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孟子弑君正义论:国君犯错屡劝不听 就换掉他

2017-06-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16
转发:0
评论:0
孟子弑君正义论:国君犯错屡劝不听就换掉他,本文摘自《华夏治理秩序史第二卷:封建》,作者:姚中秋,出版社:海南出版社

  本文摘自《华夏治理秩序史第二卷:封建》,作者:姚中秋,出版社:海南出版社
  
  细加寻绎,“忠”与“信”这两个最为重要的德行之间,其实存在着紧张。信要求君臣双方信守契约,只做契约所规定和礼法所允许的事情,而不做契约和礼法之外的事情。忠要求臣忠于君之职事。但是,臣的一方固然可能缺乏忠,或者缺乏承担君的职事的能力,从而损害君的权益。但更常见的情形是,在君臣关系中居于强势一方的君很可能不够理性,放纵自己的欲望、意志和激情,其对共同体内的民的行为不合宜、不合礼,可能残民以逞,或者对臣的具体要求不合宜、不合礼,乃至于直接侵害臣的人身、权利与重大利益。先不管民,面对这样的君,君臣关系中的臣该怎么办?
  
  关于君臣关系,如前所述,孔子基于他所生活的封建的制度现实,提出过一个基本原则:“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事实上,孔子这句话后面其实还有一个足以令后世俗儒震骇的潜台词:“君使臣不以礼,臣事君不以忠”。孔子认为,如果君超出法律规定的义务,强行对臣主张某种权利,则臣完全可以拒绝他。所以,孔子在回答“君君、臣臣”之后,齐景公很不自在:如果君不像君的样子,那么,臣就不会尽自己对君的义务。即使臣手里有粮食,他也未必吃得上。孔子的言外之意,孟子则十分清楚地说了出来。首先,《孟子·万章下》记载孟子与齐宣王的一段对话:
  
  朱子《孟子集注》卷十,万章章句下议论说:
  
  朱子的议论都是在皇权制的框架内展开的,不得不对封建原则略作保留。
  
  这段对话表明,孟子对封建的原则还有比较清楚的记忆:关于“异姓之卿”的论说,揭示了封建时代君臣关系的契约性质:双方是以“义”而合的,不合则去。“贵戚之卿”则是公侯的同姓,公侯的位置确实在同一姓内传承,但具体由何人执掌,最终取决于很多因素,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臣的同意。君保持君位,以臣的同意为前提,如果君有大过,臣则可以更换君。这样的原则让王权制时代的齐宣王大惊失色,但这个原则本来内涵于封建的治理逻辑之中,只是作为王权制时代的国王,齐宣王已经不记得了。
  
  其次,孟子还阐明,君臣可以成为敌人:
  
  孙正义曰:如《仪礼》言“以道去君,而未绝者,服齐衰三月”,《礼记》云“臣之去国,君不扫其宗庙,则为之服”,是为旧臣服丧服之谓也。
  
  案《左传》成十五年:“华元为右师。华元曰:我为右师,君臣之训,师所司也。今公室卑而不能正,吾罪大矣。不能治官,敢赖宠乎?乃出,奔晋。鱼石为左师,自止华元于河上,后及奔晋,得五月日,乃反。”《书》曰“宋华元出奔晋”、“宋华元自晋归于宋”是也。云“随会奔秦”者,案《文公七年》,先蔑奔秦,随会从之。至十三年,晋人患秦之用士会也,晋侯乃使魏寿余伪以魏叛者,以诱士会。士会既济,魏人噪而还。杜注云“喜得士会也”是矣。孟子注疏,卷八上,离娄章句下。
  
  孟子讨论的语境是,去国之臣,也即与某一国君解除了君臣关系、而与另一国君重新建立了君臣关系的臣,是否还需要对原来的君即“旧君”服丧礼孟子之师子思讨论过同样的问题:[鲁]穆公问于子思曰:“为旧君反服,古与?”子思曰:“古之君子,进人以礼,退人以礼,故有旧君反服之礼也。今之君子进人若将加诸膝,退人若将队诸渊,毋为戎首,不亦善乎?又何反服之礼之有?”郑玄注:为兵主来攻伐曰戎首。言放逐之臣,不服旧君也。礼记正义,卷九,檀弓下第四子思的意思与孟子相同,不过更含蓄一些。。孟子区分了两种情况:一种是,双方存在君臣关系时,君使臣以礼,并且依礼解除了君臣关系,在此过程中臣没有受到君的侮辱。在这种情况下,臣当然应当为此旧君服丧。在这里,孟子也提到了三谏而不从则可以去国的礼法规则。孟子还专门举了历史实例证明,君臣之间始终依礼而行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第二种情况则是,君未使臣以礼,君在臣提出解除君臣关系时又侮辱了臣,那双方就已经变成了仇敌,臣当然也就没有义务为这样的旧君服丧。君如何对待臣,臣就可以同样的方式对待君。君不尊重臣、侮辱臣,臣因此可以把君视为仇家、敌人,而发动报复。
  
  阅读古典文献可以发现,在封建时代,有大量因为君不能以礼待臣而导致君臣成仇的事情。首先来看一个小故事,《左传·宣公二年》记载,郑、宋两国发生战争:
  
  华元与羊斟是君臣关系,也因此,羊斟才能够成为华元的御手。在车战时代,御手也都是君子,如果是公侯上阵,御手通常是大夫。华元在战前杀羊犒赏自己的士-臣,却恰恰遗忘了羊斟。也许这只是一个小小的疏忽,也许华元是故意的。不管怎样,此事给华元带来了灾难:羊斟大概以为华元故意轻忽他、侮辱他,违犯了君臣之约,因而决定放弃对这个君之忠,而对华元进行报复。结果导致整个战斗的失败,华元本人也被俘。比较强调君之权威的《左传》作者对羊斟的做法给予严厉抨击,但是,羊斟的做法未必没有某种礼法上的依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孟子正义
写作动机据焦循自述,其弱冠好读《孟子》,立志为《正义》。但因世务所阻,故“辍而不为”。期后,焦循有鉴历代《孟子》仅守一家注本,未能兼综博采,故希望能“破孔贾之藩篱,突徐杨之门户”。此外,焦循亦深感《孟子》伪孙奭疏“体例踳驳,征引陋略乖舛,文义冗蔓俚鄙”,故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与其子焦廷琥编撰《孟子正义》,以补前人之阙。编撰过程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冬天,里堂父子已开始准备编撰《孟子正义》。二人先以近两年时间,博采历代有关《孟子》及赵注之论述,编次为《孟子长编》三十卷。其后,再根据《长编》,删繁补缺,于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七月,草成《孟子正义》三十卷。但在翌年七月,里堂旧病复作,故于《孟子正义》的校誊、编订上,仅能手录其中十二卷。里堂离世后,焦廷琥秉承父志,继续《孟子正义》之校对、誊录工作。惜半年有余,于道光元年(1821年)二月,廷琥亦以病终。终于道光五年(1825年...
· 正义论
目的在正义论中,约翰·罗尔斯主张“自由”和“平等”的原则性调和。其核心包括:提供正义的环境(这点是从大卫·休谟得到启发),以及,在此环境中为参与者(参见无知之幕的思想实验)提供公平选择的机会(这点和康德的观点相似)。正义诸原则旨在引导参与者们的行为。这些参与者面对中等程度的萧条,他们既非必然利他、也非完全利己。他们有各自想推进的目的,但更愿意通过与他人在彼此都可接受的方面进行合作的方式来达成。罗尔斯提供了一个关于公平选择(原初立场及其无知之幕)的模型,在这个模型中,参与者们将假想性地选出相互都可接受的正义原则。罗尔斯相信,在这样的约束下,参与者们会发现对他们有利的正义原则有着特别的吸引力,胜过其它诸如功利主义和右翼自由主义(right-libertarian)等方面的考量。无知之幕无知之幕(Originalposition)是其逻辑起点。正义二原则第一原则(自由原则)每个人都应该有平等的权...
· 浅论孟子的民本思想
论文关键词:孟子民君仁政道德论文摘要:在孟子的“仁政”思想中,民本思想是最富特色且最具魅力的。孟子认为人民是社会和国家的根基.人民创造的财富是社会存在与发展以及统治者维持统治的基础,民心的向背决定天下的得失。统治者只有得到百姓的支持和拥护,才能巩固自己的统治,治理好国家。要得到百姓的支持和拥护,就必须做到经济上富民、惠民;政治上宽民、爱民;思想上教民、化民。孟子的民本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孟子说:“诸侯有三宝:土地、人民、政事。”(《孟子・尽心下》)他已经认识到了,在国家的实际治理中,百姓是尤为重要的力量。“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孟子・尽心下》)得到诸侯的赏识可以成为大夫,得到天子的欢心可以成为诸侯.得到百姓的拥护才可以成为天子。由此可见,在百姓、大夫、诸侯、天子的层层结构中,天子的地位最高、最尊贵,但也只有...
· 浅论孟子的民本思想
论文关键词:孟子民君仁政道德论文摘要:在孟子的“仁政”思想中,民本思想是最富特色且最具魅力的。孟子认为人民是社会和国家的根基.人民创造的财富是社会存在与发展以及统治者维持统治的基础,民心的向背决定天下的得失。统治者只有得到百姓的支持和拥护,才能巩固自己的统治,治理好国家。要得到百姓的支持和拥护,就必须做到经济上富民、惠民;政治上宽民、爱民;思想上教民、化民。孟子的民本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孟子说:“诸侯有三宝:土地、人民、政事。”(《孟子・尽心下》)他已经认识到了,在国家的实际治理中,百姓是尤为重要的力量。“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孟子・尽心下》)得到诸侯的赏识可以成为大夫,得到天子的欢心可以成为诸侯.得到百姓的拥护才可以成为天子。由此可见,在百姓、大夫、诸侯、天子的层层结构中,天子的地位最高、最尊贵,但也只有...
· 孟子的人格自由论研究
内容提要:人格的独立性是孟子“人格自由论”的立论前提,这也是孟子以及有骨气的知识分子与无道的统治者尖锐对立的必然结果。“诚”既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体实在,又是人道与天道彼此摩荡的本体基础,因此“诚身”、“明善”都既是形而下的工夫也是宗教性的提升,由此而与天相接,焕发出了人性中美、大、圣、神的创造性。《孟子》的“知言养气章”由以言养勇、以气养勇、以志养勇三个阶梯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