。众所周知,这两部书都是用看似荒诞不经的文字讲述着怪力乱神的故事,全景式地描述了当时的社会情状、市井百态,而且它们也都包含着大量真实的、具有很高史料价值的案例,比如,今天我们要讲述的一起“冤魂附体大案”,就是被这两部笔记共同记载的一桩轰动朝野的诡案。1、审盗窃案审出了凶杀案乾隆庚午年间(即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