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追问理想与生命:苏格拉底和商鞅的生死异同

2017-06-16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300
转发:0
评论:0
追问理想与生命:苏格拉底和商鞅的生死异同,公元前399年,古希腊70岁的苏格拉底选择了死亡。又过了九年,在东方的中国,

  公元前399年,古希腊70岁的苏格拉底选择了死亡。又过了九年,在东方的中国,商鞅呱呱落地。52年之后,名震一时的商鞅被杀。苏格拉底有很多机会选择生,但是他都放弃了,是他自己选择了自己的死。商鞅临死之前,采用了多种手段希望挽留生命,但最终没有成功。
  
  苏格拉底:为民主理想而死
  
  苏格拉底是战士,他曾多次代表希腊出征,不仅杀敌英勇,而且冒险救人。他主张并且率先锻炼身体,认为健康的体魄不仅有利于战时杀敌,也有利于和平时思考。但是,当时的希腊,正面临堕落,苏格拉底眼看着自己心爱的城邦走向衰落,痛心疾首,如同东方的孔子一样,知其不可而为之,努力要使自己的城邦重新振作。他研究城邦的政治和社会的伦理,自称是思想的助产士,到处演讲,宣传自己的观点。他指责政治腐败,抨击社会堕落。他认为,人们过分关心自己的财产,而对于灵魂的丧失毫不在意。但是拥护他学说的人跟反对他学说的人一样众多。当更多的人不耐烦他的说教的时候,他最热心的民主制度给他带来了最终的审判,他不信神,并且腐蚀雅典青年的罪名成立,他被以饮毒酒的方式处以死刑。
  
  苏格拉底可以不死。他可以选择认罪,然后道歉,请求法庭宽恕。但是,苏格拉底认为,这是为了生命而出卖灵魂,他高贵的头颅不能因为生命而低下。他拒绝这样生。
  
  他还可以采取赎买的办法。有人替他出了一笔钱交给法庭,以换取他的生命。然而,苏格拉底再次拒绝了。
  
  即使如此,苏格拉底仍然有活的希望,那就是逃走。有人为他买通了看门人,准备好了逃出希腊的船只以及所有费用。那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早上,苏格拉底看到监狱的后门开着,就走了出来。所有的知情人都为苏格拉底高兴,他们以为他从此开始踏上逃亡之路。然而,苏格拉底却是出来散步的,他要最后看一眼自己热爱的希腊城。然后,他又安然地走回了监狱。
  
  希腊人投票决定了他的死,而他一直是希腊民主制度的拥护者,他反对的是希腊的堕落,他希望希腊的民主制度更加健全。然而,悲剧就在这一刻发生了。他的理想显然没有得到希腊多数人的理解和支持,在他的生命和雅典制度之间,苏格拉底选择了后者。他说:“让雅典人杀我吧!宁为受难者而死,不为叛逆者而生。”作为教育家的苏格拉底,用自己的死完成了一次教育行动,他想自己的死会成为雅典的一个经典教材。
  
  商鞅:拼死延续生命
  
  苏格拉底死后63年,在东方的秦国,叱咤风云的商鞅也面临生死抉择。商鞅来自卫国,曾经在魏国努力,因为不被重用,便投奔秦国。正赶上秦孝公向天下招揽人才,两人一见如故,秦孝公立刻重用商鞅,在秦国大搞改革,史称“商鞅变法”。商鞅取消贵族特权,废井田,发展农业和水利,奖励耕战,加强对人民的管理,推行郡县制度和残酷的连坐制度。秦国迅速强大起来,邻国魏国为了躲避秦国的锋芒,迁都大梁,连周天子也来主动讨好秦国。
  
  商鞅为了贯彻新法,不惜与旧贵族公开决裂,甚至对太子的师傅也进行刑事惩罚。秦国的强大也让商鞅获得了利益,他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臣,秦孝公还分封商鞅15邑,号为商君,荣誉、地位、利益都达到了顶峰。
  
  商鞅在秦国努力工作了18年,秦国在商鞅执政时期成为战国七雄的领跑者。但是,新法带来的矛盾也在日益增加。商鞅变法的真正基础其实就是秦孝公的信任与支持,因而命系一人,这个政治基础是十分脆弱的。纵横之士赵良就看到了商鞅潜在的危机,在秦孝公病重的时候,他劝商鞅激流勇退。赵良说:“你是依靠宠臣跟秦王联系上的,又是靠着秦王的支持获得这么多荣誉和利益的,如果你如今仍然贪恋你的地位,就像晨光下的露水,想长久也是不可能的。”
  
  当秦孝公终于一命呜呼,他的太子驷即位为惠文王的时候,公子虔等立刻出面告商鞅谋反,政府发吏追捕。
  
  商鞅开始了逃亡生涯。他来到函谷关前,因为关口已经按时关闭,他只能寻找投宿,待天明马上出关。但是,商鞅遭遇了由他一手造成的困境:他是逃亡之人,没有政府发放的证明文件,而他当年规定,店家要是收留没有证件的客人,是要受到法律惩罚的,所以没有哪家客店敢收留他。历史记载,此时的商鞅感叹道:“嗟乎,为法之弊,一至此哉!”他后悔了,他自己制定的法令竟然有如此弊端。“遁来关下无人舍,正为商君法太行”。
  
  商鞅还是想办法逃到了魏国,然而,魏国不仅不收留商鞅,还劝说其他国家不要收留商鞅。商鞅只好再从魏国返回秦国,困兽犹斗。他回到自己的封邑,发动自己有限的人力组建了一支军队去攻打郑国。秦国没有让商鞅的计划得逞,发兵攻打商鞅,商鞅战败而死。秦惠文王还不罢休,依然把商鞅车裂,并宣告世人:“莫如商君反者!”
  
  商鞅在生命的最后关头,到底心怀怎样的念头,我们至今仍然无法弄清。但是,商鞅在拼死延续生命,这是没有疑问的。
  
  二人都是制度的牺牲者
  
  苏格拉底本质上还是学者,他到处演说,接收学生,以推广自己的理念为宗旨,不屈不挠。希腊城邦的民主制度经过改革以后,扩大了社会基础,更多的人可以参与到希腊城邦的管理之中。民主基础扩大了,但是相伴而来的新问题也出现了,执政者素质下降,利用职权大搞个人利益成为普遍现象。这些都成了苏格拉底忧心忡忡的问题,他大声疾呼,要提高执政者素质,改善民主制度。他看到了现有制度潜在的危机,但是也被很多看成是自己的威胁者。于是,他最终被法庭判有罪。
  
  商鞅为百姓制定法令的时候,不会想到自己也有证件不足的问题。当自己在受到法律约束的时候,他立刻反身来指责法律了。商鞅毕竟是政治家,投身政治没有社会理想因素,仅仅是为了图谋个人的发展而已。所以,在这样的政治家眼中,法律也好制度也好,都是自己谋生的手段,并不是自己的人生理想。所以,当个人生命面临威胁的时候,他毅然决然选择放弃制度。
  
  说商鞅谋反当然是冤枉的,说苏格拉底腐蚀雅典青年同样是冤枉的。然而,一个是端坐在监狱中岿然不动的苏格拉底,另一个是函谷关前慌不择路的商鞅,他们分别为截然不同的选择而努力奋斗。
  
  然而,无论是商鞅还是苏格拉底,他们真的获得后人的理解了吗?苏格拉底的死,并没有让雅典获得教益,希腊民主社会一如既往地衰落下去。苏格拉底的被追认,是先由他的学生们坚持不懈的推崇,在很久以后,他才被承认为伟大的牺牲者的。比较起来,似乎商鞅还好一点,因为他根本就没有指望过被理解。中国人以胜败论英雄的秉性没有多少变化,没有人对秦惠文王的做法提出质疑,更多的人认为商鞅车裂是咎由自取。有人对商鞅也抱有一点同情,为秦国做出那么大的贡献,结局让人有些心凉。
  
  然而,从根本的意义上说,两人都是牺牲者,一个是主动,一个是被动。不过,悲剧的特点却是一样的,在人与制度之间,苏格拉底为他热爱的制度牺牲了生命;商鞅呢?他是政治的,因为他是战败者。苏格拉底毕竟留下了理想的旗帜,而商鞅,只剩下了生命本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秦长城修建时间明长城和秦长城的异同
长城大家都知道,但是秦长城又有多少人了解呢?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这个秦长城吧。秦长城距离现在已经是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秦长城经历了无数的王朝,见证了无数的兴衰历史,至今还存留在我们的心中。即使为了修建秦长城这座古文化,秦始皇确实是背负了无数的骂名,也是损害了无数的无辜的生命和家庭,但是不可以否认的是,秦长城是中华上下古千年里面非常闪亮一颗瑰宝。秦始皇在年三十三年的时候,也是在公元前214年的时候,为了对抗匈奴的入侵,秦始皇下令修建一条神秘而牢固的防线,也就是秦长城的诞生。秦长城起止点是从——西边起自临洮,也就是现在的甘肃省岷县,东边一直到了辽东,是真正的万里长城,专为了防止匈奴的入侵。虽然说,随着时间的迁移变换,秦长城大部分都已经被人为或者是自然的摧毁了,但还是有着一部分的遗址在几年后的今天依然存在在历史的舞台之上。2200多年的历史,足够让秦长城成了中国乃至是整个世界里面优秀的历史的文化遗...
· 宋与尹文思想的异同辨析
宋尹学派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的一个著名学派,其材料主要保存在《庄子・天下》篇和《尹文子》中。然而,比较《天下》篇和《尹文子》的相关内容却可以看出两者在共同的思想主张现出不同的思想特色和学术倾向,表明此学派代表人物宋和尹文之间存在着重大的理论差异,同时又具有学派的共同性。荀子在《非十二子》中写道:“不知壹天下建国家之权称,上功用、大俭约而K差等,曾不足以容辨异、悬君臣。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众,是墨翟宋也。”荀子将宋与墨翟并称,视其为墨学中人。《天下》篇有关宋尹学派的材料证明了这一点:“作为华山之冠以自表”的“均平”[①]思想正是墨家“K差等,曾不足以容辨异、悬君臣”的君臣上下等级平等的思想;“愿天下之安宁以活民命,人我之养毕足而止”正是墨家兼爱思想的具体内容;“情欲寡浅”、“禁攻兵”与墨家“上功用、大俭约”的节俭节用以及非攻思想是一致的。而《天下》篇对此派人物形象和社会活动...
· 苏轼与辛弃疾的异同是什么
辛弃疾,我国南宋时期的豪放派诗人,生于金国,他的词中有着浓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因为国家常年征战,战斗的精神也随处可见。与苏轼并称为“苏辛”辛弃疾画像苏轼的词,被誉为“为词立法”突破了以往词的传统作法,扩大的词的意境,而辛弃疾继承了苏轼在词上的改革,并将他继续发展,将词功能发挥到最大。而且苏轼与辛弃疾都属于豪放派的诗人,且都是性情中人,在词的创作上有很大的相似之处。苏轼的词与传统的词作有很大的差异,词多表现的自由旷达。他在题材、风格上都做了重大的突破,将语言演变成一种自然而然的态度,在词的创作中,加入了对祖国的壮丽河山、日常生活、人生哲理的描写,宣泄自己的情感。而且苏轼受到儒家和道家的熏陶。辛弃疾的词多显豪健悲愤,辛弃疾满腹爱国的热性,却壮志难酬,让他产生了矛盾,内心痛苦不堪。他的词已经不限于苏轼时期的对祖国的壮丽河山、日常生活、人生哲理的描写,内容扩大了很多,题材也宽阔了很多,凡是能写入文学...
· 苏格拉底的学生苏格拉底的精神是怎样的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与教育家,这点是毋庸置疑的。他发明的“助产术”通过向学生询问的方式,一步步的让学生发现自己的问题,同时知道自己的不足与无知,这时,苏格拉底才会告诉他们答案,让他们获益匪浅。“助产术”也是西方辩论法的起源。作为一名著名的教育家,他手下的学生也有很多著名的人。那么苏格拉底的学生都有谁呢?安提斯泰尼画像苏格拉底的学生最出名的非柏拉图莫属。柏拉图出身贵族,从接受良好的教育。在跟苏格拉底学习的过程中,他继承了老师的很多想法与观点,但同时两人在某些方面也有一些分歧。柏拉图提出了一种和谐宇宙的想法,这为他以后的客观唯心主义的推出奠定了基础,这点与苏格拉底较为相像。苏格拉底推崇真理与善,让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能够发现自己身边的真善美。由于柏拉图出身于贵族,所以他的很多想法是为了维持奴隶主的统治而提出的,柏拉图希望通过教育来选出合格的统治者。两人出身不同,这必然会导致两人在对各...
· 苏格拉底与孔子的言说方式比较
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导邓晓芒苏格拉底常被誉为”西方的孔子”,而且与孔子一样,也没有留下自己亲自撰写的著作,而只有由弟子们所记述的言论;在孔子,这是由于他”述而不作”,在苏格拉底则是由于他认为自己的使命是通过谈话去启发人们去关心和思考真理、追求智慧;两人都以口头对话的形式阐述了自己的思想,且都把关注的重点集中于伦理道德问题,但他们不论是在伦理道德的内容还是在对话的方式上都有极大的区别。本文拟只就他们对话的言说方式来作一比较。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