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评老子吐舌卖萌雕像:何必丑化先贤形象

2017-06-15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03
转发:0
评论:0
评老子吐舌卖萌雕像:何必丑化先贤形象,近日,苏州金鸡湖畔“大秋裤楼”附近的一尊老子雕塑因“吐舌露齿”,引起网友

  

  近日,苏州金鸡湖畔“大秋裤楼”附近的一尊老子雕塑因“吐舌露齿”,引起网友热议。有网友戏称雕塑看起来像吊死鬼。雕塑作者为此回应道,老子吐舌露牙,来自历史典故“刚柔之道”,舌头是软的,象征着柔的一面;而牙齿是硬的,象征着刚。(12月19日《现代快报》)

  想必雕塑设计者不会不知道,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其在道教中被尊为道祖,念出过举世闻名的“道德经”,是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因此,给老子塑像,当然很有必要。问题是,这个雕塑让老子吐舌露牙,一副“吊死鬼”模样,毫无美感可言,彻底颠覆了国人的审美观。可以说,既是对这位先贤的不尊,也是对道教文化的不敬。

  据雕塑设计者解释,其“创意”来自历史典故“刚柔之道”:孔子向老子请教何为“刚柔之道”,老子吐舌露牙,舌头是软的,象征着柔的一面;而牙齿是硬的,象征着刚,即以舌齿比拟柔刚。言下之意,创作、设置这个雕塑,就是为了让后人更好地传承老子的“刚柔之道”。然而,传承“刚柔之道”,表现手法有许多种,何必让老子做“吊死鬼”?

  众所周知,艺术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必须承认,人物雕塑尊重历史典故,并没有错。问题是,即便是老子曾经向孔子吐过舌露过牙,以此诠释“刚柔之道”,但也不宜把老子这个生活中的“不雅”动作,全盘照搬地用在雕塑创作上。要知道,这仅是生活的复制,而不是艺术创作。更何况,这种复制生活的方式,丑化了老子的形象。退一步讲,假如老子活到了今天,其思想与文化也势必会与时俱进,想必这位道教圣贤,也不会用一副“吊死鬼”的恐怖形象去吓倒后人吧?

  时下,类似于“秋裤门”建筑、“裸女座椅”雕塑等所谓的艺术品,在各地频频出现,在社会上饱受诟病。一些建筑、雕塑设计者,过度突出自我,一味地追求仅供的思想内涵,而忽视了让公众读得懂的艺术美感。事实上,不是人们的审美观变得挑剔了,而是一些建筑、雕塑设计者的艺术灵感变枯竭、甚至退化了。要知道,建筑、雕塑文化,是对城市文化最直观的展示。因此,不怕建筑、雕塑“像这像那”,就怕城市建设者没文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误读“吐舌老子”背后的国学遗憾
苏州金鸡湖畔的一尊老子雕塑再度引发争议。道家创始人老子以朴素辩证法思想和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润泽千年,成为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瑰宝。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万民敬仰的圣贤,在这尊雕塑上却眼睛紧闭,舌头伸出,露出嘴中一个大门牙,作出一副“龇牙吐舌”的怪状,雷倒了许多路过的市民和游客。(12月19日《扬子晚报》)对国学有过一定研究的人都知道,“贵柔”是《道德经》的一个重要思想,“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老子认为,柔软是万物具有生命力的表现,也是真正有力量的象征。孔子向老子问道,老子一言不发,只是张开嘴向孔子伸了伸舌头。孔子十分不解,再次问道。老子长时间不发话,孔子继续洗耳恭听。老子拗不过孔子,最后又张开了嘴,让孔子看他已经脱落不在的牙齿。孔子顿悟,舌头比牙齿更长寿,柔软是比刚强更坚韧的力量。台风过后,高楼大厦多被摧毁,柔软的小草却得到了重生。“吐舌的老子”就在向我们讲述柔之“道”,想让更多现代人...
· 述评《老子》的生存哲学阐释
《老子》一书,言简意深,文约旨远。自古以来,阐释者极多,阐释角度也有别。有把《老子》看作“治国之术”者,有把其当作“养生之方”者,亦有把它视为“精神玄学”者。那么,《老子》的思想宗旨究竟为何?近读王英杰所著《自然之道:老子生存哲学研究》一书,感受颇多,遂作述评如下。主旨明确,论证严谨。该书“导言”部分从老子所处的时代、《老子》的文本材料、老子思想的内部结构等方面论证指出了老子哲学对人的生存问题的深切关注。作者认为,老子建立以“道”、“德”为核心范畴、以“自然”为最高价值的哲学思想体系,是为了从根本上解救当时之世所出现的生存危机,其思想意旨在于“救人”、“救物”,以便重整社会秩序[注:社会秩序正文表示社会有序状态或动态平衡的社会学范畴。中外思想家很早就注意社会秩序的问题。中国古代思想家们提出的“治”,]和人生价值。作者抓住了生存这个核心问题展开论述,具有极大的理论阐释空间和阐释的开放性。生存...
· 关于对《老子》的译注解评
从新的角度,以新的方式,重新译注解评《老子》,最初是想自己全部独立完成。因工作量过于巨大,独自完成尚需数年之功,个人之力(尤其经济方面)难以维持,且有约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左右的篇章自己尚未能窥其奥妙,没多大把握,故而想借助外部的经济力量和合作,多整理些东西发出来。回头一想,中国人口众多,高人济济,而《老子》一书,仅区区八十一章,一人解上一章,仅需八十一人,即可将《老子》全部解读完毕。从这个角度来看,发出了三、四、五章的译注解评,实在是显得有些多了。是故,以后整篇章句的译注解评,我均拟在合作者和资助者的支持下,按合作者和资助者(包括个人和团体、机构)的意愿及希望的公开方式,至少加上合作者和资助者的名字,再发出来。倘若他日能够有幸出书,亦将会将合作者和资助者附于书后,并签名赠书,以示感谢。有合作和资助意向者,请先通过电邮或留言与我联系。近一段时间,将发一部分对《老子》的认识及如何解读《老子》个...
· 苏州回应老子吐舌雕塑被指像鬼:属表达刚柔之道
游客驻足观看位于苏州金鸡湖畔的寓意刚柔之道的老子塑像。王莉莉摄“老子”吐舌,雷倒网友。龙虎网讯近些天,苏州工业园区金鸡湖畔一尊“吐舌露齿”的老子雕塑引发了争议。20日,苏州文化艺术中心相关负责人对此回应说,这尊老子雕塑寓意道学思想的精髓“刚柔之道”,关于作品的由来及美学寓意,现已着手制作标牌,以便社会公众能够更加深层次地理[注:地理(Geography)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地理”一词最早见于中国《易经》。]解作品。20日下午,记者在金鸡湖畔找到了这尊老子雕塑。细观雕像,高约两米,以正方形石墩做基底,老子身体微前倾,张大嘴巴,露出仅有的一颗门牙,并向外吐出长长的舌头。石墩上的金字介绍表明,雕塑名为《刚柔之道——老子像》,是雕塑家田世信2003年创作的艺术品。位于金鸡湖东岸的老子雕塑与位于金鸡湖西岸的苏州新地标“东方之门”相映成趣,两...
· 越调《老子》塑造鲜活文化先哲形象
“第一个登上戏曲舞台的老子形象;第一部问鼎全国文华大奖的越调作品。”河南省越调剧团排演的越调《老子》目前已入围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大奖初选剧目。前不久该剧论证会在京召开,薛若琳、王蕴明、赓续华、朱维英等戏曲界专家对该剧新作的修改完善进行了讨论。“故事情节脉络更加清晰,人物更加亲切、生动、鲜活,”“编剧对老子入王宫(博客,微博)、出王宫做了更加清楚的交待,”“孔子问礼一节更精彩、两位圣哲的思想擦出了火花”。以古代哲学家为题写戏本历来成功的不多,与会专家高度评价了编剧孟华的智慧,及该剧主创对剧目又一次新作的改动。《老子》的创排无疑是一次勇敢的挑战。老子提出的“无为”思想、“虚静”“玄鉴”的认识论、小国寡民等,对中国哲学和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关老子的姓氏、生平事迹甚少,尤其在道教把老子奉为教祖,给神化了。如何准确地、适当地、戏剧化地、生动地、通俗化地表达老子的思想?孟华编剧,李利宏、陈新...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