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教会了我们哪些事?
孔子,一个我们最熟悉的陌生人。
自2004年我国首次恢复官方公祭孔子,他的肖像之于我们已然清晰,他教会我们的事也越来越多。
他一生“述而不作”,但记录他言行的《论语》被奉为中国文化第一经典,北宋宰相赵普道出了"半部《论语》治天下",赞其只言片语所藏之大智慧。朱熹也说他:"夫子教人,零零星星,说来说去,合来合去,合成一个大物事。"古代大师受教于孔子,当代人更从中获益良多。
且不说世界各地将孔子与耶稣媲美,单说日本现在就将《论语》列为高中必修课,日本书店设有孔子专柜,日本出版的《论语》相关书籍多达568个版本。我国著名学者于丹则将《论语》解读为心灵鸡汤,受到了大众的追捧。台湾教授王财贵奔走各地,呼吁全民学孔子读《论语》,"经是智慧的记录,想要开拓智慧就必须读经。"我们在加速奔跑的时代回过头去审视孔子,才发现原来早在两千年前孔子便用最质朴的语言解答了我们今天所有为人处事的疑问。
今天让我们请出“孔子老师”来上一堂“公开课”,课题涉及亲情、爱情、友情、工作、学习,请他指点我们在当代社会如何为人处事。听——孔子说做人,要设身处地为人着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交朋友,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学习,别不懂装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他还教我们行孝,要懂得先尊敬父母,要听爸爸妈妈的话"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
孔子教会我们的人生——“三十而立,四十不惑”
人生目标分阶段:30岁要自力更生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三十而立,这是《论语·为政》中孔子对于自己在30岁时所达到人生状态的自我评价。原文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虽然不是人人都能做孔圣人,但后人往往把孔子的这些自我评语作为人生不同阶段所应达到的生活理想状态……
孔子教我们孝敬父母——“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
不孝顺父母表现:不说一声就去“北漂”
孔子有关孝道的论述很多,而流传最广的要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里仁篇)且在引用时往往只引“父母在,不远游”,而省略了“游必有方”。按现在的解释,“方”,指方向、去处。这句话的直译为:“父母在世时,不出远门去求学、做官,如果要出游,那一定要有去处。”意译为:“父母健在,要在家服侍父母,不可长时间离家;如果不得不出远门,也要有明确的'去处',让父母心中有数,不担忧。”作为权威解释的朱熹注:“远游:则去亲远而为日久,定省旷而音问疏,不惟己之思亲不置,亦恐亲之念我不忘也。游必有方,如已告云之东,则不敢更适西,欲亲必知己之所在而无忧,召己则必至而无失也。”(《朱子集注》)那么,这样的解释是否准确地表达了孔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