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诸葛亮北伐无法成功的原因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的这首《蜀相》除了表达他对诸葛亮的怀念和仰慕之情,还表露出他对诸葛亮北伐失败的惋惜。 最好
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水人,生于光和四年公元181年,卒于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是三国乃至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外交家和发明创造者。被陈寿称为“识治之良才,管仲、萧何之亚匹矣”。然而,这样的天才为何“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了解到。
首先,原定计划落空。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曾指出“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然而,关羽“刚而自矜”,不听诸葛亮的部署,对吴狂傲,以至荆州失守。后虽蜀吴 “因结和亲,遂为与国”,但两国异心,不可能联合北伐。因此诸葛亮的两路北伐计划不能实现,对其北伐的威势大打折扣。
其次,计划遭人为破坏。刘备不听众谏,为报弟仇而兴师伐吴,以至被火烧联营七百里,蜀军“舟船、器械,水、步军资,一时略尽,尸骸塞江而下。”蜀国可谓元气大伤了。据说,当时蜀国已经具备了北伐的条件,只因攻吴而流产。结果使诸葛亮北伐推迟了七年,如果早七年北伐,又无伐吴之败,鹿死谁手,尚难定论。
诸葛亮在事后曾叹言:“孝直即法正若在,必能制主上东行,必不倾危矣。”司马光认为“不谏者,以汉主怒盛而不可阻”。虽说不可阻,但诸葛亮也可以随军出征,也就不会让刘备惨败。
再次,领导无能。后主刘禅暗弱,听信谗言,两次在北伐成功之际,诏诸葛亮回师,因而功败垂成。
第四,蜀国人才青黄不接。由于诸葛亮过于忠心。他“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焉”,“亲理细事,汗流终日”。而对于部下的劝谏,他却说:“吾非不知。但受先帝托孤之重,惟恐他人不似我尽心也!”结果,大家少了锻炼机会。诸葛亮在临终前只说出蒋琬、费可继任,而“蜀之人无足以继者矣”。而像北伐这样的大事,非一人可成功。连诸葛亮死后退兵,对付魏延叛乱都要诸葛亮安排,可谓“蜀中无大将”了。北伐怎能取胜?诸葛亮没有做好人才培训,可以说是一个重大失误。
第五,由于诸葛亮“食少事烦”积劳成疾而过早逝世,给蜀国带来巨大的损失。正如刘禅在悼词上说:“如何不,事临垂克,遘疾陨丧!”虽然有些夸张,但如果诸葛亮不死,可能真能吞并魏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