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北宋文化大家为何会出现“井喷”?

2017-06-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324
转发:0
评论:0
北宋文化大家为何会出现“井喷”?,军事、经济、文化、科技发展不平衡是北宋一大特征,也是北宋没有成为强国的重要因

  军事、经济、文化、科技发展不平衡是北宋一大特征,也是北宋没有成为强国的重要因素。北宋在军事上“积弱”,在经济上“积贫”,但在文化和科技领域却创造出许多辉煌的成果,是中国古代文化最繁荣、科技最发达的朝代之一,在中后期还呈现了文化大家“井喷”的罕有现象。
  
  北宋文化繁荣、科技发达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宋初宋太祖赵匡胤大力推行偃武修文政策,后来的继承者无不谨守“祖宗法度”,使社会风气从五代时的重武轻文变成重文轻武,文人地位迅速提升;二是北宋扩大取士规模和取士途径,使各路文化精英通过科举考试脱颖而出,步入政坛,成为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三是北宋保持了一百多年的社会稳定,为文化和科技的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军事“积弱”经济“积贫”
  
  科技文化登峰造极
  
  北宋是个非常奇特和发展不平衡的时代。一方面,北宋虽然拥有庞大的军队,但军事实力不强,与辽国和西夏对抗时长期处于劣势。经济上虽然十分繁荣,但北宋政府经常国库空虚,入不敷出。由于北宋在军事上“积弱”,在经济上“积贫”,被历史学家视为“中国历史上最软弱的一个朝代”。
  
  然而,在另一方面,北宋是中国历史上科技最发达、文化最昌盛、艺术最繁荣的朝代之一。中国历史上很多重大发明都出现在北宋,历史学家黄仁宇说:“火药之发明,火焰器之使用,航海用之指南针,天文时钟,鼓风炉,水力纺织机,船只使用不漏水舱壁等,都于宋代出现。在11、12世纪内,中国大城市里的生活程度可以与世界上任何其他城市比较而无逊色。”
  
  同时,北宋的文学艺术也登峰造极,正如陈寅恪先生所说的:“华夏民族的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无论文化人才还是文化成果,北宋都可以和历史上任何时代媲美。北宋的皇帝文质彬彬,诗词、书法、绘画无所不通,有的还是艺术大家;北宋的文人士大夫知识渊博,出口成章,著述丰富;北宋的百姓读书成风,举止有礼。在“唐宋八大家”里,北宋就占了六位,北宋的词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颗明珠,北宋还开创了理学,在哲学领域出现了“北宋五子”。北宋是文人得宠的朝代,是文化人的天堂,难怪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
  
  宋太祖推行偃武修文
  
  后人谨守祖宗法度
  
  北宋中后期文化的大发展,其根本推动力在于建国之初赵匡胤定下的偃武修文基本国策。
  
  在宋以前的唐末五代时期,军阀争霸,战乱频仍,斯文扫地。掌握军权的藩镇横行天下,人们普遍认为“文章礼乐”无益于时,形成了重武轻文的社会风气。赵匡胤建立宋朝后,为避免重蹈五代时期王朝更迭频繁的覆辙,采用宰相赵普的策略,实行偃武修文,通过“杯酒释兵权”,推行更戍法和用文官取代武官治理国家等措施削弱武将权力。
  
  接着,宋朝第二位皇帝宋太宗赵光义大力推行文官制,并通过扩大科举规模吸收大量文人进入政府,在中国历史上首次建立由读书人执政的朝代。
  
  宋太祖、宋太宗的偃武修文措施被后来的继承者奉为不可更改的“祖宗之法”,宋真宗和宋佳宗都是祖宗法度的模范继承者。宋神宗授权王安石实施变法,主要是针对经济和军事领域,对偃武修文国策并没有触及,到北宋晚期,朝廷的文官队伍空前庞大。
  
  在个人文化修养方面,北宋皇帝人人都会舞文弄墨,吟诗作对。宋真宗不懂军事,但在文学艺术方面造诣颇高,其书法成就有人认为比宋徽宗还要高。败国皇帝宋徽宗自幼酷好诗词书画,是一位诗词书画并精,山水、人物、花鸟兼善,在文学艺术领域无所不通的“皇帝艺术家”。
  
  “,下必甚焉”,由于皇帝的力体身行,北宋形成了重文轻武的社会风气,文化领域全面发展,硕果累累。
  
  取士途径和规模扩大
  
  文化精英脱颖而出
  
  人才是文化繁荣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北宋“修文”大工程主要立足于科举制度。科举制度始于隋,兴于唐,完善于宋。北宋科举制度在因循唐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取士途径和取士规模,在考试内容和考试制度方面也进行了改革。
  
  唐代科举以进士科为主要科目,每次录取人数只有二三十人,宋初每届录取人数和唐代差不多。宋太宗即位后,为补充朝廷文官队伍,开始大规模增加录取人数。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殿试,共举进士109人,诸科及策者207人。后来,录取人数继续增加,北宋时期每届录取进士人数都在三四百名左右,使北宋文化界出现了人才济济的局面。
  
  由于北宋健全科举管理和考试制度,有效防止了徇私舞弊和权臣把持科场的行为,使寒门子弟也有机会通过公平公正的考试进入仕途,同时也保证了取士的质量,把不学无术之辈拒诸门外,使绝大多数文化精英集中在政府机构。
  
  北宋的考官基本上都是学富五车、文化修养和创作水平极高的官僚学者。如宋仁宗嘉二年公元1057年的考试,担任知贡举的是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欧阳修,担任权同知贡举的王、梅挚、朝绛、范镇也是北宋文学名家,而担任点检试卷官的梅尧臣是宋诗的开山祖师。这一届各科共录取899人,其中进士科录取了388人。
    
  苏轼、苏辙兄弟就在这一年考中进士,苏轼考了第二名。据说,本来苏轼应为第一名,因主考官欧阳修在阅卷时判断失误,以为能写出这么漂亮的文章定是自己的弟子,为了避嫌,便把该卷的名次放在第二,结果章衡得了榜首。宋仁宗看了苏轼兄弟的考试文章后,极为欣赏,回到后宫还赞叹不已,对左右说为子孙物色到了两个宰相之才。
  
  与苏轼兄弟同榜中进士的还有曾巩、曾布、曾牟兄弟及从弟曾阜一门四人,曾巩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布协助王安石变法,官至宰相。北宋理学家张载、吕大钧、程颢亦于此科及第。
  
  少动干戈重视文教
  
  百年稳定造就发展
  
  常言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北宋的文化繁荣,并非短时期就取得的成果,而是在百余年保持社会基本稳定的基础上形成的,大量的文化名人、大批的文化成果,都是在北宋中后期出现的。
  
  自宋真宗与辽国于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缔结“澶渊之盟”后,宋辽两国之间百余年没有发生过大规模战争,宋与西夏等国发生的战争都在边境局部地区,不足以动摇宋朝的稳定。
  
  从1004年到北宋末的一百多年间,北宋物质文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逐步改善。政府和民间创办的教育机构遍及全国,各种出版物大量发行,文化科技知识从城市传播到乡村每一个角落,朗朗读书声处处可闻,人民的文化素质普遍提高,大量文化科技人才脱颖而出。
  
  北宋中后期,一大批文化名人几乎同时出现在历史舞台上,寇准、范仲淹、晏殊、欧阳修、柳永、秦观、周邦彦、晏几道、司马光、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沈括、黄庭坚、蔡襄、米芾、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邵雍、张择端、李公麟等都是现代人耳熟能详的文化名人,有如群星璀璨,熠熠生辉。他们创造的文化成果已经成为我国乃至世界的珍贵文化遗产,中国文化至北宋已趋精深成熟,北宋文化人雅歌投壶,诗酒唱和,可能他们没有想到,他们已处身于宋朝文化的高峰,甚至是中国文化的高峰。
  
  这一时期规模如此巨大的文化名人“井喷”现象,在中国历史上是非常罕见的。
  
  北宋文坛盛极一时
  
  北宋文坛群星荟萃,明代学者宋濂称:“自秦以下,文莫盛于宋。”在‘唐宋八大家’中,只有韩愈、柳宗元为唐人,其余六人均为北宋人。”六人中除“三苏”苏洵、苏轼、苏辙外,还有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北宋是一个诗的国度,更是一个词的国度。宋词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精华,其内容之广泛,体裁之多样,艺术之精湛,都是历代无法与之相比的,它和唐诗并称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
  
  词源于民间,始于唐,兴于五代,盛于两宋,而北宋词人众多,佳篇迭出,可以说是词的鼎盛时期。北宋词的繁荣发展得益于自上而下的推动,北宋皇帝个个爱词,北宋文官人人都是词人,北宋民间写词成风,人际交往已经到了无词不欢的程度。
  
  北宋著名词人有晏殊、欧阳修、张先、晏几道、范仲淹、柳永、苏轼、秦观、黄庭坚、周邦彦、李清照等。
  
  北宋涌现了许多著名书法家和画家。书法以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成就最高,被称为“北宋四大家”,另外,宋徽宗取众人所长独出己意创造的“瘦金书”也别具一格,具有强烈的个性色彩。
  
  北宋画家早期有李成、范宽、燕文贵、文同等名家,中后期有苏轼、李公麟、张择端、米芾、米友仁、赵佶宋徽宗等人,北宋的山水画最能代表中国画最高的艺术水平。
    
  史学出现经典巨著
  
  北宋在史学方面也创造了辉煌的成就,其代表人物是欧阳修和司马光。
  
  在《二十四史》中,有两部史籍与欧阳修有关,一部是《新唐书》,一部是《新五代史》。《新唐书》由欧阳修主持编写,《新五代史》则是欧阳修以一己之力私撰的。这两部史籍都是纪传体史书,这种体裁的史书以本纪和列传为主要内容。
  
  《新唐书》最初由宋祁编著,因宋仁宗担心宋祁一人难以独自完成这项工作,所以又令欧阳修参与并主持修撰。二百二十五卷的《新唐书》,宋祁一人承担了其中三分之二的修撰。欧阳修作为主持人,对宋祁的劳动成果十分尊重,很少改动他的文稿,并坚持分别具名。《新唐书》体裁完整,既有本纪、列传,又有志和表。《旧唐书》无表,《新唐书》创撰《宰相表》、《宗室世系表》、《宰相世系表》和《方镇表》,不仅补了《旧唐书》之缺,对了解唐朝史书,也颇有帮助。
  
  《新五代史》在编撰方法上仿效《史记》,在写作上仿效春秋笔法,刻意简约文辞,以达到微言大义的效果,因此删去了不少重要史料。但相对《旧五代史》而言,《新五代史》取材广泛,叙事生动。加上欧阳修文笔简净,因而更有可读性。自成书后,读者无不称赞欧阳修的文笔好,其中的一些论赞尤为出色,如《伶官传序》、《者传序》等都是中国古代散文的不朽之作。
  
  司马光的史学成就更高,他和太史公司马迁并称“两司马”,他的《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编年体史书的最高成就和总结性作品。编年体史书的特点,是以时间为纲,按年月日的顺序记载史事。《资治通鉴》共294卷,上起战国时期的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下迄五代之末公元959年,记载了1362年的史事。另有《目录》、《考异》各30卷。该书“详于理乱兴衰”,在取材上“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写作上文笔“飞动”,使人百读不厌,顾炎武把《资治通鉴》视为后世不可无之书。
  
  理学有“北宋五子”
  
  北宋在哲学领域远超唐代,出现了一批理学家。理学是儒家哲学的特殊形式,因理学家着重探讨义理、性命之学,故称为理学,又称为道学。北宋初期,石介、胡瑗、孙复被称为理学三先生,但实际的开创者为“北宋五子”,即周敦颐、张载、邵雍、程颢、程颐。
  
  周敦颐是宋代理学的开山鼻祖,人称濂溪先生,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他将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加以融合,阐述了理学的基本概念和思想体系。张载是程颢、程颐的表叔,人称横渠先生,他发展了气一元论思想,为古代中国辩证法的集成者。他所作的《砭愚》、《订顽》即《东铭》、《西铭》影响深远。张载著有《正蒙》、《理学经窟》等,其理学体系较有体统性。程颢、程颐兄弟都曾从学于周敦颐,程颢人称明道先生,程颐人称伊川先生,兄弟合称“二程”。他们是北宋理学的重要代表,为北宋理学思想奠定了基础。程颐著作有《易传》,和程颢的著作合编为《二程全书》。邵雍是北宋最有创造性、自成体系的奇特思想家,是先天象数之学的创始人,其理学体系集中体现在他写的巨著《皇极经世书》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唐朝出现宦官当权的时间?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
宦官是为皇室当中的妃子和皇帝提供服务的人,最初宦官在宫中只提供服务,但是不允许干涉朝政,但是在唐朝后期,却出现了一大批的宦官干政、宦官弑帝的现象,唐朝宦官当权的原因是什么呢?宦官专政之所以成为唐朝的顽疾,和当时的社会风气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当时皇帝身边都有一个负责日常事务的宦官,而这些宦官在皇帝身边尽心尽力的服务,取得了皇上的信任,皇上也会允许他们批阅一些公文,后来为了牵制文官武将,皇上就有意提升宦官的权利,这就让很多宦官的地位逐渐上升。这可以说是唐朝宦官当权的原因之一。唐朝宦官当权的另外一个原因要从唐玄宗时期说起,当时凡是大将出征,为了对将士在边境的行为进行监督,朝廷就会派一名随行的宦官,这些宦官的地位比起领兵的将领来说丝毫不弱,于是就凭借着皇上的权威,很多宦官就开始在军中勒索,瞎指挥,欺凌将士们,但是将士们却又无可奈何。宦官当权和宦官在朝廷中处在的一个特殊机构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秘书...
· 杨家将真的存在吗?为何北宋灭亡时没有出现?
北宋灭亡时著名的杨家将去哪儿了?受评书、戏剧、电影及电视剧等影响,杨家将的声威在普通人眼里那是神威无比的——七郎八虎闯幽州、血战金沙滩、穆桂英挂帅、杨门女将、十二寡妇征西、佘太君百岁挂帅、杨排风……一个个栩栩如生的爱国者形象,在世间广为流传,家喻户晓,尽人皆知,以至分不清哪些是史实,哪些是演义和传说。其实,杨家将并不仅仅是传说,历史上真有杨家一门忠烈御敌。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称赞杨业、杨延昭“父子皆名将,其智勇号称无敌,至今天下之士至于里儿野竖,皆能道之。”那么,历史上真实的杨家将到底有着怎么样的战斗力,北宋灭亡时,这样一支生力军又去哪了呢?杨家将的威名实际上只维持了三代而已,在北宋灭亡前,就已实力不在。杨业,杨延昭,杨文广,这三个人是历史中杨家将的主要人物。杨家将三代血战报国的事迹,为后人所传扬。尤其是杨业和杨延昭,在北宋时期,已经天下闻名。历史上的杨家将里并没有佘太君,没有杨宗保,也...
· “压岁钱”到北宋才出现
有此一说□吴军每到春节的时候,大人们总是要给孩子们一些零用钱,称为“压岁钱”,是希望用这些零用钱换来平安吉祥。其实,“压岁钱”源于北宋时期。当时,东京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是北宋的京城,春节的时候,全城官员纷纷庆贺,热闹非凡。根据史书《桯史》记载,北宋神宗年间,当时的朝廷枢密副使王韶的小儿子南陔出了一件事:就在春节的夜晚,南陔随着大人在汴梁的街头观灯游玩,竟被歹人给掠走了。歹人准备向南陔的家里勒索一笔钱财。然而,在歹人逃跑的途中,巧遇朝廷的车子经过,机智勇敢的南陔急忙大声呼救,歹人心中害怕,放下了南陔,仓皇逃跑。于是,南陔得以随着朝廷的车子进入皇宫,见到了皇帝宋神宗。宋神宗问清了事情的经过后,就赐予南陔一些金钱,给他压惊。此事原本发生在北宋都城汴梁的皇宫内,却很快传了出去,并广泛流传于民间。于是,人们纷纷效仿宋神宗的做法,在过年的时候,除了给孩子们买爆竹、吃食外,还要给孩子们一些压惊的零用...
· 杨家将犹在,北宋为何会亡
杨家将是北宋时期一支军事实力相对强悍的军队,那既然有这么强悍的军队,北宋为何这么块就灭亡了呢?其实,杨家将并不仅仅是传说,历史上真有杨家一门忠烈御敌。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称赞杨业、杨延昭“父子皆名将,其智勇号称无敌,至今天下之士至于里儿野竖,皆能道之。”那么,历史上真实的杨家将到底有着怎么样的战斗力,北宋灭亡时,这样一支生力军又去哪了呢?杨家将的威名实际上只维持了三代而已,在北宋灭亡前,就已实力不在。杨业,杨延昭,杨文广,这三个人是历史中杨家将的主要人物。杨家将三代血战报国的事迹,为后人所传扬。尤其是杨业和杨延昭,在北宋时期,已经天下闻名。历史上的杨家将里并没有佘太君,没有杨宗保,也没有穆桂英。害死杨业的,应该是王冼,而非潘美。王冼是个小人,以诬陷主帅而起家。可能是由于王冼官职太小,不足以突出杨家,所以在杨家将的传说中潘美很倒霉地摊上了这件事。第一代,就是大名鼎鼎的杨业(演义小说的杨令公...
· 古罗马军团为何会出现在中国?
甘肃省永昌县城南10千米处的者来寨村,中国西汉元帝时期曾在这里设置骊罢城,用来安置古罗马帝国降人。人们也许会问,古代中国从未和罗马帝国交战,罗马降人从何而来?这是一件历史悬案,为揭开世界上一桩重大历史悬案,史学家们为此而苦苦探索近2000年。公元前53年发生的一场惨烈的古代战争是这一历史悬案的发源之处,当时正是中国西汉甘露元年。罗马帝国当时的执政官名叫克拉苏,他纠集了7个军团,大约4.5万人的兵力,发动了对安息(今伊朗)的侵略战争。然而,让不可一世的罗马军队没想到的是,在一个做卡尔莱的地方,他们出人意料地遭到安息军队的围歼,首领克拉苏竟然被俘斩首。最后,其第一军团首领,克拉苏的长子普布利乌斯,率领6000余众拼死突围。事情过去30多年后,公元前20年,古罗马帝国和安息签约言和。此后,很自然地罗马帝国要求安息遣返33年前在卡尔莱战役中被俘虏的军人,并希望寻找当年突围出去的普布利乌斯的下落。可...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